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棕灰1錢(燒存性),扁柏葉(同礬煮,炒黑,為末)1錢,槐花(炒,為末)1錢。
血崩。
空心淡酒調下。
《同壽錄》卷三。
當歸5錢,百草霜1兩,乾麵1兩,天麻2錢半,木香2錢半,金墨(煅)2錢。
產後敗血不止,淋瀝不斷;產後胎衣不下,暈眩欲絕,惡露不盡,肚腹疼痛,血迷心竅;或產後傷血過多,淋瀝不斷,勢將虛脫,眩暈不醒;並治血熱妄行,溢位常絡,吐血衄血,或崩或漏。
忌辛辣等物。
《婦科玉尺》卷四。
雞內金不拘多少,紫金皮3錢,五靈脂3錢。
蠱脹。
上為末。
水調服。
《醫鈔類編》卷九。
巴豆(去殼)。
新瓦上炒黑,研爛聽用。
多寡看瘡勢,酌量貼瘡頭上,用萬應膏蓋之。
《梅氏驗方新編》七集。
麩炭、紫蘇葉各等分。
肝經溼熱不利,陰囊腫痛,或潰爛皮脫,睪丸懸掛;或便毒及下疳腫痛潰爛。
上為末。
香油調搽。
《外科經驗方》。
青州棗不拘個數。
赤白滯痢,及有所傷下利。
去核,入白礬末滿,以紙裹,煅存性,為末。
每服半錢,米飲調下。未愈宜增之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一。
羊羔兒骨不拘多少。
疳瘡痿,出膿水,痛不止,諸藥無效者。
入藏瓶內,鹽泥固濟,炭火燒合宜,為細末;每用末5錢,入麝末1錢,雄黃末1錢,同研拌勻。
用時看瘡大小,先以通手湯洗膿血淨,口含洗之,軟帛拭乾,將藥滿填瘡口。當次生肉,3日外瘡合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二十。
不蛀皂角(颳去皮,猛火炙令成麩炭,仍須存性,不可使成白灰也)3兩,甘草1兩(炙)。
冒暑悶亂,不省人事,欲死;及發躁引飲無度,咽中痰涎不下。
上為細末。
服3大錢,以新汲水或溫熱水調下,立愈。
《洪氏集驗方》卷三。
黃牛角(角思)、烏金子、五倍子、紫河車、威靈仙、枳殼各等分。
痔疾,漏瘡。
上藥入瓷瓶內,用白雄雞糞和黃泥固濟,上留一竅子,炭火煅,煙盡為度,取出放地上,出火氣,為細末。
每服3錢,空心酒調下。
《洪氏集驗方》卷四引王康孺方。
烏金子半兩,肉桂半兩,蒲黃半兩,當歸半兩,虻蟲半兩,血餘炭半兩,水蛭半兩,鯉魚灰半兩,木香半兩,青皮皂角(大者,炙)半兩,芍藥半兩,芫花3兩(醋浸),巴豆1錢(出油),硃砂少許,棕皮灰1兩,紅花1兩,川烏頭半兩。
婦人寒熱頭痛。
上為末。
忌油膩等物。
每服半錢,加至3錢,空心食前煎生薑湯調下。
《宣明論》卷十一。
荊芥炭、血餘各等分。
失血不止。
上為末。
每服3錢,童便調下。
《何氏濟生論》卷二。
黃丹(炒)1兩,細墨(燒)1兩。
熱中,多因外傷燥熱,內用意傷脾,飲啖肥膩,熱積胸中,致多食數溲,小便過於所飲,或不渴而飲食自消為小便者。
上為末。
每服3錢,食後先用水1-2碗漱口,待心中熱索水,便以冷水調下。
《三因》卷十。
好黑豆10兩,沒藥半兩,當歸半兩(洗,焙乾,為末)。
婦人血氣,血癥,血風,勞心,煩躁,筋骨疼痛,四肢困瘦。
上先將黑豆不犯水淨拭,用沙瓶1只,入豆在內,以瓦片蓋,鹽泥固濟,留嘴通氣,炭火2斤煅煙盡,存性,以鹽泥塞瓶嘴,退火,次日取出,豆如鴉糞,研細,方入沒藥、當歸末,研勻。
忌鯉魚、毒肉、水母之類。
每服2錢,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重者不過3-5服。
《三因》卷十八。
木鱉子不拘多少。
腸風瀉血。
上藥用桑柴燒過,微存性,便用碗器合之,候冷碾為散。
每服1錢匕,空心用煨蔥白酒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三。
