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艽散

《博濟》卷二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(炙)1兩,柴胡(去蘆)1兩,貝母(炮)1兩,桔梗1兩,麻黃1兩,陳皮1兩(去白),甘草3分(炙),訶子1兩半(煨,去核,用肉,秤)。

功效主治

肺痿勞,咳嗽不止,時覺寒熱,涕唾稠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用小便1盞,烏梅1個,同煎3-5沸,空心、晚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博濟》卷二。

《傳信適用方》捲上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(去土)、當歸(去蘆)、桔梗、黃連(去須)、烏梅(去核)、甘草(炙)、青皮(去瓤)、柴胡(去蘆)、乾薑(炮)、芍藥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中暑,心痛,瀉痢,骨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分為2服,解暑,濃煎燈心湯下;心痛,煎菖蒲湯下;瀉痢,米飲下,常服熟米下;骨熱,地骨皮湯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傳信適用方》捲上。

方出《本草綱目》卷十三引《聖惠》,名見《全生指迷方》卷四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、阿膠(炒)、艾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胎動不安。婦人臟腑不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大盞,糯米50粒,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本草綱目》卷十三引《聖惠》,名見《全生指迷方》卷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九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(去苗土)。

功效主治

附骨疽久不愈,或愈年歲再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塗敷瘡上,以帛縛定口2-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九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八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1兩(去苗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5歲至10歲以來,骨熱及手足心煩悶,不欲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七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(去苗)3分,防風(去蘆頭)3分,葛根(銼)3分,獨活1兩半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桂心半兩,當歸半兩(微銼,炒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中風,口噤不開,神志昏迷,肩背急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半兩(去苗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鹿角膠半兩(搗碎,炒令黃燥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胎動,煩熱不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大盞,入糯米50粒,煮米熟為度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。

《傳家秘寶》卷中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(淨,焙)、川當歸、藿香(淨,去塵土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勞氣虛弱,汗出,煩躁氣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,童便1盞,入烏梅3個,桃、杏仁各24個(去尖),桃、柳枝各7莖,長1握,蔥白3莖,與藥同入砂瓶子,文火煎至8分,去滓,臨臥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傳家秘寶》卷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(去苗土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白朮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石斛(去根)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汗出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空腹溫酒調下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。

《普濟方》卷十四引《護命方》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(去土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荊芥穗1兩,連翹1兩,虎杖1兩,芎藭1兩,牡丹皮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肝氣實壅,上攻頭目,筋脈拘急疼痛,大小便赤熱,及臂上腳內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薄荷湯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十四引《護命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三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(去苗土)2兩,柴胡(去苗)2兩,甘草(炙,銼)2兩,烏梅(取肉,焙)2兩。

功效主治

骨蒸潮熱,煩渴引飲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食後、臨臥以沸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三。

《小兒藥證直決》卷下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(去蘆頭,切,焙)1兩,甘草(炙)1兩,幹薄荷半兩(勿焙)。

功效主治

潮熱減食,蒸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-2錢,水1中盞,煎至8分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小兒藥證直決》卷下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引張渙方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1兩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半兩,黃耆半兩,赤小豆半兩,糯米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肌熱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水1盞,煎至5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引張渙方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九引鄭愈方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1分,柴胡1分,大黃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潮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水5分,入韭白3寸,同煎至3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九引鄭愈方。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三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、柴胡、前胡、葛根、紫蘇、甘草、黃芩、白朮、升麻、石膏、陳皮、桔梗、枳殼、雲苓、蔥白、焦梔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時氣者,日久不治傷胎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三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八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五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1兩(去苗),冬瓜子2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便不通、出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食前以溫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八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五。

《婦人良方》卷六引《婦人經驗方》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麥門冬1兩,秦艽1兩,生地黃半兩,當歸半兩,地骨皮1分,鬱金1分,蘇木1分。

