威靈仙10斤(揀紫色條子用),真天麻(取細末)2兩,生犀(取末)1兩,黑附子(須是揀存生正者,去皮臍,取末)2兩,龍腦(生者,另研)1兩。
中風手足不隨,偏枯癱瘓,腳氣攻注,頭面浮腫,口眼斜,語澀痰涎,精神恍惚,大便風秘。
先將靈仙同河水1石煮至3鬥,以生絹濾去滓,只取清汁,更入醇酒1鬥,同以銀石器內煮至1鬥,更清澄去細塵滓,次入天麻、附子末在藥汁中,再以文火熬成膏,放令溫冷後,入生犀、龍腦一處同攪勻,用瓷盒子內盛之。
每服1錢匕,用薄荷湯化下;煩躁者,薄荷自然汁化下。
《傳家秘寶》卷中。
皂角子(燒存性)1-2分。
皂角及惡水入瘡口內,熱痛不止。
上先研皂角子絕細,續入沙糖,和勻如膏。
貼於瘡立效。
《博濟》卷五。
烏犀屑1兩,玄參1兩,黃芩1兩,紫葛1兩,木通1兩,川升麻1兩,白芷2兩,當歸1兩,白蘞1兩,白及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芎1兩,甘草2兩,赤芍藥1兩,桂心1兩,槐枝2兩,垂柳枝3兩,桑枝2兩,松脂2兩,黃丹12兩,蠟2兩,油2斤,青鹽2兩。
發背癰疽,結硬腫痛。
上銼細,於淨鐺內,以油浸藥3宿,後以文火煎,令白芷色赤黑,濾去滓,次下松脂、蠟令消,綿濾去滓,拭鐺令淨,都傾鐺內,下黃丹,文火上煎,不住手以柳蓖攪,候色變黑,滴於水內,捻看軟硬得所,傾於瓷盒內。
用帛上攤貼,1日2次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三。
玄參、荊芥、大黃各等分。
小兒一切驚熱瘡疾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指頭大。
每服1丸,薄荷湯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八。
白芷1兩半,板蘭根1兩半,苦參1兩半,芎(細銼)1兩半,鉛丹6兩,清麻油15兩。
一切惡瘡,瘰癧,癰疽發背,陰瘡,灸瘡,燙火瘡,閃撲損。
先將油並前4味藥用慢火同煎,令藥焦黑,用綿濾去滓,再入鍋內,亦用文武火煎沸,下鉛丹在內,用柳木篦子攪勻,滴水內成珠為度,即傾在瓷器內密收。
如用,以無灰紙攤貼所患處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○。
棗子3個(去核,每個入巴豆3粒,針刺上燒過存性),硇砂3錢,輕粉1錢匕,硃砂(飛)1錢,香墨(燒)1錢,粉霜半錢匕,甘遂半錢(煨),水銀砂2錢。
小兒急慢驚風。
上為末,煉蜜為膏。
每服如豆大,薄荷水化下。看虛實,非時勿服。
《永樂大典》卷九七八引《聚寶方》。
京墨(煅)1錢,水銀砂1錢,犀角1錢,輕粉1錢,牛皮膠(蚌粉炒)1錢,粉霜1錢,硃砂1錢半,滑石,白附子1錢匕,麝香少許,巴豆30個(針穿,燈上燒存性)。
急驚,風熱涎積,一切驚積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膏。每服如棗子大,或半豆大,薄荷冷湯送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八引《吉氏家傳》。
川烏頭3個,天南星3個(各極大者,並燒存性,內如皂子白星為度),玄參末5錢,薄荷末5錢。
小兒傷風寒邪,諸癇驚風,手足瘈瘲,漸成慢驚風,痰涎壅滯,眼目上視,冒冷,渾身壯熱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每服1丸,小兒半丸,薄荷湯送下;筋力緩急,乳香、蔥白湯送下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十。
皂莢2條(捶碎,用水3升,浸1時久,挼汁去滓,入瓦器內熬成膏),好酒1合,人參1分(為末),百草霜(研)1錢(同皂角攪,勿令稠),硇砂少許,焰消少許,白梅霜少許(並研入膏中)。
咽喉腫痛,及結喉爛喉,遁蟲纏喉,閉喉急喉,飛絲入喉,重舌木舌。
上拌和。
用鵝毛點少許於喉中,以出盡頑涎為度。若木舌,先以粗布蘸水揩舌令軟,次用薑汁擦之,然後用藥。
《永類鈐方》卷十一引《簡易方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