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黃散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(研)1分,麝香(研)1錢,雄黃(研)1分,鉛霜(研)1分,丹砂(研)半兩,天南星(炮裂)半兩,天麻(酒浸,炙幹)半兩,白附子半兩,麻黃(去根節,煎,掠去沫,焙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白殭蠶(炒)1兩,幹蠍(去土,炒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當歸(切,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中風,身強口噤,四肢不利,精神昏冒,形如醉人。

炮製方法

上17味,除研藥外,搗羅為散,入研藥再研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生薑、薄荷酒調下,日3次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麝香1錢(細研),膩粉1錢(研入),天南星1分(生用),桑螵蛸3分(微炒),幹蠍1兩(半生用,半微炒),白花蛇1兩半(腰以前者,酒浸,去皮骨,炙令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中急風,口眼俱搐,腰背強直,手足拘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都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以溫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黃連(去須)1兩,玄參1兩,犀角屑1兩,柴胡1兩(去苗),川升麻1兩,決明子1兩,鬱金1兩,梔子仁1兩。

功效主治

針眼,瞼內生皰如豆大,隱睛,腫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牛黃研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食後以竹葉湯調下,夜臨臥再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七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3分(細研),龍腦半兩(細研),天麻3分,桂心1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芎藭半兩,獨活半兩,烏蛇2兩(酒浸,去皮骨,炙微黃)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秦艽3分(去苗),防風3分(去蘆頭),蠍尾半兩(微炒),天雄3分(炮裂,去皮臍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金箔50片(細研),藁本3分,銀箔50片(細研),當歸3分(銼,微炒),天南星3分(炮裂),麝香半兩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中風,言語謇澀,精神昏憒,四肢急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都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豆淋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○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(研)1分,天竺黃(研)半兩,鉛白霜(研)半兩,玄明粉(研)1兩,人參半兩,白茯苓(去黑皮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心熱驚悸。

炮製方法

上6味,搗羅人參、茯苓為末,同牛黃等研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1-2歲兒每服半錢匕,用薄荷湯調服;3-4歲兒每服1錢匕,早晨、午間、日晚各1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○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分(細研),硃砂1分(細研),茯神1分,栝樓根1分(銼),苦參1分(銼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熱病,壯熱心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,都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新汲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兩(細研),麝香半分(細研),雄黃1分(細研),龍腦半分(細研),硃砂1分(細研),虎睛仁1對(細研),子芩1分,梔子仁1分,人參1分(去蘆頭),川大黃1分(銼碎,微炒),肉桂1分(去皴皮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熱,客忤煩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,更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薄荷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,麝香1分,雄黃1分,熊膽半分,蘆薈1分,硃砂半兩(細研,水飛過),天竹黃1分,夜明沙1分(細研,微炒),犀角末1分,胡黃連末1分,白殭蠶1分(末),幹蠍1分半(末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慢驚風,壯熱心煩,發歇搐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薄荷湯調下。兼用少許吹入鼻中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分(細研),木香1分,羌活半兩,白殭蠶半兩(生用),硃砂半兩(細研,水飛過),幹蠍半兩(生用),乳香1顆如粟子大,獨活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天釣,眼目斜,手足驚掣,發歇不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都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以幹槐枝煎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川大黃3分(銼碎,微炒),柴胡1分半(去苗),細辛1分,黃芩1分,當歸1分(銼,微炒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蚱蟬3枚(微炒),防風1分(去蘆頭),蜣蜋3分(微炙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未滿100日,聚口吐沫,此欲作癇候,腹內有冷熱癖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,苦參1分,丹砂(研,水飛)1分,麝香(研)1分,羌活(去蘆頭)3分,當歸(切,焙)3分,人參3分,獨活(去蘆頭)3分,秦艽(去苗土)3分,前胡(去蘆頭)3分,枳殼(去瓤,麩炒)3分,桂(去粗皮)半兩,茯苓(去黑皮)半兩,白朮半兩,白附子半兩,玄參半兩,丹參半兩,防風(去叉)半兩,蔓荊實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沙參半兩,防己半兩,白芷半兩,半夏(湯洗7遍,姜制)半兩,幹蠍(酒浸一宿,炒)半兩,天南星(炮)半兩,牛膝(酒浸一宿,切,焙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麻黃(去根節,湯煮掠去沫,焙)1兩,芎藭1分,仙靈脾1分,黃耆(銼)1分,烏蛇1條(酒浸,去骨,炙)。