功效主治

血經有熱,月脈凝滯,五心煩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注意事項

忌酒與熱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半,水1盞,加紅花少許,同煎至7分,溫服。此方可服1年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婦人良方》卷六引《婦人經驗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1兩(去根),柴胡1兩(去苗),石膏2兩,赤茯苓半分,人參(去蘆頭)半分,前胡(去蘆頭)半分,甘草(炙微赤,銼)半分,犀角屑半分,葛根(銼)半分,川升麻半分,黃芩半分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時氣,至5-6日不得汗,口乾,多吃冷水,狂語逆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淡竹茹1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○○引《如宜方》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北柴胡1兩,常山1兩,秦艽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久瘧似成癆瘵,熱寒往來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酒、水、童便各半盞煎,當發日五更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○○引《如宜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五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、大黃、防風、梔子、薄荷、連翹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牙腫痛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漱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五。
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七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、川椒、人參、茯苓、牡蠣、細辛、麻黃、瓜蔞、乾薑、白附子、白朮、桔梗、桂心、獨活、當歸、黃芩、柴胡、牛膝、天雄、石南、杜仲、莽草、烏頭、甘草、川芎、防風。

功效主治

手足痠痛,面板一身盡痛,眉毛脫落,耳聾溼癢。

使用方法

酒浸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七。

《雞峰》卷九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1兩,金釵石斛1兩,茯神1兩,山藥1兩,人參1兩,五味子1兩,當歸1兩,遠志1兩,白芍藥1兩,牡丹皮1兩,黃耆1兩,蓯蓉2兩,熟乾地黃2兩,葳蕤3分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羸瘦,身體發黃,食少忪悸,頭昏眩暈,上焦虛熱,口乾煩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空心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九。

《千金》卷八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3兩,獨活3兩,黃耆3兩,人參3兩,甘菊花3兩,茵芋18銖,防風2兩半,石斛2兩半,桂心2兩半,山茱萸2兩半,附子30銖,芎藭30銖,細辛30銖,當歸30銖,五味子30銖,甘草30銖,白朮30銖,乾薑30銖,白鮮皮30銖,麻黃1兩,天雄1兩,遠志1兩。

功效主治

半身不遂,言語錯亂,乍喜乍悲,角弓反張,面板風癢。

炮製方法

上治下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方寸匕,漸漸加至2匕,酒送下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—一七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(去苗土)1兩,柴胡(去苗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口瘡久不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割豬肝2-3片,用酒煮之,去肝,取酒調藥,溫服10服,當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—一七。

《千金》卷七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1兩,乾薑1兩,桔梗1兩,附子1兩,天雄30銖,當歸30銖,天門冬30銖,人參30銖,白朮30銖,蜀椒30銖,烏頭18銖,細辛18銖,甘草半兩,白芷半兩,山茱萸半兩,麻黃半兩,前胡半兩,防風半兩,五味子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無久新,卒得不知人,四肢不仁,一身盡痛,偏枯不隨,不能屈伸,灑灑寒熱,頭目眩倒,或口面斜。肝氣逆,面青多怒。

炮製方法

上治下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方寸匕,酒送下,日3次。若老人,少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七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1兩(去苗),柴胡1兩(去苗),鱉甲1兩(塗醋炙微黃,去裙襴),黃耆半兩(銼),杏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黃芩半兩,犀角屑半兩,甘草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憂黃。面色青黃,手足痛疼,多吐涎沫,咳嗽不止,兼吐膿血,肌膚消瘦,行步欲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,入生地黃汁1合,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。

《醫心方》卷十二引《令李方》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1分,陳芥子2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便利多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治下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方寸匕,酒送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心方》卷十二引《令李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三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3分(去苗),茯神3分,桑根白皮3分(銼),犀角屑3分,木通3分(銼),麥門冬3分(去心),防風3分(去蘆頭),羌活3分,漢防己3分,酸棗仁3分(微炒)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肝中風,語澀,筋脈舒緩,面上浮腫,行履不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。

