圍藥

《丹溪心法》卷五: 圍藥

配方組成

乳香、沒藥、大黃、連翹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南星、半夏、防風、羌活、瓜蔞、阿膠、皂角刺。

功效主治

癰疽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好醋煎黑色成膏。

使用方法

外敷。寒者熱用,熱者寒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丹溪心法》卷五。

《瘍科選粹》卷八: 圍藥

配方組成

五倍子(炒焦黑)5斤,陳小粉(炒黃黑色)5斤,龜板(燒灰)12兩,白及12兩,白蘞12兩,樸消12兩,榆樹皮12兩,大黃8兩,白芷梢8兩,南星8兩,黃柏8兩,半夏8兩,黃連4兩,牙皂4兩,萆薢4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癰疽、發背、便毒、橫痃、吹乳及風溼疼痛,小兒熱毒火丹,無名腫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陳米醋糊勻,入瓦甕內,慢火熬成膏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入白蜜、豬膽、醋3味和勻,圍紅腫處,中留一孔,綿紙蓋之,如紙幹,用醋以刷子刷上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瘍科選粹》卷八。

《醫學綱目》卷十八: 圍藥

配方組成

南星2兩,草烏頭2兩,黃柏2兩,白及2兩,五倍子(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癰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調如糊,隨血圍匝如牆壁。可移險處於無險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綱目》卷十八。

《青囊秘傳》: 圍藥

配方組成

牛皮膠、五倍子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腫毒。

使用方法

用醋煮化。攤貼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青囊秘傳》。

《廣筆記》卷三: 圍藥

配方組成

白及1兩。

功效主治

乳癖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研末。

使用方法

水調,敷患處。候幹,再以水潤。2-3次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廣筆記》卷三。

《奇效良方》卷五十六: 圍藥

配方組成

無名異(炒)、木耳(去土,炒)、大黃(炒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瘡腫未破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用蜜水調,圍四邊腫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奇效良方》卷五十六。

《準繩·瘍醫》卷五: 圍藥

配方組成

丁香5錢,檀香5錢,沉香5錢,乳香5錢,赤石脂3兩,麝香1錢,桑霜2兩。

功效主治

楊梅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鹼水調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瘍醫》卷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