葶藶子20分(熬),貝母6分,杏仁12分(炮),紫菀6分,茯苓6分,五味子6分,人參8兩,桑白皮8兩。
肺熱而咳,上氣喘急,不得坐臥,身面腫,腫氣盛者,不下飲食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酢物。
每服10丸,漸漸加至20-30丸,煮棗汁送下。
方出《外臺》卷十引《崔氏方》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三。
葶藶子(隔紙炒)3兩,防己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,研如脂)2兩半,貝母(去心)2兩半。
腳氣成水,兼上氣氣急咳嗽,大小便苦澀,所服利水藥,反利大便,唯小便轉澀者。
上3味為末,與葶藶、杏仁拌勻,以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煎大棗、桑白皮、粳米飲送下。如小便未快,加至40丸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三。
葶藶子7兩,椒目3兩,茯苓3兩,吳茱萸2兩。
腫入腹,苦滿急,害飲食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1日3次。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三,名見《雞峰》卷十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