烏頭(銼)1兩,草烏頭(銼)2兩,亂髮3兩,五靈脂2兩(4味入在1瓦罐內,鹽泥固濟,候幹,燒令通赤,候冷取出,細研,入後藥),當歸(切,焙)2兩,乳香(研),沒藥(研)1分,自然銅(煅,醋淬7遍)1分,延胡索半兩。
婦人血風勞氣攻注,四肢身體疼痛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巴匕,空心、食前溫酒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。
烏賊魚骨(去甲)1兩,棕櫚1兩,羊角尖1兩,蠶退1兩,新綿1兩,白礬半兩,乾薑1分。
婦人血漏,日久不止;或經脈不斷;或暴下血不止。
上藥都入1瓶內,用泥固濟,候幹,以大火煅通赤,放冷取出,細研,加麝香1錢,再研勻。
每服2錢匕,空心、食前溫酒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二。
墨2兩(打折2寸挺子,燒通赤,用好醋1升蘸7遍,又再燒通赤,放冷,別研為末),沒藥(研)1分,麒麟竭1分,麝香1錢。
妊娠墮胎後,惡血不出,四肢無力,體熱,心胸滿悶。諸疾血病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匕,溫酒調下;如血迷心,用童便和酒調下2錢匕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八。
當歸(酒浸,切,焙)1兩,沒藥(別研)1兩,生乾地黃(焙)1兩,蒲黃(生用)1兩,芍藥(炒)1兩,紅藍花(炒)1兩,鯉魚鱗(臘月者佳)2兩,桂(去粗皮)2兩,血餘(小兒胎髮真者)2枚。
橫生倒產,子死腹中,胎衣不下。
上9味,將血餘、鯉魚鱗2味,用銷銀鍋子,先以炭火燒為灰;沒藥別研,餘藥為末,和勻。
每服2錢匕,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九。
棕櫚皮、烏梅、乾薑(燒灰存性)各等分。
產後或小產血崩漏下。
上為末。
每服2大錢,煎烏梅湯調下,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產乳備要》。
血餘半兩,鯉魚皮1兩(2味各用1藏瓶去底入藥,盛訖,卻用瓦子蓋,用好紙筋鹽泥固濟,用木炭火5斤燒通赤,取藏瓶放冷,開啟出藥),沒藥半兩,紅花1分(生用),伏龍肝1分(灶下取燒赤者土是),凌霄花半兩(色鮮者,焙),好香墨半兩(生用),幹柏木1分(細研入,香好者可使),當歸半兩(去梢土,微炒令香用之)。
母熱疾後胎死在腹,難產,生衣不下,產後血暈,起坐不得,如見異花,口乾心悶,乍寒乍熱,四肢浮腫,言語顛狂,見神見鬼,不語,瀉痢,腰膝疼痛,小腸尿血澀痛,崩中,嘔逆不安,咳嗽涕唾,喉中如貓作聲,面色遍身黑,赤點子生,眼澀腰瘇,身發筋急等一切產後諸疾。
上為細末。
以酒1盞,煎取8分,調藥2錢,空心頻服之。用無灰酒大妙。
《洪氏集驗方》卷五。
槐白皮(銼)1兩,豬牙皂莢1兩,威靈仙(去土)1兩,生乾地黃1兩,酸石榴皮(銼)1兩,何首烏1兩,青鹽1兩(以上7味銼細,泥固濟,入罐子內,用瓦1片蓋口,炭火10斤燒赤,放冷取出,研末)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升麻半兩(並搗羅為細末),麝香1兩(別研)。
骨槽風,牙齦腫癢,風冷痛,齒宣有血。
上為細末,相和令勻。
每臨臥用水調藥半錢,塗在紙上,於牙齦上貼之,貼2-3次即愈。如早作齒藥用尤妙。
《聖濟總錄》(文瑞樓本)卷一二○。
鯪鯉甲1兩,犀角(鎊)1兩,黃明膠1兩,赤鯉魚皮1兩,胎髮1兩半,獨角仙1枚(去翅頭足)。
吐血及一切血病,諸藥不效者。
上用瓦瓶1枚,底下開竅,納藥,以紙筋泥固濟,曬乾;用炭火5斤簇燒,候煙絕,撥去火,放冷取出,細研為散。
