煮樸丸

《女科百問》卷下: 煮樸丸

配方組成

北棗半斤,生薑(切片)4兩,川芎4兩(上用水3碗煎幹,將生薑杵爛,入棗肉一處,再杵令細,以麻油塗手,捏作小錢大餅,慢火焙乾,再入後藥),蒼朮(米泔浸)4兩,茴香(炒)4兩,甘草(炙)4兩,官桂(去皮,新者)4兩,神曲4兩,麥芽(炒)4兩,蓬術(煨)4兩,砂仁2兩,良姜(炒)2兩,肉豆蔻(煨)2兩,丁香1兩,川姜2兩。

功效主治

髒寒洩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水煮薄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0丸,米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女科百問》卷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十二引《衛生家寶》: 煮樸丸

配方組成

好厚朴(去皮)4兩,附子3兩(去皮,生用,切片),陳皮2兩(不去白),川乾薑1兩(銼),青州大棗(取肉)半斤(上藥入鍋內,用水浸過藥2指,煮盡為度,慢火炒幹,不得令焦,再入),舶上茴香1兩(炒),白朮1兩,白茯苓1兩,神曲2兩(炒,別為末)。

炮製方法

上一處為末,用神曲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0丸,食前空心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十二引《衛生家寶》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四: 煮樸丸

配方組成

厚朴1斤(制),天南星(去皮)4兩,肉棗(去核)50個,生薑1斤半(和皮洗,切作片,入大蒜10枚同煮,上用水5升,於銀器中煮令幹,略炒,去姜不用,再入後藥),乾薑(炮)4兩,茴香(炒)4兩,青鹽1兩(煅),甘草1兩半(炙,同前藥煮幹,去草不用),附子(炮)2兩,川椒(擇閉口者,去目,炒)2兩,白茯苓2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不足,停寒留飲,洩瀉無時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神曲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加至70丸,空心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四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: 煮樸丸

配方組成

厚朴2兩(去皮,銼,生薑4兩切片,水2碗,煮幹為度,去姜),附子1兩(炮,去皮臍),訶子(紙裹蘸溼煨,去核)半兩,肉豆蔻1兩(面裹煨),乾薑半兩(炮,洗)。

功效主治

虛寒洩瀉,注下不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薑汁煮麵糊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50丸,食前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五引《衛生家寶》: 煮樸丸

配方組成

厚朴12兩(去皮,細切),天南星6兩(大者,捶碎),大棗6兩(拍破),半夏6兩(細者,捶碎。上用生薑1片,切作薄片,貯銀石器內,水高藥3寸許,慢火煮1日,旋添水煮熟,再入),白朮6兩,人參3兩,大香附子6兩,青橘皮6兩。

功效主治

諸痰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併為細末,用神曲煮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4粒,空心、食後、臨睡用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五引《衛生家寶》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六: 煮樸丸

配方組成

厚朴(去粗皮)4兩,益智仁(連殼)4兩,青橘皮(去白)4兩,陳橘皮(去白)4兩,青鹽4兩,生薑1斤(洗淨,連皮薄切),大棗200枚(去核)。

炮製方法

上以水2升、酒2升、醋1升,慢火煮令水、酒、醋盡,焙乾為細末,別用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空心、食前溫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六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五引陸從老方: 煮樸丸

配方組成

厚朴4兩(去皮,銼作寸段,用生薑4兩細切,水2碗,同煮水盡,去生薑,將厚朴再切,焙乾),附子2兩(炮,去皮臍,銼,再炒微黃色),川白姜4兩(甘草2兩,銼半寸長,水2碗,同煮水盡,去甘草),舶上茴香2兩(炒),半夏曲1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虛冷,不思飲食,四肢倦怠,洩瀉無時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煮棗肉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溫湯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五引陸從老方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五: 煮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(湯泡7次)2兩,茴香(淘去沙,炒)2兩,臺椒(炒出汗)2兩,白艾3兩(炒),附子5兩(生,去皮臍),厚朴4兩(去粗皮,姜制),良姜(炒)1兩半,神曲(炒)1兩半,胡椒1兩半,丁香(不見火)1兩半,肉豆蔻(面裹煨)1兩半,麥芽1兩半(炒。上用酒2大碗、醋2大碗、薑汁2大碗煮,候幹取出,焙燥,入後藥),舶上茴香(炒)2兩,附子(炮,去皮臍,銼,炒黃色)2兩,川白姜4兩(用甘草2兩,銼半寸許,水2碗,同煮水盡,去甘草,將姜切、焙),厚朴4兩(去皮,銼,用生薑4兩細切,水2碗同煮,水盡去姜),半夏曲1兩(炒)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虛冷,不思飲食,四肢倦怠,洩瀉無時。

炮製方法

上併為細末,煮棗肉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50丸,溫湯、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