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白芷1兩,全蠍1兩(去尖),人參1兩。
大風。
上為末。
忌生薑、胡椒,一切性熱之物;須令病人別居靜室,斷酒戒色,耐性寬心。忌一切發風動氣、葷腥、鹽、醬、生薑、胡椒、生冷、性熱之物。止素食淡飯糜粥乃可治療。
每服2錢,中午間止吃粥,晚間不吃夜飯,次日空心溫酒調下。早飯放遲吃,身上微燥為妙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十四引《急救仙方》。
荊芥1錢,當歸5錢,防風1錢,苦參1錢,白芷8分,川芎5分,甘菊1錢半,蒺藜3錢,浮萍1錢,大胡麻3錢,蔓荊子5錢。
癘風。肺經受毒,身面白斑麻木,汗孔不開,起於面者。
《馬培之醫案》。
防風、荊芥、羌活、蟬蛻、川芎、藿香、陳皮、甘草、桔梗、殭蠶。
小兒生下三朝五日,忽然鼻塞勿乳,不能開口呼吸。
上為末。
茶調服。
《幼科金針》捲上。
荊芥、殭蠶、蟬蛻、防風、連翹、甘草。
風熱上攻,頭目昏痛,鼻嚏聲重,面板瘙癢。
《麻症整合》卷四。
明礬3錢,蛇床子3錢,皮消3錢,桃丹(水飛)1錢5分,白鮮皮3錢,地膚子2錢,羌活,獨活1錢,土荊皮2錢,荊芥1錢,白附子1錢,白芷1錢。
一切面板作癢,或起疙瘩,或破爛流黃水,遊散不定。
曬脆為細末,
用燒酒、醋和搽。
《青囊立效秘方》卷一。
煙膠2斤,苦參2斤,大楓子肉200粒,小麥(炒黑)8合,明礬半斤,枯礬半斤,花椒半斤,硫黃8兩,樟冰4兩,升藥底1斤,蛇床子半斤,炒紅砒1兩。
風癬遠年者。
上為末。
外用。
《青囊秘傳》。
荊芥穗2兩,甘草(炒)2兩,芎藭2兩,羌活2兩,白殭蠶(炒)2兩,防風(去蘆)2兩,茯苓(去皮,用白底)2兩,蟬殼(去土,微炒)2兩,藿香葉(去梗)2兩,人參(去蘆)2兩,厚朴(去粗皮,薑汁塗炙熟)半兩,陳皮(去瓤,洗,焙)半兩。
風溼上攻,或外侵肌膚,頭目昏痛,癢癮疹,眼癢昏澀,耳鳴咳嗽,偏風,小兒瘡疹,急慢驚風,胎風赤爛,婦人血風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茶清調下。如久病偏風,每日3服,便覺輕減。如脫著淋浴,暴感風寒,頭痛身重,寒熱倦疼,用荊芥茶清調下,溫酒調下亦得,可並服之。小兒虛風,目澀昏困,及急慢驚風,用乳香、荊芥湯調下半錢,並不拘時候。
《局方》卷一。
當歸、生地、何首烏、防風、金銀花、殭蠶、荊芥、白蒺藜、苦參、胡麻、知母、甘草。
膿窠瘡。小兒肺經有熱,脾經有溼,二氣交作而發,初起作癢,搔破變作膿窠而疼。
水煎服。
《幼科金針》卷下。
硼砂1錢,硃砂1分,雄黃1錢,甘草末1分,腦子1分。
小兒一切口瘡,並重舌鵝口。
上為細末,和勻。
少許敷之,吞嚥不妨。
《洪氏集驗方》卷五引蔡敏修方。
川芎1兩,羌活(去蘆)1兩,人參(去蘆)1兩,白茯苓(去皮)1兩,白殭蠶(炒)1兩,蟬殼(炒)1兩,陳皮(去白)1兩,厚朴(去粗皮,姜制)1兩。
諸風掉眩,風痰風厥,涎潮不利,半身不遂,失音不語,留飲飧洩,痰實嘔逆旋運,口抽搦,僵仆目眩,小兒驚悸狂妄,胃脘當心而痛,上支兩脅,咽膈不通,首風沐風,手足攣急。麻疹其狀如粟,紅壘而起,間有不出,或只頭面有,四肢無者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茶清調下。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生地、當歸、防風、荊芥、白芷、細辛、蟬蛻、殭蠶、花椒。
風牙痛。不甚腫痛,不怕冷熱。
《醫學整合》卷二。
龍腦薄荷2兩(去土,令淨),荊芥穗2兩,羌活半兩,川芎半兩,細辛(去苗)1分,白朮2兩(銼),石膏(研極細、水飛曬乾)1分,甘草半兩(炙紫色)。
風頭痛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茶清或醇酒調下,熱服,日3次,不拘時候。一切風寒或沐浴之後,並宜服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五引《保生回車論》。