功效主治

肺臟風熱,面板生瘡,骨痛筋急,口面斜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如欲作丸,即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,每丸分作6服,豆淋酒或薄荷酒嚼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五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兩(微炒),龍腦1分(細研),真珠末3分,金箔50片,鉛霜1分,犀角末3分,太陰玄精3兩(燒熟)。

功效主治

咽喉風毒,腫塞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新汲水半盞調下,1日5-7次;若干含半錢,咽津亦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六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粒如大豆,緋帛方1尺,亂髮2團如雞子大,曲頭棘刺20枚,赤小豆27枚,地骨皮2兩(末)。

功效主治

疔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6味,將4味以排帛裹於熨斗內,燒灰,細研為散,入地骨皮末和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空心溫酒調下,日晚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六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六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,龍腦1分,硃砂1分,太陰玄精2兩。

功效主治

重舌,口中涎出,水漿不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次用藥半錢,先於重舌上以鈹針針破出血,用鹽湯漱口,然後摻藥於舌下,咽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七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為末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鵝口,不能飲乳。

使用方法

上藥用竹瀝調勻,瀝在兒口中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七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犀角屑1分,人參1分(去蘆頭),茯神1分,防風1分(去蘆頭),細辛1分,蚱蟬1分(去足頭,微炙),蛜(蟲祁)1分(醋拌,微炒),硃砂1分(細研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風熱驚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,更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1-2歲兒每服1字,用竹瀝調服;3-4歲兒每服半錢,不拘時候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一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(研)1分,人參半兩,大黃(銼,炒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芍藥1兩,甘草(炙,銼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癇,腹中乳癖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以水7分,煎取3分,去滓溫服。量兒大小加減。微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一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(研)1分,丹砂(研)1分,白蘞1分,露蜂房(微炒)1分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黃)1分,桂(去粗皮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五種癇,手足動搖,眼目反視,口吐涎沫,心神喜驚,身體壯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,拌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匕,乳汁調下,1日4-5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一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(研)半分,代赭3兩,麝香(研)半錢,玄參3分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3分,升麻1兩,射干半兩,大黃(銼,炒)1兩1分,木香3分,白朮半兩,犀角(鎊屑)3分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咽喉項腫,啼聲不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十二味,搗羅十味為細散,入研藥和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匕,以人乳汁1蛤蜊殼許調下,空腹1日1次;3歲至5歲以上,每服1錢匕,棗湯調下,米飲亦可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一。

《瘍科捷徑》卷下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,蟾酥1分,冰片1分,麝香1分。

功效主治

騼龍疔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搽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瘍科捷徑》卷下。

《治疹全書》卷下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2分,青黛1錢,雄黃5分,冰片1分,兒茶2分,硼砂5分,黃柏1錢。

功效主治

疹後失音,而至不能出聲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先用薄荷湯漱咽,後吹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治疹全書》卷下。

《金鑑》卷五十九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川黃連(生)8分,黃柏(生)8分,薄荷8分,雄黃2分半,火消2分半,青黛2分半,牛黃1分,冰片1分,硼砂1分,硃砂1分。

功效主治

痘毒不能發越於外,火熱壅塞膈間,上衝咽喉或腫痛、或啞嗆,甚而不能呼吸,飲食難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少許,吹患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金鑑》卷五十九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五引《聚寶》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,硃砂1分,蝸牛肉1分,幹蠍1分,白殭蠶(直)1分,天麻1分,白附子1分,乳香1分,麝1分,生龍腦1錢,螳螂翅(7月採)5分。

