茯苓、半夏、木香、廣皮、厚朴。
內氣不清,外氣不淨,身癢,胸腹飽悶,噯氣。
《證因方論集要》卷四。
麻黃4兩,五味子3兩,甘草3兩,杏仁50枚,母姜5兩,淡竹葉(切)1升。
肺熱飲酒當風,風入肺,膽氣妄洩,目青氣喘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7升,先煮麻黃去沫,下諸藥,煮取2升,去滓,分3次服。
方出《千金》卷十七。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十六。
紫蘇子1兩,五味子1兩,大腹子1兩,枳殼1兩,桑白皮(微妙)1兩,菖蒲1兩,地骨皮1兩,白朮1兩,柴胡1兩,秦艽1兩,獨活(幹用)1兩,幹葛1兩,甘草(炙)1兩,地黃、澤蘭、檔子、防己、川烏、玄胡索各等分。
婦人血勞、產後藤勞,及羸瘦之人,陰衰陽盛,氣弱而血熱,則搏而不通,外蒸肌肉,內蒸骨髓,肌熱骨瘦,勞時暈熱,煩渴口乾,頰赤頭疼,飲食無味,心神驚悸,肢體痠疼,或時盜汗,或時咳嗽,或月水斷絕,或經極少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空心酒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