煨腎散

方出《準繩·類方》卷四,名見《景嶽全書》卷五十四: 煨腎散

配方組成

杜仲、肉蓯蓉、破故紙、人參、當歸、秋石、川巴戟、鹿角霜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腰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用豬腰子1個,洗淨血水,淡鹽浥過,劈開兩半,勿令斷,中間細花開,用前藥摻入,另用稀絹包裹,線縛定,外用小糖罐,入酒少許,罐上用紙封固,毋令走洩藥氣,煮腰子候熟,取食之,飲醇酒3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準繩·類方》卷四,名見《景嶽全書》卷五十四。

《保命歌括》卷十三: 煨腎散

配方組成

杜仲(薑汁拌,炒斷絲)1兩,肉蓯蓉(酒洗)1兩,巴戟天(取肉)1兩,破故紙(炒)1兩,小茴香(炒,去沙土)1兩,青鹽(煅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腎虛腰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用豶豬腰子1對,竹刀批開,每個裝藥1錢,綿紙包,放火中煨熟服,溫酒嚥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保命歌括》卷十三。

《袖珍方》卷三: 煨腎散

配方組成

杜仲(去粗皮,薑汁制炒)5銖,茴香5銖(炒),沉香1銖,巴戟1兩(去心)(一方無巴戟)。

功效主治

腎氣虛攻耳,耳有如蟬聲、水聲。

使用方法

每早用豬腎子1個,切,入藥末2錢,青鹽少許,紙裹浸溼,炮令熟,和藥嚼嚥下,1日進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袖珍方》卷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四四引《鮑氏方》: 煨腎散

配方組成

丁香、木香、檳榔、大黃、甘遂、黑牽牛、桔梗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五種腳氣。陽毒幹腳氣,兩足赤,腳骨熱痛,頭暈疼痛;陰毒風證,一處痛,骨腫,堅硬如石,不可行;溼證,兩膝下惡瘡膿水不幹,嗽喘上氣,四肢冷麻;衝心證,口張目直,身急,哽不言,如中風;腎臟證,足疼腰硬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雄豬石1副,切開入之,加川椒、鹽、蔥頭3個,溼紙包,煨香熟,出火毒,細食酒下。石,腎也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四四引《鮑氏方》。

《醫學正傳》卷四引《局方》: 煨腎散

配方組成

杜仲3錢(炒絲斷)。

功效主治

腎虛腰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以豬腰子1只,薄批作5、7塊,以椒、鹽醃去腥水,摻藥末在內,以荷葉包裹,更加溼紙2-3重外包,慢火煨熟食之,無灰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正傳》卷四引《局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一: 煨腎散

配方組成

茴香子(炒)1兩,蓽澄茄1兩,巴戟天(去心)1兩,乾薑(炮)半兩,桂(去粗皮)3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蜀椒(去目並閉口者,炒出汗)3分。

功效主治

腎中寒邪,氣海虛冷,腰腳重痛,小便頻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用羊腎1對,批破,糝藥在內,入鹽、蔥、椒各少許,溼紙裹煨熟,空心細嚼,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六: 煨腎散

配方組成

黃耆(蒸過,焙乾)半兩,白蒺藜(炒)半兩,羌活(去蘆頭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豬腎1對,入末4錢,鹽少許,摻於腎內,溼紙裹,煨熟食之,次用溫酒1盞,投之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六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八: 煨腎散

配方組成

連珠甘遂1兩,木香(不見火)1兩,桔梗1兩,檳榔1個。

功效主治

五種腳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生為末。

注意事項

忌諸湯藥,切忌有甘草,相反也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更量虛實增減,用雄豬石子2只,破開去膜,入藥糝在內外,用蔥白、漢椒、鹽少許,紙裹煨香熟,五更初細嚼,無灰酒送下,天明取下毒物,或雞子白,或黃或黑,如雞冠塊子,是積也。或腎臟有積,風氣及腰背疼,並可服之;如瀉下病源,即用白粥補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八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六: 煨腎散

配方組成

甘遂半兩(生),木香1兩。

功效主治

腎經積水不散,流於經絡,腿膝攣急腫悶,往來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用藥2錢,以豶豬腰子1只,薄批開,去筋膜,摻藥在內淹勻,用荷葉裹定,外用溼紙5重,以麻縷纏定,更用水蘸過,乾溼得所,於文武火內煨熟,紙幹為度,臨臥細嚼,少用溫酒送下。當下黃水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六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