功效主治

初生至2-3歲,一切風熱,發赤白瘤,走癢四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薄荷水調下;初生兒浴後,以乳少許調塗口中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五引《聚寶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九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(研)半兩,人參半兩,大黃(銼,炒)半兩,當歸(切,焙)1分,白茯苓(去黑皮)3分,甘草(炙)半兩,丹砂(研)1分,麝香(研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重舌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匕,溫水調下,食後服。甚者加至1錢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九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龍腦1分(細研),硃砂3分(細研),雄黃3分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烏蛇肉3分(酒浸,炙微黃),蟬殼1分(微炒),天南星3分(炮裂),白附子3分(炮裂),側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白殭蠶3分(微炒),芎藭3分,防風3分(去蘆頭),天麻半兩,紫葛3分(銼),幹蠍半兩(微炒),甘菊花半兩,犀角屑半兩,麻黃3分(去根節),羚羊角屑半兩,天竹黃半兩(細研),細辛3分,藁本3分。

功效主治

急風,垂涎臂嚲,胸膈躁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,同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熱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(細研),龍腦1分(細研),硃砂1分(細研),雄黃半兩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烏蛇肉1兩(酒浸,炙令微黃),蟬殼1分,天南星1分(炮裂),白附子半兩(炮裂),側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白殭蠶1分(微炒),桑螵蛸1分(微炒),芎藭1分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赤箭半兩,紫葛半兩,幹蠍1分(微炒),幹菊花1分,犀角屑半兩,麻黃半兩(去根節),羚羊角屑半兩,蔓荊子1分,天竹黃1分(細研),茵芋半兩,牛膝半兩(去苗),當歸半兩,藁本1分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中風,精神冒昧,舉體不仁,心胸不利,疾狀如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,都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薄荷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
《救急選方》捲上引《幼幼新書》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甘草2兩,鬱金1兩,馬牙消半兩,硃砂2錢。

功效主治

走馬疳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拌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或半錢,新汲水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救急選方》捲上引《幼幼新書》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七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入),柴胡1兩(去苗),黃連1兩(去測),黃芩1兩,葛根1兩(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。大熱煩渴,心躁不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薄荷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錢(細研),硃砂1分(細研),龍腦1錢(細研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犀角屑半兩,甘菊花半兩,天麻半兩,槐子半兩,人參(去蘆頭)半兩,芎藭半兩,防風(去蘆頭)半兩,車前子半兩,決明子半兩,黃耆(銼)半兩,蔓荊子半兩,羚羊角屑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肝臟風熱,致眼偏視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,再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食後以竹葉湯調下,臨臥再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防風3分(去蘆頭),白殭蠶半兩(微炒),硃砂3分(細研),遠志半兩(去心),黃連3分(去須),玄參3分,川升麻3分,天門冬1兩(去心,焙),犀角屑3分,天竹黃半兩(細研),白龍腦1錢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風恍惚,驚悸狂亂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,都研令勻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血、豬肉、鯉魚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煎竹葉溫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分(細研),黃芩1分,梔子仁1分,龍齒1分,犀角屑1分,寒水石1分,甘草半分(炙微赤,銼),麝香1錢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卒身體壯熱,心肺煩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牛黃、麝香,同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。以竹瀝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分(細研),梔子仁1分,子芩1分,柴胡1分(去苗),龍膽1分(去蘆頭),甘草半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溫壯,身體恆熱不止,或寒熱往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金銀溫水調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(研入),白薇半兩,人參2兩(去蘆頭),麥門冬2兩(去心,焙),茯神1兩,遠志(去心)1兩,熟乾地黃1兩,硃砂(細研,水飛過)1兩,天竹黃(細研)1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,獨活1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,龍齒(細研)1兩,龍腦1錢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心虛,風邪驚悸,志意不安,精神昏亂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薄荷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鉤藤1兩半,石膏1兩半(細研),甘草1兩(炙微赤,挫),蛇蛻皮半分(炙令黃色),白蘞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24種諸驚癇、眼口牽掣,嚼舌反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,入牛黃1字,不拘時候,量兒大小,加減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琥珀2分(細研),桂心半兩,赤箭3分,白附子3分(炮裂),鉛霜2分(細研),金箔50片(細研),銀箔50片(細研),硃砂3分(細研),羚羊角屑3分,虎頭骨3分(燒灰),犀角屑3分,茯神3分,人參3分(去蘆頭),雄黃2分(細研),幹蠍1分(微炒),羌活3分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風邪癲狂,發作無時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,同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九引《吉氏家傳》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2錢,硃砂1錢,雄黃1錢,天南星1個(姜水2盞同煮),金箔5片,銀箔5片,輕粉1錢匕,麝1字。

