溫脾丸

《千金》卷十五: 溫脾丸

配方組成

黃柏1兩,大麥糵1兩,吳茱萸1兩,桂心1兩,乾薑1兩,細辛1兩,附子1兩,當歸1兩,大黃1兩,曲1兩,黃連1兩。

功效主治

久病虛羸,脾氣弱,食不消,喜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空腹以酒送服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五。

《外臺》卷十六引《深師方》: 溫脾丸

配方組成

法曲5兩(熬),乾薑(炮)5兩,枳實(炙)5兩,附子3兩(炮),人參2兩,甘草2兩(炙),蜀椒1兩(汗)。

功效主治

髒氣不足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肉、冷水、海藻、菘菜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酒、飲皆得,不知增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六引《深師方》。

《外臺》卷八引《深師方》: 溫脾丸

配方組成

乾薑3兩(炒),芍藥3兩,蜀椒2兩(汗),小草1兩(熬幹),芎3兩,茯苓3兩,桃仁(去皮尖)3兩,柴胡(熬幹)3兩,大黃8兩(切,熬令黃黑)。

功效主治

久寒,宿食,酒癖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大豆許。

注意事項

忌大醋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八引《深師方》。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: 溫脾丸

配方組成

信1錢,甘草2錢,紫河車3錢,豆粉4兩。

功效主治

瘧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滴水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作10丸,臨臥無根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
《千金翼》卷十五: 溫脾丸

配方組成

法曲5合,小麥糵5合,吳茱萸3合,枳實3枚(炙),人參2兩,桔梗2兩,麥門冬(去心)2兩,乾薑2兩,附子(炮,去皮)2兩,細辛2兩,桂心3兩,厚朴(炙)3兩,當歸3兩,茯苓3兩,甘草(炙)3兩。

功效主治

胃氣弱,大腹冷則下痢,小腹熱即小便難,腹滿氣喘,乾嘔不得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,空腹以飲送服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翼》卷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: 溫脾丸

配方組成

高良薑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胡椒(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臟冷氣,腹內虛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生薑、橘皮湯或米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。

《外臺》卷十六引《深師方》: 溫脾丸

配方組成

大黃2兩,麥曲(熬)3兩,乾薑3兩,厚朴(炙)1兩,附子(炮)1兩,當歸1兩,甘草(炙)1兩,桂心1兩,人參1兩,枳實(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宿寒,脾胃中冷,心腹脹滿,食不消化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肉、冷水、海藻、菘菜、生蔥等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增至20丸,1日3次,食已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六引《深師方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