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參1兩,赤茯苓1兩,木通1兩,黃耆(蜜炙)1兩,生乾地黃1兩,桑白皮(蜜炙)1兩,青皮(去白)1兩,防風(去蘆)1兩,甘草(炙)1兩,枳殼(麩炒,去穰)1兩,麥門冬(去心)半兩。
肺氣上壅,氣促迫塞,面赤痰實,咽膈不利,頭昏目眩,肩背拘急,及面生赤激瘙癢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每服1丸,以水7分盞,煎至6分,食後溫服,每日3次。
《簡易方》引《葉氏錄驗方》(見《醫方類聚》卷—一七)。
半夏(湯浸7遍,去滑,焙)、白礬(熬枯)、鉛白霜、滑石、天竺黃各等分。
小兒肺感風寒,呀呷咳嗽。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5丸,薄荷湯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五。
當歸(去蘆)1兩,防風(去蘆)1兩,羌活1兩,大黃半兩,幹葛半兩,川芎半兩,荊芥1分,薄荷葉1分,甘草3分(炙),白芍藥1兩半。
膈上壅熱,舌焦口瘡。
上為細末,用糕糊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每服1-2丸,食後臨臥細嚼嚥下。能飲酒人,醉後臨睡化1丸,甚妙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九。
黃芩半斤(酒浸,炒黃),南星4兩(生用),半夏(湯泡7次)。
痰證。
上為末,生薑汁打糊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-50丸,白水送下。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卷九。
黃芩5錢(炒),黃連5錢(炒),香附1兩5錢,蒼朮2兩。
溼熱痰火氣滯。
上為細末,新取紅熟瓜蔞去皮,搗爛和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0-50丸,白湯送下。
《醫學正傳》卷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