功效主治

慢驚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薄荷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九引《吉氏家傳》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七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琥珀1兩,真珠1分(細研),牡蠣1兩(燒為灰),龍腦1分(細研),硃砂1兩(細研,水飛過),麝香半兩(細研),金箔50片(細研),銀箔50片(細研),桂心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蒲黃1兩。

功效主治

大傷損後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都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桃仁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七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六十二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八七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木香1分,丁香1分,茴香子1分,乳香1分(細研),硃砂1分(細研),雄黃1分(細研),黃丹1分,黃柏1分(銼),苦參1分(銼),膩粉1分。

功效主治

附骨疽,及一切惡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,同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剪單紙條子,看瘡眼子大小,每1條子紙,用藥末1字以下,撚藥末在紙條子內,(糹任??)於瘡中,不計近遠。如藥無力,紙(糹任??)子自退,即依前更用藥末,為紙(糹任??)子更(糹任??),候紙(糹任??)漸短,直至好痊為度。若患惡瘡,不計任甚處,看瘡眼大小,皆用(糹任??)子,不計個數,以愈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六十二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八七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犀角屑3分,防風3分(去蘆頭),栝樓根1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白鮮皮3分,秦艽3分(去苗)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梔子仁半兩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風疸,心脾風熱,面色虛黑,身體皆黃,小便赤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研入牛黃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竹葉湯調下,金銀花湯亦可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六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3分(細研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漢防己3分,犀角屑1分,羚羊角屑半兩,生乾地黃半兩,牛蒡子半兩(微炒),桂心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舌腫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牛黃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十八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(細研),人參1兩(去蘆頭),梔子仁3分,川升麻半兩,甘草3分(生用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檳榔半兩,木香1分,犀角屑1分,羚羊角屑1分。

功效主治

熱毒發斑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煎竹葉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
《古今醫鑑》卷十四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,片腦1分,硼砂1分,雄黃2分,青黛2分,樸消1分半,黃連8分(末),黃柏8分(末),辰砂2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口中百病,鵝口、口瘡,重顎不能吮乳,及咽喉腫塞,一切熱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少許,敷入口內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古今醫鑑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蟬殼半兩(微炒),柴胡1分(去苗),栝樓子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咳嗽,喘急煩熱,喉中作呀呷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以蜜水調下,日3次。2歲以上加之半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衛生總微》卷五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(細研),硃砂1分(研,水飛),麝香1分(別研),蠍梢1分(末),天竺黃1分(研),鉤藤1枚(末)。

功效主治

驚癇欲發、已發者,天釣。

炮製方法

上同拌,研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1字,新汲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總微》卷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六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(細研)半兩,犀角屑半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半兩,防風(去蘆頭)半兩,細辛半兩,天竺黃(細研)半兩,茯神半兩,白鮮皮半兩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半兩,羌活半兩,子芩半兩,麥門冬(去心,烙)半兩,白殭蠶(微炒)半兩,檳榔半兩,羚羊角屑半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半兩,麝香1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肺風,面板瘙癢,搔之成瘡,心神虛煩,頭目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牛黃、麝香,更研令勻。

注意事項

忌熱面、雞、豬、魚、蒜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荊芥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,天竹黃半兩,馬牙消1兩,鉛霜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風癇,睡中驚叫,兩眼翻露,及臍風撮口,天釣驚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熟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,馬牙消3分,鐵粉3分,龍齒3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癇,壯熱心躁,發歇不定。

