菖蒲(家生者,颳去皮須,切片,米汁浸3伏時,漉去苦水,稱)8兩,生薑5兩(不去皮,片子),白朮3兩,甘草2兩,白鹽4兩(炒,與菖蒲、生薑同淹1宿,焙乾),麻黃(去根節)2兩,細辛(去節葉)1兩,五味子(微炒)2兩,桂(去粗皮)1兩,半夏(湯浸去滑,生薑汁制,焙乾)2兩(1方用乾薑1兩)。
上氣虛壅,精神倦怠,頭目不爽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,以水1盞半,加生薑1片,大棗3枚(去皮)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每日3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三引《十便良方》。
黃連1錢半,茅術1錢半(炒),黃柏1錢半,於術1錢半(炒),黃芩1錢半,澤瀉1錢半,神曲3錢,木香1錢半,葛根1錢半。
膏粱積熱痢,脈緩數者。
水煎,去渣溫服。
《醫略六書》卷三十。
陳皮2兩,甘草1兩(蜜炙焦黃脆可折),乾薑半兩(溼紙裹煨)。
暑氣中暍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以水1盞,煎至8分,溫冷服。湯點、水調皆可。
《中藏經·附錄》卷七。
黃連1錢半,青黛3錢,花粉3錢,池菊3錢(去蒂),會白1錢半,甘草1錢半,元參1錢半,薄荷1錢半(泡),鉤藤5錢(遲入)。
孕婦心膈熱痛,脈數者。
水煎,去渣溫服。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八。
香附1錢5分,陳皮1錢5分,黑山梔8分,金鈴子(即川楝子)8分,元胡索8分,甘草(炙)5分,川黃連(薑汁炒)1錢。
熱厥心痛。
水煎服。
《醫學心悟》卷三。
大菖蒲(颳去皮,稱)1斤(切片子,入鹽4兩,和勻,入生薑),人參1兩(去蘆),生薑(不去皮,細切)(以上同淹,夏1宿,冬3宿,取出,曬乾黃),桔梗4兩(去蘆),甘草2兩(微炙)。
上為末。
熱湯送服。
《傳信適用方》卷四。
黃連2錢,山梔(炒)2錢,陳皮1錢半,茯苓1錢半,半夏1錢(薑湯泡7次),草豆蔻仁(搗碎)7分,甘草(炙)7分。
胃脘火痛。外感胃脘痛,裡有熱者。
上以水2鍾,加生薑3片,煎至8分,食前服。
《準繩·類方》卷四引《醫學統旨》。
菖蒲(家生者,颳去皮須,切作片,米泔浸3伏時,壓去苦水,稱)1斤,生薑5兩(不去皮,細切),白鹽4兩(與菖蒲同淹1宿,焙乾),白朮2兩,甘草2兩(炙)。
腹痛,噁心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沸湯點服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二十。
山梔(炒)1錢,半夏1錢,黃連7分,茯苓1錢,廣皮1錢,炙甘草3分。
嘔酸黃水,煩躁吐蛔,脈數者。
上加竹茹1錢,川椒10粒,生薑1片,水煎服。
《古今醫徹》卷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