涼血地黃湯

《脾胃論》卷中: 涼血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黃柏(去皮,銼,炒)1錢,知母(銼,炒)1錢,青皮(不去皮瓤)5分,槐子(炒)5分,熟地黃5分,當歸5分。

功效主治

時值長夏,溼熱大盛,客氣勝而主氣弱,腸澼病甚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,作1服。用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脾胃論》卷中。

《治痘全書》卷十四: 涼血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生地、白朮、升麻、甘草、黃連、人參、山梔、玄參。

功效主治

室女痘,經水不止,熱入血室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治痘全書》卷十四。

《壽世保元》卷四: 涼血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犀角(乳汁磨,臨服入藥內;或挫末煎)4分,生地黃(酒洗)1錢,牡丹皮2錢,赤芍7分,黃連(酒炒)1錢,黃芩(酒炒)1錢,黃柏(酒炒)5分,知母1錢,玄參1錢,天門冬(去心)1錢,扁柏葉3錢,茅根2錢。

功效主治

虛火妄動,血熱妄行,吐血、衄血、溺血、便血。

使用方法

上銼。水煎,入10汁飲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壽世保元》卷四。

《外科大成》卷二: 涼血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歸尾1錢5分,生地2錢,赤芍1錢,黃連(炒)2錢,枳殼1錢,黃芩(炒黑)1錢,槐角(炒黑)3錢,地榆(炒黑)2錢,荊芥(炒黑)1錢,升麻5分,天花粉8分,甘草5分,生側柏2錢。

功效主治

痔腫痛,出血。

使用方法

水2大鐘,煎1鍾,空心服。3-4劑則痛止腫消,更外兼燻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

《蘭室秘藏》卷中: 涼血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黃芩1分,荊芥穗1分,蔓荊子1分,黃柏2分,知母2分,藁本2分,細辛2分,川芎2分,黃連3分,羌活3分,柴胡3分,升麻3分,防風3分,生地黃5分,當歸5分,甘草1錢,紅花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腎水陰虛,不能鎮守包絡相火,而致血崩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,作1服。水3大盞,煎至1盞,去滓,稍熱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蘭室秘藏》卷中。

《外科正宗》卷三: 涼血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川芎1錢,當歸1錢,白芍1錢,生地1錢,白朮1錢,茯苓1錢,黃連5分,地榆5分,人參5分,山梔5分,天花粉5分,甘草5分。

功效主治

髒毒已成未成,或腫不腫,肛門疼痛,大便墜重,或洩或秘,常時便血,頭暈眼花,腰膝無力。

使用方法

水2鍾,煎8分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正宗》卷三。

《袖珍》卷三引《經驗方》: 涼血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、赤芍藥、當歸、川芎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榮中有熱及肺壅鼻衄生瘡,一切丹毒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袖珍》卷三引《經驗方》。

《青囊全集》捲上: 涼血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小生地黃5錢,牡丹1錢5分,生梔子1錢5分,黃芩1錢,歸尾1錢5分,丹參2錢,槐花3錢,生地榆1錢,辛夷1錢。

功效主治

血分有熱,鼻血不止,吐血,下血,腹痛。

使用方法

童便或白馬尿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青囊全集》捲上。

《內外科百病驗方大全》: 涼血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4錢,白芍2錢,丹皮1錢,犀角1錢(要尖子佳),黃芩2錢,甘草5分,梔子(炒)2錢,黃連1錢,川柏2錢。

功效主治

胃熱盛吐血、衄血、嗽血、便血、蓄血如狂,漱水不欲咽及陽毒發斑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內外科百病驗方大全》。

《片玉痘疹》卷十二: 涼血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黃連、生地、玄參、歸尾、甘草、山梔仁。

功效主治

痘收靨後毒入於裡,迫血妄行,致衄血、吐血、便血、溺血。血箭。血痣內熱甚而迫血妄行,出血如飛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片玉痘疹》卷十二。

年氏《集驗良方》卷三: 涼血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犀角1錢,赤芍1錢,丹皮1錢,玄參1錢,扁柏葉1錢,天門冬1錢,黃連(酒炒)1錢,黃芩(酒炒)1錢,黃柏1錢,知母1錢,茅根1錢。

功效主治

火盛血熱妄行,吐血、衄血,傾盆盈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年氏《集驗良方》卷三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