使用方法

上為細散。每服半錢,乳食後以熟水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黃連半兩(去須),赤茯苓半兩,犀角屑半兩,鉛霜半兩(細研)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硃砂半兩(細研),馬牙消半兩,龍腦半分(細研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升麻半兩,子芩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心肺壅熱,腦幹無涕,時有煩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,都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用溫蜜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。

《宣明論》卷十四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肉桂1兩,鬱金1兩,馬牙消4兩,甘草5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上焦壅熱,諸眼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新汲水調下;若是小兒,10歲服半錢,5歲以下服1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宣明論》卷十四。

《醫方大成》引《局方》(見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四九)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、甘草(炙)、桔梗(去蘆)、天花粉、葛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5種丹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薄荷湯入蜜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大成》引《局方》(見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四九)。

《衛生總微》卷五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幹全蠍7個,巴豆2枚(去皮),輕粉5分,雄黃2錢(水飛),川鬱金1分(銼,用皂莢半挺揉汁煮過,炒至幹用),硃砂1錢(水飛)。

功效主治

急驚搐搦,壯熱,膈痰壅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入腦、麝各少許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1字,薄荷湯送下。或得吐瀉、或得睡汗皆愈。如牙關噤,即先用藥摻開,然後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總微》卷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(研)3分,幹蠍(酒炒)3分,麝香(研)3分,雄黃(研)3分,白附子(炮)3兩半,天南星(炮)1兩,白殭蠶(炒)1兩半,天麻1兩半,半夏(湯洗7遍,與生薑1兩同搗,焙乾)1兩半,丁香半兩,丹砂(研)半兩,犀角(鎊)半兩,羌活(去蘆頭)半兩,羚羊角(鎊)半兩,檳榔(生)半兩,麻黃(去根節,先煎掠去沫,焙乾)1兩1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1分,烏蛇(酒浸,去皮骨,炙)1兩,蔓荊實(去皮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破傷中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21味,將17味為散,與研者4味和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匕,溫酒調下;角弓反張,牙關緊急,每服1錢匕,以豆淋熱酒調下。衣蓋良久,汗出即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三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(研)1分,甘草(炙,銼)1分,白附子(炮)1分,白殭蠶(炒)1分,犀角(鎊)1分,羚羊角(鎊)1分,丹砂(研)1分,天南星(炮)半分,龍腦(研)1錢,天麻半兩,蠍梢3-7枚(炒)。

功效主治

風久不散,變成熱中,煩渴目黃,精神昏暗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各為極細末,和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荊芥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(研)1兩,樸消(研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升麻半兩,山梔子(去皮)半兩,芍藥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咽喉痛,心中煩躁,舌上生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各為細散,再同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食後煎姜、蜜湯,放冷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3分(細研),木香1分,乳香1分,硃砂1分(細研),白殭蠶1分(微炒),幹蠍7枚(微炒),羌活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風癇,發動無時,壯熱心煩,筋脈拘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溫竹瀝半合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續本事》卷二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1錢,麝香1字,腦子(真者)半兩,水銀1錢,牛黃1字,狗黃1字,雄黃1字,零香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將前4味為末頓1處,後4味末放1處,臨時和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或半錢,薄荷湯入金銀箔同調下。如用取涎,入江子2粒去油,藥2錢和勻,可服半字,薄荷、茶清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續本事》卷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九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(研)1分,大黃(銼,炒)1錢,甜消(研)1錢,甘草(炙,銼)2錢,人參2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大便不通,口燥頰赤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匕,新水調下,乳食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九。

《蠢子醫》卷四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錢,青黛1兩,硃砂1兩,礞石1兩,半夏1兩,南星1兩,白附子1兩,靈脂1兩,殭蠶1兩,蠍子面1兩,大黃1兩,寒石1兩,巴豆(非千錘百煉如細面然,斷不可用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痰食風火,熱在氣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蠢子醫》卷四。

《良朋彙集》卷四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錦紋大黃(生)1兩,正檳榔1兩,白牽牛(頭末)1兩,黑牽牛(頭末)1兩,辰砂1兩,人參1兩。

