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涼膏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○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大黃。

功效主治

初患癰腫瘡癤,熱焮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漿水調,攤貼患處;醋摩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○。

《外科正宗》卷四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白石灰1升,麻油減半。

功效主治

杖瘡、湯火傷,面板潮紅或起潦泡出水,疼痛難忍。

炮製方法

將白石灰用水2碗和勻,候1時許,用灰上面清水傾入碗內,加麻油和勻,以竹筋攪百轉,自成稠膏。

使用方法

外搽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

《外科大成》卷四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雞子清1鍾,香油半鍾。

功效主治

湯潑火燒,痛不可忍者。

使用方法

箸打千百下,掃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大成》卷四。

《洞天奧旨》卷十四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大黃、芙蓉葉。

功效主治

初患癰腫瘡癤,熱焮大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米醋調敷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洞天奧旨》卷十四。

《準繩·類方》卷七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生南星半兩,薄荷葉半兩,荊芥3錢,百藥煎3錢。

功效主治

目赤腫痛。眼目赤腫不能開,痛悶熱淚如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井水調成膏,貼眼角上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類方》卷七。

《準繩·類方》卷七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大黃、樸消、黃連、黃柏、赤芍藥、當歸、細辛、薄荷、芙蓉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暴赤火眼,腫痛難開,及瘴眼,並打撲傷損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用生地黃汁、雞子清、蜜同調勻,貼太陽穴及眼胞上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類方》卷七。
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四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黃連、黃芩、山梔、薄荷、甘草、桔梗、枳殼。

功效主治

火赤瘡。

使用方法

煎數沸,去滓,加冰片、麝香各3分,鵝毛掃上,另以紫金錠水磨塗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四。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大黃1兩,淨黃連1兩,黃柏1兩,赤葛1兩,細辛(和葉)1兩,薄荷葉1兩,風化1兩,樸消1兩。

功效主治

暴赤火眼腫痛,及血癤作疼發熱。

炮製方法

前6味或曬或焙,為末,入樸消,乳缽內同杵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1-2錢,冷水加生薑汁調塗太陽穴;或新汲井水調塗亦妙。熱癤,以涼米湯水調搽患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九四引《吳氏集驗方》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臘月豬板脂10兩,苦參8兩。

功效主治

湯火所傷。

炮製方法

將臘月豬板脂熬溶,卻以苦參80兩為粗塊,熬10-20沸,收瓷瓶,不犯鐵。

使用方法

用雞翎拂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九四引《吳氏集驗方》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十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南粉4兩(細研),臘月豬脂1斤。

功效主治

湯火傷。

炮製方法

將臘月豬脂於銀瓦器內煉,去滓,趁熱入新瓷器內,次入南粉,待其溫,用竹蓖攪,庶不上清下澄。

使用方法

湯火所傷,用蓖子取藥,塗上痛所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十。

《瘍醫大全》卷八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白麵、蔥根、豬膽汁1枚,黃蜜2兩。

功效主治

癰疽發背腫毒。

炮製方法

先用白麵調成,圍圈患外,蔥根搗泥,平鋪瘡上;用豬膽汁1枚,黃蜜2兩,傾瓷器內和勻,茶匙挑膽汁於內。

使用方法

外敷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瘍醫大全》卷八。

《理瀹》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大黃1兩,元參1兩,當歸1兩,赤芍1兩,白芷1兩,苦參1兩,黃耆1兩,杏仁1兩,木鱉仁1兩,殭蠶1兩,山甲1兩,蜂房1兩,蛇蛻1兩,忍冬藤1兩,黃芩1兩,荊芥1兩,黃柏1兩,桃仁1兩,防風1兩,梔子1兩,羌活1兩,獨活1兩,黃連1兩,連翹1兩,南星1兩,生地1兩,甘草1兩,發團1兩。

功效主治

內外熱症,瘡瘍初起。

炮製方法

上加槐、柳枝各1斤,油熬丹收,入麝香攪勻。

使用方法

貼瘡上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理瀹》。

《瘍科捷徑》捲上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官桂2斤3兩,生軍2斤3兩,當歸2斤3兩,赤芍2斤3兩,元參2斤3兩,木鱉2斤3兩,沒藥10兩(去油),阿魏2兩5錢,血餘13兩,白芷2斤3兩,乳香1斤(去油),輕粉13兩(後入),生地2斤3兩,槐枝110兩,柳枝110兩,麻油100斤。

功效主治

瘡瘍已潰破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入麻油內,武火煎至滓枯,濾去,將淨油再熬至滴水成珠,每斤油加緯丹4兩收膏,瓷缽收貯取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瘍科捷徑》捲上。

《本草綱目》卷三十六引《鴻飛集》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芙蓉葉(末)。

功效主治

赤眼腫痛。一切癰疽發背,乳痛惡瘡。

使用方法

水和,貼太陽穴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本草綱目》卷三十六引《鴻飛集》。

《外科傳薪集》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長髮灰1斤(菜油4斤,煎枯去滓),活牛蒡1斤,甘菊1斤,金銀藤1斤,馬鞭草1斤,蒼耳草1斤,仙人對坐草1斤(菜油10斤,煎枯瀝出,再加),白芷8兩,甘草8兩,五靈脂8兩,當歸8兩(煎枯去滓,再將前熬髮油併入)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熱毒瘡癤。