每服1錢匕,旋入膩粉少許,吐血鼻衄不止,新汲水調下;產後血暈,昏迷悶亂,不知人,冷醋湯調下;血氣,溫酒調下;咯血及血積、髒毒下血、赤痢、血痢、蠱毒痢、腸風、五痔下血,並米飲調下,臨臥空腹服;更相度虛實,可加至2錢匕。服藥後,取下積聚物為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八。
草烏頭4兩,青鹽2兩。
上藥將青鹽為末,同入藏瓶內,用瓦子1片蓋,瓦上鑽1竅,外用紙筋泥固濟,仍留原竅,候幹,用火煅,黑煙盡青煙出為度,以新黃土罨1宿,取出為末。
逐日未洗面前揩牙,候洗面了方漱,1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一。
枳殼(不拘多少,燒成黑炭存性,便以盞子合定,為細末)5錢,羊腸炭(不拘多少,為細末)3錢。
遠年近日腸風下血不止。
上和令勻。
空心服,用米飲1中盞調下,再服見效。
《博濟》卷三。
亂髮2兩(燒灰),赤鯉魚鱗2兩(燒灰),香墨1枚,灶突墨3分,麝香1分(細研),延胡索3分,肉桂3分(去皺皮),麒麟竭3分,赤芍藥3分。
產後惡露不盡,腹痛,頭重,吃粥嘔逆,血暈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;生薑、童便調服亦得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。
赤鯉魚鱗2兩,兔頭2兩,亂髮1兩,棕櫚皮1兩,乾漆1兩,虻蟲半兩(去翅足),水蛭半兩,狗膽3枚,香墨1兩。
產後惡血攻心腹痛。
上藥都入1瓷瓶子內,密固濟,候幹,用炭火燒令通赤,待冷取出,搗為細散,研入麝香1分。
每服1錢,不拘時候,以生薑溫酒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。
亂髮1兩(須是丈夫者,剪碎),不蚛皂莢1挺(肥者,寸銼),神曲半兩,赤鯉魚鱗1兩,大麥櫱1兩。
婦人月水不通,心神煩悶,腹脅氣脹。
上藥入在1瓷瓶子內,實填,口上安1圓瓦子蓋瓶中,用紙筋泥固濟,候幹,先用慢火熁,後著大火燒令通赤,去火,候冷取出,加麝香1錢,同研令細。
每服1錢,食前以溫酒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。
鯉魚鱗3兩,亂髮2兩,槐蛾3分,桑蛾3分,虻蟲1分,水蛭2分,川大黃1兩(銼碎),硇砂半兩,芫花3分半,牛膝半兩(去苗)。
婦人臟腑風冷,宿有瘀血不消,令人黃瘦羸困。
上藥併入瓷瓶子內,用瓦子蓋,以鹽泥固濟,候幹,以大火煅令通赤,慢慢去火,候冷取出。加麝香2錢,同研令細。
每服2錢,空心以熱酒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。
附子1兩,蛇蛻皮1兩,乾薑1兩,故紙(多年者)1兩,黃丹1兩,川大黃1兩,重臺1兩,藜蘆1兩,檳榔1兩,舊棉絮1兩,亂髮1兩,胡粉1兩,蓼葉1兩,榆皮1兩,楸皮1兩。
一切惡瘡。
上銼細,入瓷瓶中固濟,燒令熟。取出搗羅為末,加密香1分,龍腦1分,更於乳缽中細研。
先以甘草1兩,捶蔥白7莖,白礬半兩以水2升,煎取1升,看冷暖,淨洗瘡後,幹貼,日再貼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五。
厚朴2錢,羌活2錢,獨活2錢,陳皮1錢5分,白芷1錢5分,白茯苓1錢5分,桔梗1錢,蒼朮1錢,當歸1錢5分,枳殼1錢5分,半夏1錢5分,白芍藥1錢2分,官桂1錢2分,麻黃1錢2分,牛膝9分,甘草8分。
已婚婦女,但遇經脈動則渾身痛,手足麻痺,或生寒熱,頭痛目眩。
分作3帖。每帖用生薑3片,蔥3枝,空心熱服。
《女科萬金方》。