功效主治

體肥小兒,月子至5-7歲,無論何風證,但是胸膈內常聞有痰聲響,並咽喉痰涎不斷,胸口高,滿腹大,通身燒熱,大小便不通;或未出痘疹之前有此症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收用。

使用方法

小兒月子內體壯者1分,弱者半分,量大小虛實加減,用蜂蜜水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良朋彙集》卷四。

《永樂大典》卷九七五引《靈苑方》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,犀角屑1分,羚羊角屑1分,雄黃1分,人參1分,硼砂1分,鐵粉1分,鉛霜1分,鬱金1分,膩粉1分,辰砂1分,北礬1兩半,片腦半分,麝香半分,金箔50片,天南星(去皮心,銼如骰子大,入牛黃膽內懸東北方上百日,令幹取)3兩(末幹則曬令幹,如急要用,搗天南星末,膽汁和為餅子,曬乾用)。

功效主治

積年心恙,諸癇風癲,謬忘昏亂及小兒驚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常服1字,小兒半字,薄荷湯調下。中風涎甚及心疾,每服1錢,小兒1字,薄荷自然汁調下。如中風吐涎,臨時加膩粉半錢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永樂大典》卷九七五引《靈苑方》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九引《嬰童寶鑑》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字,麝半字,硃砂2錢,甘草(炙)1錢,馬牙消1分,天竺黃1分,鬱金半兩(漿水浸透,焙)。

功效主治

驚熱潮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用薄荷湯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九引《嬰童寶鑑》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(細研),白龍腦1錢(細研),金箔50片(細研),硃砂2兩(細研,水飛過),寒水石半兩,真珠末1分,鉛霜(細研)1分,犀角屑1分,甘草1分,防風(去蘆頭)1分,黃芩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心臟風熱,神思恍惚,夜多狂語,不得安眠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,都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蜜水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外臺》卷十三引《深師方》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(研)2分,鬼箭羽2分,王不留行2分,徐長卿2分,遠志(去心)2分,乾薑2分,附子(炮)2分,五味子2分,石葦(颳去黃皮)2分,黃芩2分,茯苓2分,桂心1分,代赭3分,菖蒲4分,麥門冬6分(去心)。

功效主治

夢寤紛壇,羸瘦,往來寒熱,嘿嘿煩悶,欲寢復不能,手足熱,不能食,或欲向壁悲涕,或喜笑無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以蜜、生地黃汁相拌合,復令相得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肉、冷水、生蔥、羊肉、餳、醋物。

使用方法

以酒服方寸匕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三引《深師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三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研入),龍腦1分(研入),烏犀角屑半兩,天麻半兩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麻黃3分(去根節),羚羊角屑半兩,甘菊花半兩,蔓荊子半兩,桑螵蛸半兩(微炒),桂心半兩,細辛半兩,附(側)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獨活半兩,白殭蠶半兩(微炒),烏蛇2兩(酒浸,去骨皮,炒令黃),幹蠍半兩(生用),阿膠半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蟬殼1分(微黃),硃砂1分(研入),麝香1分(研入)。

功效主治

肝臟中風,筋脈攣急,口眼斜,言語謇澀,神思昏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次入研了藥,更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豆淋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。

《聖惠》卷四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犀角屑1分,硃砂半兩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羚羊角屑1分,防風1分(去蘆頭),天麻1分,獨活1分,人參1分(去蘆頭),茯神1分,沙參1分(去蘆頭),天竺黃1分(細研),鐵粉半兩(細研),川升麻1分,龍齒1分,麥門冬半兩(去心,焙),白鮮皮1分,遠志1分(去心),龍腦半分(細研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心臟中風,心神恍惚,恐畏悶亂,不得睡臥,志意不定,言語錯誤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都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煎麥門冬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四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(細研)1分,龍腦(細研)1分,硃砂(細研)1分,雄黃(細研)1分,麝香(細研)1分,沙參(去蘆頭)1兩,獨活1兩,羚羊角屑1兩,犀角屑1兩,烏蛇(酒浸,去皮骨,炙令黃)1兩,蟬殼1兩,天竺黃(細研)1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,柏子仁1兩,細辛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茯神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臟風邪,神魂恍惚,心煩語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,都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煎金銀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三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(別研)1分,何首烏1兩半,甘草(炙,銼)1分,玄明粉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臟風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和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半,麥門冬熟水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三。

