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涼飲子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三: 清涼飲子

配方組成

黃芩、黃連、薄荷、玄參、當歸、芍藥、甘草、山梔、牡丹皮。

功效主治

噪火傷血,身腫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四引《仁存方》: 清涼飲子

配方組成

大黃(炮)、連翹(生)、芍藥(生)、當歸(微炒)、防風(去蘆)、甘草(炙)、山梔(取去仁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由將養乖節,或犯寒暑,乳哺失時,乍傷飢飽,致令血氣不調,脾胃不和,或致發熱,欲變驚癇。小兒血氣脆弱,以至羸困。及小兒變蒸、客忤、驚癇壯熱,痰涎變盛,躁悶煩渴,頸項結熱,頭面生瘡癤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1大錢,以水半盞,煎至3分,去滓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四引《仁存方》。

《老中醫經驗方彙編》: 清涼飲子

配方組成

荷葉2.5kg,茅根2.5kg,桑葉1.25kg,香薷1.25kg,藿香1.25kg,淡竹葉1.25kg,夏枯草1.25kg,青蒿500g,薄荷500g。

炮製方法

將各藥切細混勻,按1:1比例製成合劑,加紅糖適量,並加防腐劑備用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80毫升,每日2-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老中醫經驗方彙編》。

《嬰童百問》卷四: 清涼飲子

配方組成

大黃、連翹、芍藥、羌活、當歸、防風、甘草、山梔仁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項頸結熱,頭面瘡癤,肚中熱痛。火毒內攻,煩躁,內熱口乾,大便秘實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水半盞,煎至3分,去滓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嬰童百問》卷四。

《馮氏錦囊·雜症》卷四: 清涼飲子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川芎、防風、當歸尾、赤芍藥、大黃(面裹,煨)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血氣壅盛,臟腑生熱,煩赤多涕,五心煩熱,咽喉閉痛,乳哺不時,寒溫無度,潮熱往來,睡臥不安,手足振掉,欲生風候。

使用方法

上加燈心7莖,麥門冬(去心)7粒,水煎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馮氏錦囊·雜症》卷四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