牙皂4分,人言(制)5分,蟾酥5分,麝香5分,血餘(煅過)1錢,蛇蛻(煅過)1錢,蜂房(煅)1錢,蟬蛻(酒洗)2錢,血竭2錢,乳香(炙)2錢,殭蠶(炒,去絲)2錢,辰砂(研,水飛)2錢5分,雄黃2錢5分,穿山甲(炙黃)2錢5分,全蠍3錢(湯泡7次),天龍4錢(酒炙,去頭足),川烏頭2錢,沒藥(炙)2錢。
疔毒腫痛。
上藥各為細末,和勻。
每服3分,赤砂糖調蔥頭酒送下。取汗為度。
《準繩·瘍醫》卷一。
蜣螂3個。
口瘡。
燒灰,為細散。
敷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七。
當歸2錢,遠志肉2錢,川芎2錢,酸棗仁2錢,白朮2錢,赤芍藥2錢,香附子2錢,辰砂(另研入)2錢,熟地黃2錢,羌活2錢,防風2錢,茯神2錢半,半夏3錢,全蠍1錢,麥門冬1錢,人參1錢,牛膝1錢,天麻1錢,甘草9分,陳皮1錢5分,白芷1錢5分。
產後3-5日或半月之間,忽狂言亂語,目見鬼神者。
上銼散,作2服。
水1鍾半,加生薑3片,蔥3枝,入金銀同煎1碗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準繩·女科》卷五。
香附(醋炒)、當歸、五靈脂、地榆(醋炒)、荊芥穗。
血崩不止。
俱炒黑,為末。
每服2錢,米湯調下。
《女科指掌》卷四。
生薑半斤(搗取自然汁,留滓待用),生地黃1斤(酒浸1宿,搗汁,留滓待用),大皂莢10挺(不蛀者,颳去黑皮,將前2汁和蘸皂莢,文火炙幹,再蘸再炙,汁盡為度)。
牙齒動搖,鬚髮黃赤。
上將皂莢同地黃滓,入瓷罐內,煅存性,為末。
牙齒初搖,用藥擦齦。鬚髮黃赤,以鐵器盛藥末3錢,湯調,過3日,將藥汁蘸擦鬚髮,臨臥時用之,次早即黑,3夜1次。其黑如漆,不傷鬚髮。
《張氏醫通》卷十五。
茯苓、人參、細辛、麝香各等分。
牙疳;一切風證。
上為細末。
臨臥刷牙鬃,至齒不落。
《普濟方》卷七十。
童男發3兩(燒灰),童女發2兩(燒灰),斑蝥3-7枚(糯米拌炒令黃,去翅足)。
婦人月水久不通。
上藥加麝香1錢,同研令細。
每服1錢,食前以熱生薑酒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。
赤鯉魚皮2兩,室女頭髮2兩,伏龍肝1兩,臘月豬脂,水蛭1兩,香墨1兩(以上6味,入固濟了瓷瓶子內,密封泥,候幹,用炭火煅令通赤,候冷取出,細研),桂心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麝香1分(細研)。
產後敗血衝心疼痛,面青足冷。
上藥先以桂心以下諸藥為細散,入前燒了藥,同研令勻細。
每服1錢,以豆淋酒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。
赤鯉魚鱗2兩(燒灰),棕櫚3兩(燒灰),亂髮3兩(燒灰),灶尾墨1兩,釜底墨1兩(以上5味,入瓷瓶子內,密固濟,候幹,以炭火燒令通赤,候冷取出,研令細),虻蟲3分(去翅足,微炒),水蛭3分(微炒),麒麟竭1兩,麝香1分(細研),當歸3分(銼,微炒),桂心半兩。
產後惡血不盡,衝心痛,氣促煩亂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不拘時候,以溫生薑酒調下;生薑、童便調下亦得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。
穿山甲1兩,刺蝟皮1兩,黃牛角心1兩,豬牙皂角1兩,皂角刺1兩,當歸1兩,蒻葉半兩。
五痔漏。
上藥先炒甲,次蝟,次角心,各炒黃色,幹後方將諸藥一處入在5升垍罐子內,以鹽泥因濟,仍於罐底上鑽1小竅,令出煙,覆安子炭火上煅通赤,煙才盡便出,放冷存性,以土罨之尤佳,搗末。
每服1錢,空心以胡桃酒調下。
《雞峰》卷十七。