炮製方法

每1斤油,入桃丹7兩,熬膏攤貼。熬嫩膏再添丹4兩,煮和。

使用方法

外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傳薪集》。

《中醫面板病學簡編》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石膏156g,青黛6g,冰片3g。

功效主治

下肢潰瘍。

炮製方法

共研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以凡士林或麻油調勻,貼創口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中醫面板病學簡編》。

《趙柄南臨床經驗集》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,紫草2錢,大黃面1錢5分,香油1斤,黃蠟4兩(或6兩)。

功效主治

湯燒傷,凍傷,多型紅斑(血風瘡)、牛皮癬(白瘡)等炎症性乾燥脫屑皮損。

炮製方法

以香油浸泡當歸、紫草3日後,用微火熬至焦黃,離火,將油濾淨去滓,再入黃蠟,加火熔勻,待冷後加大黃面(每斤油膏加大黃1錢5分),攪勻成膏。

注意事項

陰瘡、陰疽慎用。

使用方法

外敷患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趙柄南臨床經驗集》。

《中藥成方配本》(蘇州方)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大黃5兩,番木鱉5兩,當歸5兩,赤芍5兩,羌活5兩,獨活5兩,蓖麻子5兩,商陸5兩,頭髮1斤,麻油50斤,東丹18斤。

功效主治

外瘍腫潰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用麻油浸1宿,文火煎至藥枯,去滓濾清,再煎至滴水成珠,加入東丹(炒熱),漸漸下鍋,攪勻為度,約成膏55斤。

使用方法

貼患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中藥成方配本》(蘇州方)。

《中藏經》卷七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川當歸2兩,香白芷1兩,木鱉子肉1兩,白及1兩,芍藥1兩,黃柏1兩,白斂1兩(炒),乳香(另研)少許,膩粉少許,白膠少許,黃丹5兩。

功效主治

發背。一切瘡瘍潰後。

炮製方法

上用清麻油10兩,煎前6味,候紫色,去之;入槐、柳枝各7寸,再煎少頃,又去之;入黃丹5兩,熬成,入乳香等。重綿濾入罐子內貯之。

使用方法

貼使如常。先用白散子取之,次用此藥貼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中藏經》卷七。

《內外驗方秘傳》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薄荷1錢,梔子2錢,大黃2錢,丹皮2錢,黃柏2錢,知母2錢,胡黃連1錢,青黛1錢,膽草1錢,苦參2錢,射干2錢,樸消1錢,商陸2錢,漏蘆2錢,生石膏4錢。

功效主治

紅腫外症,不拘已潰未潰。

炮製方法

上曬乾為末,入膏藥和勻。

使用方法

攤貼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內外驗方秘傳》。

《理瀹》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大黃1兩5錢,元參1兩5錢,苦參1兩5錢,生地1兩5錢,當歸1兩5錢,白芷1兩5錢,黃芩1兩5錢,黃柏1兩5錢,甘草1兩5錢,白芍1兩,紅花8錢。

功效主治

內外熱症,外症初起。

炮製方法

油熬,黃丹、鉛粉合收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理瀹》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二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糯米2升,龍腦1分。

功效主治

發背焮熱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糯米水淘令淨,入龍腦相和,研成膏。

使用方法

攤於疏布上貼患處,幹易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八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梔子仁1分,黃連1分(去須),生地黃2兩,蔥白10枚(擘),白芷1分,黃蠟半兩,清麻油4兩。

功效主治

湯潑火燒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細,於油鐺中煎,以地黃焦黑為度,綿濾去滓,澄清,卻於鐺中入蠟,慢火熬,候蠟消,傾於瓷盒內。

使用方法

每使時,用雞翎搵少許塗瘡上。取愈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八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九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木鱉子(去殼)、黃柏、敗荷葉、黃芩、芙蓉葉、黃連、草烏頭、樸消(別研)、蒺藜、玄參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發背癰疽,初腫發未成膿者,或膿已破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用生薑汁調成膏,敷腫上。如熱甚,即以水並蜜調敷,外以紗片掩其上,幹即再換,多敷尤佳。如有絲瓜,取自然汁調敷亦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四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生山芋不拘多少。

功效主治

湯火所傷。

炮製方法

去皮爛研成膏。

使用方法

塗在瘡上,疼痛立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四。

《衛生鴻寶》卷二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石灰1塊,香油半鍾,雄黃末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丹毒,纏腰火丹。

炮製方法

將石灰涼水化開,加水打渾,少時取清水1鍾,兌香油半鍾,打數百成膏,加雄黃末少許,再打勻。

使用方法

鵝翎掃患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鴻寶》卷二。

《外科傳薪集》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桐油1斤,菜油1斤,鉛粉1兩,頭髮4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熱毒瘡癤。

炮製方法

先發油燒,燒至化後,鉛粉和入,再用丹收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傳薪集》。

《丸丹膏散整合》: 清涼膏

配方組成

大黃6錢,防風6錢,玄參6錢,黃芩6錢,羌活6錢,生地6錢,白芷6錢,當歸6錢,木鱉子3錢,烏藥6錢,荊芥6錢,麻黃(去節)6錢,丹皮3錢,官桂4錢,黃柏6錢,赤芍6錢,棉子油11斤,東丹(炒)3斤8兩,獨活6錢,申姜(去毛)6錢。

功效主治

癰疽瘡癤。

炮製方法

上除東丹後下外,將餘藥入油內煎熬至枯,濾去渣滓,再入東丹充分攪勻成膏。

使用方法

攤於紙上,貼患處。東丹可依天氣冷熱適當調整分量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丸丹膏散整合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