人參1錢,防風1錢,川芎1錢,厚朴1錢,南星1錢,半夏1錢,桔梗1錢,肉桂1錢,當歸2錢,黃芩2錢,白芷2錢,羌活1錢半,獨活1錢半,柴胡7分,甘草3分(一方有蟬蛻1錢半,殭蠶2錢)。
跌打損傷。
加童便煎服。
《傷科彙纂》卷七。
防風、杏仁、陳皮、全蠍(糯米炒,去頭翅)、陳膽星、白附子、人參、甘草、升麻、幹葛、生薑、南棗。
小兒肝中風。踞坐目斜視,舉頭不得,口嘴,手足不動。
上為末,糊丸如綠豆大。
米湯送下。
《幼科指掌》卷四。
石膏(煅)1兩,甘菊花(去枝梗)1兩,防風(去蘆)1兩,荊芥穗1兩,川羌活(去蘆)1兩,羚羊角(鎊)1兩,川芎1兩,大豆黃卷(炒)1兩,當歸(去蘆,酒洗)1兩,白芷1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妊娠胎氣有傷肝臟,毒熱上攻,太陽穴痛,嘔逆,背項拘急,頭旋目暈,視物不見,腮項腫核。
大忌酒面,煎炙、燒煿,雞、羊、鵝、鴨、豆腐、辛辣,一切毒食,並房勞及稍溫藥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水1盞半,入好條半錢,煎至8分,去滓,食後通口服。
《濟生》卷七。
荊芥穗5錢,甘草(炙)5錢,陳皮5錢,厚朴5錢,白殭蠶、蟬退、人參、茯苓、防風、川芎、藿香、羌活、白芷。
丹毒屬血風血熱,或頭面赤腫,或成瘡癤。
上為末。
荊芥茶清湯調服。
《便覽》卷一。
天麻(去苗)1兩,防風(去蘆)2兩,細辛(去苗葉土)半兩,薄荷葉半兩,川芎1兩,甘草(炙)1兩,吳白芷1兩,硃砂1兩(為衣)。
諸風上攻,頭目昏眩,項背拘急,鼻嚏聲重,耳作蟬鳴;及面板頑麻,瘙癢癮疹;婦人血風,頭皮腫癢。
上為細末。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,硃砂為衣。
每服1丸,細嚼,食後生薑湯送下;茶清亦可。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卷一引《局方》,
蛇床子3錢,苦參2錢,枯礬1錢,艾葉7個,川椒5分,荊芥1錢半,薄荷1錢。
目癢如蟲行症。
水煎洗。
《眼科臨症筆記》。
赤芍1錢2分,川芎1錢2分,當歸5分,升麻1錢,羌活1錢,陳皮1錢2分,半夏1錢2分,防風7分,南星5分,甘草3分,老薑3片。
跌打損傷,牙關緊閉。
水煎服。
《傷科方書》。
桔梗、甘草、柴胡、黃連、梔子、黃芩、防風、川芎、薄荷、葛根、黃柏、枳殼、天花粉、枇杷葉。
面鼻生瘡,粉刺。
忌豬肉。
用水1鍾,酒半鍾,煎,食遠熱服。
《便覽》卷一。
白芷、細辛、荊芥、防風、川椒、全蠍。
牙疼。
上為末。
擦患處,以鹽水漱,吐之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一○七。
當歸1錢,生地1錢,防風1錢,蟬蛻1錢,知母1錢,苦參1錢,胡麻1錢,荊芥1錢,蒼朮1錢,牛蒡子1錢,石膏1錢,甘草5分,木通5分。
風溼熱毒浸襲肌膚,致患癮疹,溼疹、風疹。
服用本方時,不宜食辛辣、魚腥、菸酒、濃茶等。
上用水2鍾,煎8分,食遠服。
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
防風、荊芥、羌活、甘草、陳皮、茯苓、白芍、蟬蛻、藁本、桔梗、生地、川芎、當歸、何首烏。
疹子餘毒未盡,或因發汗過遲,以致蘊熱未散,發為瘡疥。
《疹科正傳》。
川連、黃柏、黃芩、防風、荊芥、梔子、連翹、赤芍、白芍、川芎、陳皮、牛膝、甘草、蒺藜、京子、木瓜、苦參、玄參、羌活、獨活、生地、大黃。
久年楊梅漏毒瘡。
水煎服。實者服7-8帖,虛者少服。再服對金丸收功。
《醫部全錄》卷三七四引葉心仰方。
羌活、獨活、殭蠶、防風、天麻、白附、蟬蛻、柴胡、花粉、川芎、人參、炙草。
痘瘡中風。發熱之時,腠理開張,或中風邪,忽然直視,張口吐舌,不能言語。
生薑引。
《種痘新書》卷四。
蒼朮1錢,麻黃1錢,荊芥1錢,白芷1錢,陳皮1錢,甘草5分。
四時感冒,發熱惡寒,頭痛身重。
上用水1鍾半,加生薑3片,蔥白1莖,煎8分服。
《醫宗必讀》卷六。
陳皮1錢,當歸1錢,茯苓1錢,白朮1錢,玄胡8分,半夏8分,牛膝8分,甘草3分,枳殼5分,防風5分,防己6分,羌活6分,獨活6分,木瓜4分,秦艽6分,川芎8分。