紅棗1個(去核,入綠礬)。
小兒白口瘡,舌上如粗皮之狀,不能吮乳,危在旦夕者。
溼紙包,放灰火內燒成炭燼,研成細末,小竹管吹瘡。上藥時,嗽一聲,白屑吐出即愈。
《外科百效》卷一。
雄黑豆半升,生薑4兩(和皮切),黃連1兩,棕櫚皮6兩。
產後胞衣不下或惡露不快,敗血衝心,血暈狂語,不省人事,心煩躁渴,臍腹疼痛,嘔吐,發熱憎寒,腫滿;或攻面板刺痛。
上藥先將黑豆於鐺內炒熟,次便入生薑、黃連同炒煙出,卻將棕櫚點火入鐺燒之,煙欲絕和鐺覆地上,用盆合之,出火毒1宿,來日取出為末,更入當歸末1兩,蓬莪術末1兩,白麵1兩,同研勻,垍器內密封。
產後諸疾,熱酒調下。如是產後2日以前,用煎過童便調下,痛甚者頻服。
《雞峰》卷十六。
烏金子(即黑豆)5錢,紫葳(即凌霄花)5錢,大薊根5錢,小薊根5錢,當歸5錢,肉桂(去皮)5錢,血餘(無病者,燒存性)5錢,蒲黃5錢,木香5錢,青皮5錢,赤芍5錢,皂莢(不蛀者,燒存性)5錢,蠶蛻紙(燒存性)5錢,棕毛(煅)5錢,紅花1兩,川烏1枚(生用)5錢,辰砂少許,血竭少許。
產後十八症:一、難產;二、胞衣不下;三、死胎不下;四、眼目昏花;五、口乾心悶;六、寒熱如瘧;七、咳嗽寒熱不定;八、敗血如肝;九、敗血入四肢浮腫;十、失音不語;十一、血邪癲狂言語;十二、心腹痛;十三、百節痠疼;十四、舌幹津枯,鼻中出血,繞項生瘡;十五、腰疼如角弓;十六、小便短縮;十七、喉苦蟬聲;十八、胸膈氣滿,喘逆不食。
上除燒灰者另研外,共為細末,入燒灰藥研勻。
每服1錢,薑湯或酒調下,甚至1日3劑。
《胎產秘書》卷下。
水蛭1兩(炒黃),自然銅2兩(碎研,內將1兩生用,1兩炒),水竹青半兩,硝黃半兩(2味同燒灰),乳香3錢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或半錢,小兒1字,加麝少許,熱酒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九。
鳳凰衣(即雞蛋殼內衣,瓦上煅)、松蘿茶(焙)、尿桶上白、箬帽內箬葉(長流水洗淨,陰乾,瓦上煅脆)各等分。
龜頭上生疳瘡。
上為細末。
調敷。
《千金珍秘方選》。
半夏5錢,川芎1錢5分,麻黃1錢5分,防風1錢5分,白芍1錢5分,防己1錢5分,當歸1錢5分,杏仁1錢5分,羌活1錢5分,桂枝1錢5分,枳實1錢5分,茯苓1錢5分,人參1錢5分,殭蠶2錢,血竭2錢。
產後中風不語。
分4劑。加生薑3片,金銀器內煎,仍調蘇合丸1分入藥內,灌服。
《女科萬金方》。
九肋鱉甲不拘多少(去裙襴,淨洗過,燒存性)。
夢洩,精滑不禁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字,用清酒小半盞,童便半小盞,陳蔥白7-8寸同煎至7分,去蔥白和滓,日西時溫服之,須臾得粘臭汗為度。次日只進白粟米粥,忌食他物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六。
槐花(銀、石器內炒紫色)1兩,荊芥穗半兩,枳殼(麩炒)2錢。
腸風下血,或成痔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小兒半錢,米飲調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引《家寶》。
麒麟竭、百草霜、亂髮(男子者,燒灰)、松墨(煅,醋淬)、鯉魚鱗(燒,為末)、延胡索、當歸(去蘆)、肉桂(去粗皮)、赤芍藥各等分。
產後血迷、血暈,敗血不止,淋瀝不斷,臍腹疼痛,頭目昏眩,無力多汗;及崩中下血,過多不止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溫酒調下。
《局方》卷九(續添諸局經驗秘方)。