《聖惠》卷十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1兩(去苗),柴胡1兩(去苗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桑根白皮3分(銼),麥門冬1兩(去心),葛根3分(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汗後,餘熱不除,四肢拘急,胸膈不利,嘔逆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,蘆根5寸,煎至6分,去滓,溫頻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一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1兩(去苗),鱉甲1兩(去裙襴,塗酥炙令黃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潮熱不退,發歇無時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豉半合,蔥白2莖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1兩(去苗),人參3分(去蘆頭),鱉甲1兩(塗醋炙令黃,去裙襴),白朮1兩,半夏半兩(湯洗7遍,去滑),五味子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柴胡1兩(去苗),黃芩半兩,桔梗半兩(去蘆頭),麥門冬半兩(去心),黃耆1兩(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夾勞,黃瘦體熱,四肢煩疼,不欲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五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(去苗)3分,黃芩3分,木通3分,犀角屑3分,麥門冬(去心)3分,玄參3分,藍葉3分,梔子仁3分,甘草(炙微赤,銼)3分,赤芍藥1分,桔梗1分(去蘆頭)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熱毒,躁悶語言,口舌幹,渴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1兩(去苗),玄參1兩,地骨皮1兩,獨活1兩,黃耆1兩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檳榔1兩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風毒,生瘡腫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
《外臺》卷十七引《集驗方》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4分,白朮14分,桔梗4分,乾薑5分,附子3分(炮),牡蠣(熬)、防風各6分,人參4分,茯苓4分,椒子2分(汗),黃芩3分,桂心5分,細辛3分,甘草3分(炙),杜仲3分(1方加鍾乳粉1兩)。

功效主治

風冷虛勞,腰腳疼痛諸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桃、李、雀肉、生蔥、生菜、豬肉、冷水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方寸匕,酒送下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七引《集驗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十六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(去苗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芎藭1兩,桔梗(去蘆頭)1兩,葛根1兩,黃芩1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1兩,桑根白皮1兩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壯熱,腹滿心下硬,不能食,發黃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細和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兩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半兩(去苗),犀角屑半兩,黃芩3分,柴胡1兩(去苗),赤芍藥半兩,茵陳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勞黃。心脾熱壅,皮肉面目悉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1日3-4次。以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1兩(去苗),旋覆花半兩,赤茯苓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陰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牛乳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1兩(去苗)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白朮1兩,丹參1兩,羌活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柴胡1兩(去苗),茯神1兩,紫蘇莖葉1兩,薏苡仁1兩半,桑根白皮1兩(銼),防風1兩(去蘆頭),石斛1兩(去根,銼),大麻仁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痺攣,不能行步,時發疼痛,煩躁恍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五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(去苗)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白朮1兩,當歸1兩,天雄(炮裂,去皮臍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川烏頭(炮裂,去皮臍)1兩,乾薑(炮裂,銼)1兩,川椒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,去汗)1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,桂心1兩,漢防己1兩,萆薢(銼)1兩,白蘞1兩,黃耆(銼)1兩,桔梗(去蘆頭)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,山茱萸3分,細辛3分,莽草(微炙)3分,五味子3分,甘草(炙微赤,銼)3分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風,無問新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冷、雞、豬肉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溫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3分(去苗),防風1兩(去蘆頭)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大麻仁1兩,檳榔1兩,川樸消1兩半,羚羊角屑1兩,木香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大腸風熱,秘澀躁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3分(去苗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石膏1兩,菖蒲1兩,麻黃根2兩,蒼朮2兩(銼碎,炒微黃),桂心1兩,防風2兩(去蘆頭)。

功效主治

風虛汗出不止,惡風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溫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1兩(去苗),羚羊角屑3分,防風3分(去蘆頭),葛根3分(銼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赤芍藥3分,漢防己3分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細辛3分,木通半兩(銼),赤茯苓3分,桂心半兩,白朮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賊風入腹,短氣,心下煩熱,手足疼痛,四肢不舉,口噤不能語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,取竹瀝1合,更煎1-2沸,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: 秦艽散

配方組成

秦艽1兩(去苗),赤箭1兩,獨活1兩,桂心1兩,五加皮1兩,磁石3兩(搗碎,水淘,去赤汁),甘菊花1兩,漢防己1兩,羚羊角屑1兩,葛根1兩(銼),赤芍藥1兩,麻黃2兩(去根節),薏苡仁2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芎藭1兩,側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杏仁2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癱風,手足不遂,肌肉頑痺,筋脈拘急,心神不安,言語謇澀,胸膈痰涎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