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皮(去粗皮)半兩(炙焦),黃連半兩,海螵蛸3錢,五倍子3錢,輕粉1分(研入)。
小兒一切瘡瘍。
上為細末,和勻。
瘡幹用油調敷,溼時幹敷。
《洪氏集驗方》卷五。
椿白皮1兩(須臭氣者,去粗皮,取向東南者),松花3錢。
紅白痢。
上為末。
忌厚味。
紅痢,蜜調;白痢,沙糖調;紅白痢,蜜糖兼調,每服3錢,空心滾水調下。
《惠直堂方》卷一。
松花3錢,地榆2錢,幹荷葉2錢,椿根白皮1兩(臭者佳,去粗皮,取根向東南者)。
赤白痢。
上為末。
忌麵食、葷腥、油膩之物。
每服3錢。紅痢,蜜調服;白痢,黑糖調服;紅白相間,蜜與糖調服,加溫水少許。
《良朋彙集》卷一。
綿紋大黃(炒斷煙)。
惡毒惡瘡,作熱作痛。
上為極細末。
或添入它藥內亦妙。
《外科百效》卷一。
黃丹、黃柏、黃耆、黃連、大黃、輕粉、麝香。
痘症後肌瘡,疳瘡,疥癬。
上為極細末。
瘡溼幹摻,燥用臘豬油熬化調搽。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八。
黃連1兩,菊花1兩,枸杞子1兩,甘草3分,牛蒡子半兩。
痘瘡入眼,昏暗,翳膜遮障。
上為末。
食後薄荷湯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四。
大黃30兩,瞿麥(淨)10兩,荊三稜5錢,檳榔5錢,茴香5錢,黃芩4兩,木香4兩。
遠年沉積,酒食過多,生冷所傷,驚憂聚結不散,胸膈膨悶,脅肋堅痛,肌瘦減食,時發寒熱,夜多盜汗,身體俱黃,四肢浮腫,痰涎壅盛,咳嗽胸滿,嘔逆噁心,臟腑虛弱,臍腹刺痛,腸滑下利,膿血瘡癩,不服水土,及婦人經候不調。
上為細末。用白麵1斤,和藥勻,水搜作10餘餅,微晾乾,用猛火焙1夜,極幹,又為末,入木香。
每服3錢,臨臥服,用酒調下,至五更時取惡物,更以溫粥補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九。
玄胡索1兩,瞿麥1兩,當歸1兩,牡丹皮1兩,幹葛1兩,石膏2兩,蒲黃半兩,桂心3分,威靈仙3分。
婦人經血後熱,崩漏不止,口苦,舌幹,經候不通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姜3片,煎至6分,空心服。
《女科百問》捲上。
當歸3兩(醋炒),蒲黃1兩半(炒黑),乾薑6錢(炮黑),桂心6錢(炒黑),黃連6錢(炒黑),石膏6錢(煨過),靈仙6錢(炒黑)。
暴崩腹痛,脈數澀者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米飲調下。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六。
鬱金(皂角水煮)1錢,天竺黃1錢,牙消(煅)1分,甘草(炒)1分,硃砂1錢半。
小兒一切驚風,積實潮熱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半錢或1字,薄荷蜜水調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八引《鳳髓經》。
大黃末4錢,牽牛末4錢,樸消(研末)8錢,巴豆肉5個(研)。
水氣腫滿,通身明亮。
上藥都拌勻。
每服1字,生薑蜜水調下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四。
大黃3兩,熟虎(即熟石膏)3兩,薑黃2兩。
一切火症。
上為末。
馬蘭根汁調敷。
《青囊秘傳》。
黃丹(煅)1兩,輕粉1錢,黃柏半兩,黃連半兩,麝香少許。
乾溼瘡癬。
上為末。
先洗,次幹摻之;如干癬瘡,用臘月豬脂和敷;如無,用麻油亦可。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卷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