手足不能屈伸,周身疼痛。
上用水2盞,加生薑3片,煎服。
《便覽》卷一。
雨茶、甘菊、羌活、石膏、當歸、川芎、羚羊角、白芷、荊芥、防風等分,甘草8分。
妊娠頭旋目昏,腮項硬腫,此因胎氣有傷,熱毒上攻太陽,沉痛欲嘔,背項拘急,致令眼暈生花。
加生薑,水煎,食後服。
《胎產秘書》捲上。
柴胡、羌活、當歸(去蘆頭)、防風、川芎、甘草各等分。
一切風熱上攻,頭面浮腫生瘡,偏正頭風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煎至7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○三。
甘菊、荊芥、當歸、大豆葉(炒)、防風、茶葉、羚羊角(鎊)、生石膏。
胎氣傷於熱毒,頭旋眼花,腮項暴腫成核,痛甚嘔吐。
《盤珠集》卷下。
石膏2錢,山茵陳2錢,菊花2錢,防風2錢,荊芥2錢,螺粉2錢,白芷2錢,川芎2錢,阿膠2錢,甘草2錢,木香半錢,白朮半錢。
妊娠頭旋目暈,視物不明,腮項腫核。因胎氣有傷肝臟,毒氣上攻,太陽穴痛,嘔逆,背項拘急,致令眼暈生花,若加涎壅,危在旦夕。
上銼作6服。水1盞,入好茶半錢,煎8分,通口服,頭微汗得愈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四一。
京墨、石膏、茵陳、甘草、菊花、防風、荊芥、阿膠、白朮、南木香各等分。
眼花血暈,視物不見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水2盞,茶少許,煎至8分,溫服。俟頭上微汗出,立愈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四八。
人參4錢,茯苓4錢,甘草4錢,紫蘇葉4錢,木瓜4錢,澤瀉4錢,香薷4錢,半夏曲4錢,白扁豆(炒)4錢,陳皮4錢,烏梅肉4錢,厚朴(炒)4錢。
小兒吐瀉生風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五。
藿香、白芷、全蠍、甘草、防風、青風藤。
一切風毒上攻,頭目拘急,鼻澀。
《銀海精微》卷下。
藿香、川芎、甘草、人參、白茯苓、荊芥、逢州豆、甘草蠶、陳皮、蟬蛻、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。
眼目頭痛。
《銀海精微》卷下。
蘇州薄荷葉、蟬退(去頭足土淨)各等分。
皮風瘙癢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食遠溫酒調下。
《醫統》卷五十五。
荊芥穗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川芎半兩,羌活半兩,殭蠶(去嘴)半兩,人參半兩,茯苓半兩,蟬蛻半兩,藿香葉半兩,防風半兩,厚朴(姜炒)2錢,芍藥2錢,陳皮(去白)2錢。
小兒風熱。因解衣風邪客於皮毛,惡風,發熱,多睡。
上為細末。
用茶清或乳香煎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醫統》卷八十八。
羌活8分,獨活8分,殭蠶8分,藿香8分,枳殼8分,防風8分,天麻8分,地骨皮8分,蟬蛻8分,前胡1錢半,柴胡1錢,黃芩1錢,天花粉1錢,桔梗1錢,茯苓1錢,荊芥1錢,紫草1錢,牛子1錢,人參7分,川芎7分,甘草4分。
痰盛驚搐,譫語,狂急,口張,目作上視。痘前熱則生風,項強,牽引,直視,口渴,舌強,如中風狀。
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服。
《赤水玄珠》卷二十八。
人參5錢,殭蠶(炒)5錢,甘草5錢,荊芥穗5錢,陳皮5錢,厚朴(制)5錢,茯苓5錢,蟬退5錢,防風5錢,川芎5錢,羌活5錢,藿香5錢。
楊梅癬疹及翻花瘡。
上為末。
每服3錢,加土茯苓4兩。水3碗,煎至2碗,分上下體,食前後服。
《外科啟玄》卷十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