童男胎髮。
肌衄,血從毛孔而出。
上燒灰存性,奄之立止。
《內經拾遺》。
橡子2個。
惡瘡疳瘻。
其中一個實黃丹,一個實白礬末,相合定,用黑俏麻皮纏了,火內燒,研細,加麝香少許。
洗淨瘡,貼之。
《雜類名方》。
當歸1兩(銼,微炒),紅藍花1兩,延胡索3分,麝香1分(細研),赤芍藥1兩,桂心半兩,羚羊角屑3兩(以上都搗細羅為散),香墨1兩,亂髮3兩,水蛭1兩,豬胎衣2兩,鯉魚鱗4兩,皂莢2兩,黑豆櫱1兩,虻蟲1兩,大麥櫱1兩(以上都入1瓶子內,以泥固濟,燒令煙盡,去火候冷,取出細研)。
產後血暈,下惡血不止,疼痛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不拘時候,以童便調下;熱酒調下亦得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。
臘月烏1只,亂髮2兩,豬胎(小者)1枚,灶突墨1兩,赤鯉魚皮1兩(以上5味納瓷瓶子中,密固濟,候幹,以炭火燒令通赤,待冷取出,細研),延胡索3分,沒藥3分,當歸(銼,微炒)3分,小麥櫱(微炒)3分,桂心3分,琥珀3分,蒲黃3分,香墨3分,麝香半兩(細研)。
產後血暈。
上藥先以延胡索以下諸藥為細散,入前燒了藥,同研令勻。
每服2錢,不拘時候,以豆淋酒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。
黑豆2兩,桑柴10根。
將黑豆鋪桑柴上,以火燒,候桑柴已過,取2味灰為末,次入麝香少許。
每服2錢,以酒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九。
胡桃殼(燒存性)。
痔瘡,腸風,赤白帶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秤錘燒紅,淬酒調藥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六引《經驗良方》。
烏金子1兩,枳殼1兩,威靈仙(去土)1兩,五倍子1兩,紫河車(用煨者)1兩,黃牛角(角思)1兩(以上6味同為細末),皂角子、豬蹄甲(用豬蹄向後小爪不著地者甲)。
一切痔漏瘡。
上藥入瓷罐子內,以瓦蓋定。用雄白雞糞及黃土對停,入鹽少許,和作泥,固濟罐子,用木炭7斤煅,火盡為度,碾為末。
每服2錢,入鹽少許,空心溫酒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七。
百草霜(鍋內炒煙盡為度)、紫金皮(米泔浸,煮熟,炒焦色)、粉草(炙)。
婦人身熱口燥,頭痛如破,氣塊築痛,下黃水如葵汁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艾湯調,或用淡醋湯,空心服。
《得效》卷十五。
熟地黃(洗,切,焙乾,酒炒)1兩,真蒲黃1兩,大當歸1兩,交趾桂1兩,楊芍藥1兩,軍姜(去皮)1兩,粉草1兩,小黑豆4兩,百草霜5錢。
難產熱病,胎死腹中。或因頓僕,或從高墜下,或房室驚搐,或臨產驚動太早,觸犯禁忌,產時未到,經血先下,惡露已盡,致胎乾子死身冷,不能自出,但視產婦面赤舌青,是其候也。
上為末。
每用2錢,米醋半合許,沸湯6-7分浸起,溫服。
《得效》卷十四。
米粉4兩,蔥白1兩(細切)。
癰癤腫硬無頭,不變色者。
上同炒黑色,杵為細末。
每用看多少,醋調攤紙上,貼病處,1伏時換1次。以消為度。
《外科精義》卷下。
麝香1分,蟾酥1分,粉霜1錢,硇砂1錢,輕粉1錢,銅綠5錢,砒霜5錢,白乾姜5錢,草烏頭5錢,天南星5錢,舶上硫黃5錢。
疳瘻惡瘡。
上為細末,紙捻紝之;或湯浸蒸餅,和為錠子,紝瘡口內,上以膏貼之。
《外科精義》卷下。
括樓皮(燒存性)。
