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倍子(炒)。
天行口瘡。
上為末。
敷之。涎出吐去,以愈為度。
《傷寒總病論》卷三。
五倍子、地榆各等分。
小兒脫肛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半錢、1錢,空心米飲調下。
《潔古家珍》。
五倍子1兩(燒令煙盡),黃柏1分(銼),當歸1分(銼,微炒),膩粉1分,白礬1分(燒灰),漏蘆1分。
癬久不愈。
上為細散。
先用鹽漿水洗,拭乾,以散敷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五。
五倍子3分(末),黃丹1分(微炒)。
小兒口齒疳。
上為末。
以綿裹,貼於齒上,塗之亦得,1日4-5次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。
五倍子、羌活(去蘆頭)、防風(去叉)各等分。
中焦熱結,唇口生瘡。
上並生用為散。
每服1錢匕,食後蜜湯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四。
五倍子1分,地龍(去土)1分,黃連(去須)1分,乳香(研)1分,木香半錢,密陀僧1錢,檳榔(銼)1錢。
發背。
上為散。
每用少許,幹貼瘡上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一。
五倍子(去心中蟲)、槐花(擇)各等分。
口唇生瘡。
上為細散。
每用蜜調敷唇上。如瘡口乾,以蔥涎調塗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八。
五倍子2個(1生1熟),甘草1寸(用溼紙裹煨)。
小兒吐逆不定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半錢,米泔調下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。
川五倍子半兩,幹川地龍(去土)半兩(微炒)。
牙齒搖及外物所傷,諸藥不效。欲落者。
上為細末。
先用生薑揩牙根,後以藥末敷之。5日內不得咬硬物,如齒初折落時,熱粘齒槽中,貼藥齒上,即牢如故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九。
孩兒茶(為末)、五倍子(燒灰存性)、龍骨。
下疳瘡。
上為末。
外敷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一。
五倍子、地榆、訶子各等分。
小兒脫肛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半錢、1錢,米飲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八。
五倍子1兩,大黃1兩,黃柏1兩(銼)。
一切熱腫毒。
上為散。
新汲水調如糊,塗敷患處,1日3-5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五。
五倍子、癩蝦蟆草、輕粉、冰片。
諸痔舉發,堅硬疼痛難忍。或髒毒,肛門泛出,腫硬不收。
五倍子大者,敲一小孔,用陰乾癩蝦蟆草揉碎填塞五倍子內,用紙塞孔,溼紙包煨,片時許取出,待冷去紙,碾為細末,每1錢加輕粉3錢、冰片5厘,共研極細。
用洗痔枳殼湯洗後,用此幹搽痔上,即睡勿動,其腫痛即除。
《外科正宗》卷三。
五倍子15g,生甘草15g,烏梅15g,黃柏15g,枯礬15g。
女陰潰瘍。
上為細末。
外用。
《中醫面板病學簡編》。
大艾1兩(醋煮),五倍子2兩(炒末),烏梅半兩(去核),川芎半兩。
血崩,帶下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空心米飲送下。2服止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三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