甜葶藶2兩(隔紙炒令紫色),川芒消3兩,椒目2合(微炒去汗),水銀1兩(以少棗肉研令星盡),漢防已1兩,海蛤1兩(細研)。
石水,腹堅漸大,四肢腫滿。
上為末,研入水銀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以粥飲送下,1日3-4次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四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二。
甜葶藶2兩(隔紙炒令紫色),海蛤1兩(細研),川大黃3兩(銼碎,微炒),甘草2兩(煨令黃,焙),杏仁1兩半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黃)。
頭面四肢卒浮腫,小便澀,及前陰腎腫。
上為細末,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煎木瓜、通草湯送下,以利為度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三。
甜葶藶2兩,杏仁2兩,半夏2兩,檳榔2兩,神曲1兩,黑牽牛4兩(半生,半熟),皂莢5挺。
肺氣壅滯,喘悶不快,胃中停飲,腹脹鼓痛;或嘔逆涎痰,呼吸短氣;或脅氣牢滿,骨間刺痛;及咳逆腫滿,背脊拘急,大便秘滯,小水赤澀。
上為細末,後入葶藶、杏仁再研勻調,浸皂莢酒為麵糊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-30丸,溫生薑湯送下。
《雞峰》卷十八。
甜葶藶1兩(隔紙炒令紫色),人參3分(去蘆頭),赤茯苓3分,蛤蚧1對(頭尾全者,塗酥炙令微黃)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一切咳嗽久不愈。
上為末,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以粥飲送下,1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。
臭黃1兩,貝母1兩(煨微黃),亂髮半兩(燒灰),甜葶藶1兩(隔紙炒令紫色)。
積年咳嗽,肺氣不利,喘息。
上為末,溶蠟為丸,如半棗大。
每夜綿裹1丸,含嚥下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五九。
甜葶藶2兩(隔紙炒令紫色)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漢防己1兩,貝母1兩(煨令微黃),木通1兩(銼)。
肺氣咳嗽,面目浮腫,喘促,眠臥不安,小便赤澀。
上為末,以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煎桑根白皮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。
甜葶藶2兩(隔紙炒令紫色),漢防己1兩,海蛤1兩(細研),椒目1兩(微炒去汗),川芒消1兩,赤茯苓1兩。
卒身面四肢浮腫,腹脅氣脹滿,小便不利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以木通1兩,桑根白皮1兩,百合1兩,郁李仁半兩,搗粗羅為散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送下30丸,日3次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四。
甜葶藶半兩(隔紙炒令紫色),牽牛子半兩(微炒),大戟1分,膩粉1錢(研入),雄雀糞半兩,巴豆10粒(去皮心,研,紙裹壓去油)。
小兒水氣,通身腫滿,心腹妨悶,坐臥不安。
上為末,用棗瓤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1丸,以溫茶送下,1日2次。5歲以上,加丸服之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