風蛀牙疼。
上為細末。揩之甚妙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七十三引《經驗秘方》。
好墨1兩,樑上塵1兩,釜下墨1兩,豬胎衣1兩,赤鯉魚鱗1兩。
產後惡血攻衝,心腹疼痛。
上藥都燒為灰,加麝香1錢,同研令細。
每服2錢,不拘時候,以熱酒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。
赤鯉魚鱗(臘月取之)1斤半,油頭髮1斤半,敗蒲半斤(以上3味,納瓷瓶子中,密固濟,候幹,用炭火燒令通赤,待冷取出細研),水蛭1兩半(炒令黃),虻蟲1兩半(去翅足,微炒),桂心1兩,琥珀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麝香半兩(細研)。
產後血暈。
上藥先以水蛭以下諸藥為細散,入前燒了藥,同研令勻細。
每服2錢,不拘時候,以溫酒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。
桑白皮1兩(焙、銼),獨慄(連殼切,焙)1兩,自然銅1兩(煅,淬碎),羊脛炭2兩。
傷折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無灰酒調下,1日3次。傷在上,食後服;傷在下,食前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九。
當歸1兩,自然銅(金色者,煅為末,醋熬)1兩,烏金石3兩(鐵炭是也),大黃1兩(童子小便浸用)。
打僕傷損及產後血暈,小便疼痛;膝肭跛行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食前紅花酒半盞、童便半盞同調下,1日2次。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木鱉子1兩半(去皮及青膜),沒藥1兩,枳殼1兩,胡桃3個。
腸風瀉血。
上4味,以清油燈焰內燒存性,為細末。
忌生冷、油膩。
每服2錢,空心米飲調下。覺痛即愈,血立止。
《雞峰》卷十七。
何首烏1兩,威靈仙1兩,豬牙皂角1兩,川椒1兩,醋石榴10兩,槐白皮10兩,乾地黃10兩,細辛10兩,麝香1錢(別研),青鹽1分。
骨槽風熱,牙齦腫癢;及風冷疼痛,齒痛有血。
上為細末。
每早以指捏少許於牙上,擦齒齦上。出涎良久,漱口。
《雞峰》卷二十一。
晚蠶沙7兩(煉淨),麻籽5兩(取中者,作末),青鹽3兩半(別搗作末)。
上3味拌和,1罐子盛,用鹽泥固濟,仍於罐上留1小竅子,曬乾,以炭火半秤燒煅出煙,微微青煙似絕為度,去火,將罐子於無風處放冷,取藥再搗羅為末。
每日早晨、午時、臨臥揩齒,更不漱口。
《雞峰》卷二十一。
皂角刺5斤(燒灰存性),鬱金2兩,大黃4兩(酒浸)。
癘風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酒調下。食後服。治上風;食前服,治下風。
《萬氏家抄方》卷一。
芭蕉葉不以多少。
陰乾燒灰,研為細末,更加燒鹽少許,再研勻。
早晚揩牙。用一生,齒無動搖。
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二。
鯽魚1個(重6兩者,去腸)。
瘡疥丹毒。
用柏葉碾細,入在魚腹內,用紙裹數重,次用黃泥固濟,煅令存性,候冷,碾成細末,入輕粉1分和勻。
如瘡幹用麻油調,瘡溼幹用。
《傳信適用方》卷三。
草霜不拘多少。
婦人室女月水不止。
釅醋調球子大,炭火內燒通赤,取出,用碗蓋地上,候冷,乳缽內研細。
每服1錢,醋湯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三四引《十便良方》。
