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草丸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甘草丸

配方組成

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桂心1分,杏仁1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,更研如膏)。

功效主治

兒未滿百日,咳嗽上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,入杏仁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以乳汁研化服之,日3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六: 甘草丸

配方組成

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人參3分(去蘆頭)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烏梅肉3分(微炒),栝樓根3分,寒水石1兩。

功效主治

口舌乾燥煩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含咽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六。

方出《醫心方》卷二十五引《古今錄驗》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三: 甘草丸

配方組成

甘草18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無辜,面黃發直,時壯熱,飲食不生肌膚,積經日月,遂致死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治下篩,煉蜜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1歲兒服如小豆粒20丸,日3次,不妨食及乳,服盡更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醫心方》卷二十五引《古今錄驗》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一: 甘草丸

配方組成

甘草(炙,銼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芍藥1兩,乾薑(炮)半兩,芎藭半兩,人參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脫營,羸瘦少氣,精神毀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丸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溫酒化下,空腹夜臥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三: 甘草丸

配方組成

甘草(炙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蘆薈(別研)1兩,蜀椒(去目及閉口,炒出汗)1兩,豉(微炒)1兩,木香1兩,柏子仁1兩,蕪荑1兩。

功效主治

痃氣成塊,在臍兩邊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蘆薈外,搗羅為末,入蘆薈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後、臨臥用溫酒送下。漸加至30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七: 甘草丸

配方組成

甘草1寸(炙赤色),杏仁20枚(湯浸去皮、尖、雙仁,研),黃連末1分。

功效主治

口糜生瘡,痛不得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和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如杏仁大。綿裹含化咽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七。

《外臺》卷二十二引《刪繁方》: 甘草丸

配方組成

甘草6分(炙),人參6分,半夏6分(洗),烏悔肉6分,棗膏10分。

功效主治

口熱乾燥。

炮製方法

上5味,搗篩4味,棗膏相和,入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含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二十二引《刪繁方》。
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四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九: 甘草丸

配方組成

防己2兩,甘草2兩,葶藶2兩。

功效主治

大腹水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苦酒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四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九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五二: 甘草丸

配方組成

甘草(炙)5兩,當歸2兩,乾薑2兩,人參2兩,術2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虛損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治下篩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磨納1升酒中,作1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五二。

《外臺》卷十七引《延年秘錄》: 甘草丸

配方組成

甘草4兩(炙),人參2兩,白朮2兩,芍藥2兩,黃耆2兩,遠志2兩(去心),大麥糵2兩(熬令黃)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,以棗膏和蜜攪調和藥,令成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海藻、菘菜、桃、李、雀肉。

使用方法

食後少時,以酒或飲任下5丸,漸加至7丸,日2次,長服勿絕,盡即更合,非止1劑即停,多分兩恐難盡又壞;分兩少,服盡更常得新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七引《延年秘錄》。

《千金》卷三: 甘草丸

配方組成

甘草3兩,人參2兩,遠志3兩,麥門冬2兩,菖蒲3兩,澤瀉1兩(如無,以白朮代之),桂心1兩,乾薑2兩,茯苓2兩,大棗50枚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心虛不足,虛悸,心神不安,吸吸乏氣,或若恍恍惚惚,不自覺知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大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酒送下,日4-5次,夜再服。不知稍加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三。

《醫心方》卷九引《效驗方》: 甘草丸

配方組成

甘草2分(炙),瓜蒂1分。

功效主治

留飲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治下篩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欲下病,服3丸,日1次。3丸不下,增之,以吐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心方》卷九引《效驗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: 甘草丸

配方組成

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人參1兩(去蘆頭),生乾地黃1兩,烏梅肉1兩(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,口乾舌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棗瓤並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綿裹含咽津,日4-5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七: 甘草丸

配方組成

甘草(炙,銼)1兩,人參1兩,烏梅肉(炒)1兩,棗肉(焙)1兩,石膏(碎)1兩,半夏(湯洗去滑,生薑汁制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口乾心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丸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。含化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七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六: 甘草丸

配方組成

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犀角屑1兩半,黑豆1兩(炒熟),麝香半兩(細研),斑蝥半兩(以糯米拌炒,米黃為度,去頭翅足)。

功效主治

熱毒結成瘰癧,日夜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,空心以粥飲送下。服後覺瘡痛即住藥;其病當從小便中出,即於盆子內看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六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