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涼散

《治痧要略》: 清涼散

配方組成

薄荷1錢,連翹1錢,山梔1錢,青蒿1錢,木通1錢,澤瀉1錢,銀花1錢,香附1錢,蠶沙1錢。

功效主治

熱痧痛,常上升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稍冷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治痧要略》。

《外科傳薪集》: 清涼散

配方組成

熟石膏1兩,黃柏2錢。

功效主治

外科火症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外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傳薪集》。

《外科方外奇方》卷三: 清涼散

配方組成

宋半夏末1錢,龍腦薄荷尖末1錢,桔梗末1錢,生大黃末1錢,漂芒消1錢,漂月石1錢,珠母粉2錢,青黛1錢,冰片3分,雄精1錢,炒天蟲末1錢,射干末1錢,山豆根末1錢,元參末1錢,粉草末1錢,枯礬1錢,青果核10個(煅存性),威靈仙末1錢,九制膽星1錢。

功效主治

咽喉十八症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吹喉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方外奇方》卷三。

《青囊秘傳》: 清涼散

配方組成

飛月石5錢,梅片1錢,青黛(飛)3錢,輕粉1錢,明雄黃3錢,石膏2兩,川黃柏5錢。

功效主治

丹毒抓癢。

使用方法

外敷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青囊秘傳》。

《醫學探驪集》卷六: 清涼散

配方組成

漳丹3錢,輕粉3分,爐甘石8錢,梅花片2分,枯礬8錢,麝香1分。

功效主治

內外痔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香油調搽。先用洗痔瘡方洗之,再搽此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探驪集》卷六。

《外科方外奇方》卷三: 清涼散

配方組成

輕粉1錢,杭粉1錢,蛤粉1錢,青黛5分,煨石膏3錢,六一散3線。

功效主治

天皰瘡,火丹,溼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天皰瘡用絲瓜汁調搽,或葉亦可;發火丹用火丹草搗汁調搽;餘溼火瘡等俱用麻油調搽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方外奇方》卷三。

《會約》卷十四: 清涼散

配方組成

黃芩1錢5分,梔子1錢5分,黃連1錢5分,陳皮1錢5分,牛膝1錢5分,澤瀉1錢5分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氣逆暴痛,口渴便燥,喜涼惡熱,不可按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會約》卷十四。

《誠書》卷八: 清涼散

配方組成

黃連(姜炒)、薄荷、陳皮、甘草、天花粉、連翹、丹皮、荊芥穗、黃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痰熱,煩悶口渴。

使用方法

上加生薑皮、燈心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誠書》卷八。
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蘭州方): 清涼散

配方組成

爐甘石1兩,梅片5錢。

功效主治

風火眼痛,眼皮紅腫,眼目昏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注意事項

忌刺激性食物。

使用方法

涼開水洗患處,用玻璃針點眼角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蘭州方)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二: 清涼散

配方組成

麻黃(去根節,煎掠去沫,焙)1兩,大黃(銼)1兩,芍藥1兩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頭目昏疼,久積熱毒,鼻口出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沙糖冷水調下,食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二。

《金鑑》卷六十六: 清涼散

配方組成

硼砂3錢,人中白2錢(煅),黃連末1錢,南薄荷6分,冰片5分,青黛4分。

功效主治

喉癬腐裂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吹入喉癬腐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金鑑》卷六十六。

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卷三: 清涼散

配方組成

馬牙消1兩半,白礬1兩半,曾青1兩半,龍腦1分,青黛1分。

功效主治

冰瑕翳深外障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研令勻細。

使用方法

每至臨臥時用散乾點半字在眼內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卷三。

《得效》卷十六: 清涼散

配方組成

蔓荊子半兩,荊芥半兩,苦竹葉半兩,甘草半兩,山梔子1分(去皮)。

功效主治

冰瑕深翳。五臟俱受風熱,黑水內橫深瑕盤,青色沉沉深入,痛楚無時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盞半,加薄荷7葉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七: 清涼散

配方組成

龍膽(揀淨)。

功效主治

項下生瘰癧,不問新久,有熱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酒或米飲調下,食後、夜臥服。天陰日住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七。

《內外驗方秘傳》: 清涼散

配方組成

生石膏8兩,胡黃連2兩,青黛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紅腫破爛作痛.並腿足紅爛焮痛,時流膿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內外驗方秘傳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七: 清涼散

配方組成

葛根(銼)2兩,大黃(銼,炒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樸消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桂(去粗皮)3分。

功效主治

陽毒傷寒,口乾煩躁,大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新汲水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四: 清涼散

配方組成

黃連(去須)、檳榔、枳殼(去瓤)、黃芩、貝母、赤小豆(炒熟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風毒攻身體生瘡,赤焮腫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先以白礬、蔥白煎湯洗瘡,拭乾後,用生油調塗,每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四。

《幼科直言》卷五: 清涼散

配方組成

黃芩、赤芍、丹皮、金銀花、當歸、生地、黃柏、牛蒡子、荊芥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血熱蒸脾,發為紅根膿窠瘡

使用方法

或加黃連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直言》卷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九: 清涼散

配方組成

真珠1兩,琥珀1兩,丹砂1兩,龍腦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眼生胬肉,鉤割後點用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各研細末,再和研勻,以不津器盛。

使用方法

點如常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九。

《銀海精微》卷下: 清涼散

配方組成

升麻3兩,赤芍藥3兩,川芎3兩,柴胡3兩,元參、黃芩、荊芥、甘草、白朮、梔子、赤茯苓、幹葛、草決明。

功效主治

眼胞瞼壅腫如桃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6錢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銀海精微》卷下。

《回春》卷五: 清涼散

配方組成

山梔、連翹、黃芩、防風、枳亮、黃連、當歸、生地、甘草各等分,桔梗減半,薄荷減半,白芷減半(或不用亦可)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實火咽喉腫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1劑。

使用方法

如燈心1團,細茶1撮,水煎,磨山豆根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回春》卷五。

《奇方類編》卷下: 清涼散

配方組成

大麥(揀淨)。

功效主治

湯泡、火燒傷。

炮製方法

沙鍋內炒,至黑漆為度,取出,以紙鋪地上,出火氣,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爛者幹搽;未破者以香油、桐油調搽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奇方類編》卷下。

《眼科全書》卷五: 清涼散

配方組成

蔓荊子、薄荷、防風、荊芥、梔子、苦竹葉、甘草、青葙子、細辛、桔梗、前胡。

功效主治

冰瑕翳深外障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食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眼科全書》卷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