川姜7錢半(燒黑,瓶中存性),黑附子半枚(炮,去皮臍)。
惡露敗血,刺心腹,兒枕痛,坐臥不得動,餘血不快。
為細末。
挑3錢,童便浸酒調下。痛止血淨方住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四九。
烏驢乳(屋上塵煤是也,細研)1分,陳臘茶末1分,膩粉1分。
久患痔瘡,疼痛不可忍。
上為細末。
敷痔上;幹者以油調塗之。1-2上即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三。
甘草(炙)、皂角(燒灰存性)各等分。
婦人血氣,小腹疼痛。
上為末。
生地黃同煎至7分,食前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三五。
桑螵蛸(去桑枝),黃明膠(別研)等分。
婦人血下崩,累日不止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九引《經效濟世方》。
真川墨(乃松煙也)。
婦人諸般發搐。
磨酸醋,緩緩啜兩呷。即效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引三山曾醫方。
訶子1錢,五倍子1錢,沒藥1錢,細辛1錢,甘松1錢,零陵香1錢,麝香1錢,綠礬2錢,白茯苓2錢,百藥煎2錢,橡斗兒2錢,青鹽2錢,金絲礬2錢。
腎氣不足,齒齦不固,發白間黑。
上除麝香、綠礬2味,令研其餘極細,然後入諸藥拌勻。
稍熱水漱,每日2次,用藥半錢刷牙。
《普濟方》卷七十。
訶子10個,藁本1錢,川百藥煎1兩,沒石子5個,母丁香15個,新釘子3個,針砂1兩(醋炒7次)。
上除釘子外,餘藥俱為細末。水1大碗煎,熬至半碗多,瓷器內盛之,將前項釘子放於藥水內,更宿。
早、晚掠發。百日如漆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九。
栝樓(杵碎)9個,沒藥(研)1錢。
腎囊破爛,下疳。
上為末。
用甘草酒煎去滓,取液調服。
《青囊秘傳》。
巴豆半錢,寒食麵2兩。
上用水和麵作餅子包巴豆燒黑色,量瘡口大小幹掞之。
《仙傳外科集驗方》。
黑牛角胎(用醋燒蘸3遍)。
婦人產後血暈。
上為細末,加龍腦少許。
每服3錢,童便調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三八引《醫林方》。
大棗1個,巴豆1個(棗分開,放巴豆在內,燒黑色)。
婦人積塊痃癖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臨臥酒調下。3藥1時服,先服烏金散,次2服紫金散,次3服勝金散,3藥服罷,到天明取下20-30年積物為效,後服紫金丹補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一七引《醫林方》。
棕毛(燒灰存性)1兩,真龍骨2兩。
血崩不止,脈軟澀者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3錢,空心好酒調下。2服後立住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九引《經驗良方》。
豬牙皂莢4兩(並皂子銼),胡桃30枚(並皮碎銼)。
腸風下血。
上藥同拌和勻,以藏瓶1只,於頂上敲1圓竅,入前項藥,以原瓦蓋之,後用鹽泥固濟,可厚1指許,曬乾,用炭火5斤煅,候碧煙出絕,即去火略存性,冷即出藥細研。
每服2錢匕,加麝香少許,溫酒或米飲調下,食前服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