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香2錢,紫檀1錢半,白朮半兩,白豆蔻1錢半,陳紫蘇2錢(去梗),蒼朮4錢,石菖蒲1錢半,吳茱萸1錢半,陳皮1錢(去白),萆薢2錢。
腳氣腫痛,飲食不進,時作嘔吐,大便不利。
上(口父)咀,分作4服。以水2盞,加新橘葉片分,煎至7分,空心服,日3次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八十九引《吳氏集驗方》。
苦桔梗、荊芥穗、薄荷葉、紫蘇葉、甘草節、瓜萎根、牛蒡子、幹葛各等分。
四時不正之氣及傷寒未分證候,瘡疹欲出未出;脾寒瘧疾,寒熱往來,狀如骨蒸,久而耳黯唇青,面色黧黑,口苦舌幹,四肢倦怠,飲食無味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,以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每日3-5次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四七。
甘草2兩(銼,炒赤色),瓜蔞根2兩,桔梗2兩(炒黃色),紫蘇葉2兩,雞蘇葉(去土)3兩,荊芥穗4兩,黍粘子6兩(揀淨。炒,杵)。
中風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大錢,食後或臨睡白湯點服。.
《御藥院方》卷一。
黃連3錢,黃柏3錢,枳殼3錢,石膏3錢,玄參3錢,大黃3錢,甘草1錢。
口瘡作痛,上焦實熱者。
水煎服,不拘時候。
《玉案》卷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