《赤水玄珠》卷二十五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錢。

功效主治

初生七日內口噤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以竹瀝調1字灌之,更以豬乳點入口中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赤水玄珠》卷二十五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四引《衛生家寶》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雄黃1錢(研極細),地龍半錢(布裹,捶去土,新瓦上焙乾)。

功效主治

驚風搐搦,心經伏涎,不作聲,悶絕,身體強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週歲每服半錢以下,薄荷酒調下。服1捻金,再作可進此藥,1日2服,不可多服。要快,用細赤地龍1條,和酒研入糊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四引《衛生家寶》。

《潔古家珍》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白牽牛頭末5錢,大黃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上焦熱,臟腑秘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有厥冷,用酒調下;無厥冷而手足煩者,蜜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潔古家珍》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五七引《施圓端效方》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川大黃1兩,鬱金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熱毒黃疸,衄血發斑,口咽瘡爛,吐血便血,時氣發狂,神昏不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雞子清汁調下。加減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五七引《施圓端效方》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五九引《活幼口議》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全蠍6個(炒),巴霜1字,輕粉半錢,雄黃3錢,硃砂1錢,川鬱金1分(皂角水煮熟,焙乾再炒),麝1字,腦1字。

功效主治

嬰孩小兒急驚風,腳手搐動,八候俱作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和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半錢,煎金銀薄荷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五九引《活幼口議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一引《傅氏活嬰方》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天麻、牛黃、犀角、蟬蛻、甘草、天竺黃、胡黃連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胎風手足搐弱,口眼斜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薄荷煎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一引《傅氏活嬰方》。

《外科集驗方》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錢,血竭半錢,大黃,牙消,牽牛,牛蒡子,破故紙。

功效主治

腸癰成膿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用溫酒調服。

使用方法

以利下膿血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集驗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九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、甘草、桔梗、天花粉、蛤粉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腫丹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薄荷湯入蜜水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九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五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,龍腦1分,丹砂1分,鉛霜半兩,太陰玄精石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重顎、重齦腫痛,口中涎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再和研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先於重舌上以鈹針破出血,用鹽湯洗拭乾,然後摻藥於口中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五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犀角屑3分,梔子仁3分,川升麻3分,龍齒半兩(細研),茯神3分,天竹黃3分(細研),人參3分(去蘆頭),天麻3分,白鮮皮3分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風熱,心神煩悶,臥即多驚,口舌乾燥,頭目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竹葉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四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鉛霜半分,牛黃半分,鐵粉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心肺積熱,夜臥不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以竹瀝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赤芍藥1分,露蜂房1分,黃芩1分,人參1分(去蘆頭),葛根1分(銼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蚱蟬1分(微炒,去翅足),芎藭1分,川芒消1分,蜣蜋1分(微炙),桂心1分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石膏半兩,蛇蛻皮5寸(炙黃),川大黃半兩(銼碎,微炒),杏仁1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癇,發無時候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赤水玄珠》卷七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白牽牛(炒)2兩,大黃(煨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熱痰暴喘欲死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蜜水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赤水玄珠》卷七。

《聖惠》卷十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硃砂1分(細研),人參1分(去蘆頭),赤茯苓1分,防風1分(去蘆頭),芎藭1分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桂心1分,犀角屑1分,地骨皮1分,天麻1分,麥門冬2分(去心,焙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陽痙,發熱惡寒,頭項強直,四肢拘急,心神煩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牛黃、硃砂、麝香,都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竹瀝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。

《回春》卷七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1分,牛黃3厘。

功效主治

痘黑陷,虛弱而不起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蜂蜜打溼胭脂汁,取蜜調藥。

使用方法

用銀簪刺黑陷上,為之3次,1日塗1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回春》卷七。

《魯府禁方》卷一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,辰砂半分,白牽牛頭末2分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痰厥,不省人事;小兒急慢驚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作1服,小兒減半。

使用方法

痰厥,溫香油調下;急慢驚風,黃酒入蜜少許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魯府禁方》卷一。

《魯府禁方》卷三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2錢,蘆薈2錢,殭蠶2錢,孩兒茶3錢,阿魏3錢,甘草3錢,大黃1兩1錢,穿山甲10斤(黃土炒焦黃色)。

功效主治

癖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冷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分,空心蜜水或黃酒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魯府禁方》卷三。

《痘疹傳心錄》卷十八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黃牛糞(後尖,曬乾,地上堆定作屋狀,以燈點著,燒至欲過存性,盆子合定,令作黑灰,勿令白,研為末)2錢,牛黃2分,黃柏末2錢。

功效主治

口疳瘡,兼治痘疹後口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和勻。

使用方法

敷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傳心錄》卷十八。

《幼科金針》捲上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陳膽星2錢5分,蟬退2錢5分(去頭足),防風1錢5分,白附子錢半(生用),天麻1錢5分,殭蠶錢半(淨,炒),麝香1分2厘5毫,全蠍2錢半(去頭翅,淨炙),牛黃1分2厘5毫。

功效主治

風癇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薑汁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金針》捲上。

《誠書》卷六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分,人參5錢,甘草(炙)5錢,鬱金5錢,大黃(炒)5錢,硃砂(飛)5錢,胡黃連5錢,珍珠1分。

功效主治

胎熱,神煩,驚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蜜湯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誠書》卷六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五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、硃砂、龍腦、鉛霜、麝香、玄精石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嬰兒重顎、重舌,口內腫滿多涎,咽喉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刺出血後,用水洗拭之,然後用此藥敷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五。

《斑疹備急》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1兩,牛黃1錢。

功效主治

瘡疹陽毒入胃,便血日夜無節度,腹痛啼哭,小兒諸熱煩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2歲兒服半錢,以漿水半盞,煎至3分,和滓溫服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斑疹備急》。

《痘疹仁端錄》卷七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,雄黃1錢,輕粉1錢,飛丹枯礬1錢,川椒1錢,乳香1錢,沒藥1錢,冰片1錢,龍骨1錢,貝母1錢,五倍1錢,白芷1錢,白及1錢,苦參1錢,赤石脂1錢。

功效主治

狐惑口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以苦參浸油調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仁端錄》卷七。

《幼科指掌》卷三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牽牛1兩,大黃1兩,枳殼5錢(巴豆9粒同炒,即去巴豆),甘草3錢。

功效主治

撮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麵糊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-5丸,薄荷湯調下。以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指掌》卷三。

《麻症整合》卷四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、鬱金、殭蠶、防風、甘草、膽星、明麻、蟬退、荊芥、力子。

功效主治

風癇迷悶,涎潮搐掣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麻症整合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四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(細研),犀角屑半兩,川升麻半兩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玄明粉3分,鉛霜半兩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心臟風熱,口乾舌澀,心神煩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更都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食後煎麥門冬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鬱金末半兩,人參末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風熱,心胸煩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都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荊芥湯調下,1日3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引《水鑑》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2個(裹炮),甘草2錢,巴豆(去油)3-7粒,半夏7個(薑汁煮),白附子(生,去皮)1錢,雄黃1錢,硃砂1錢,犀角1錢,幹蠍(炙)1錢。

功效主治

驚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少入麝,每服1字,薄荷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引《水鑑》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分(細研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真珠末1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鬱金半兩,川大黃半兩(銼碎,微炒),硃砂半兩(細研,水飛過),胡黃連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胎風,驚熱搐搦,心神煩亂,或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都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蜜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牛黃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天竹黃半兩(細研),鉛霜半兩(細研),馬牙消1兩(細研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硃砂1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胎風驚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薄荷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