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粟米不拘多少。
風熱腫毒,結聚未成頭者。
遇三伏日,用盆缽盛粟,汲井花水浸,頓露地,五七日一易水,直至盡臘,方取出;搗研如膏,曬令幹,入鍋炒令焦黑色,出火毒,為細末。每量約用多少,水調成膏。
攤紙花上貼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八引《衛生家寶》。
杏仁(去皮,細研)、白麵各等分。
初起破傷風,熱紅腫,風邪欲將傳播經絡而未入深者。
上和勻,用新汲水調如膏。
敷患處。
《古今醫鑑》卷十六。
川大黃3分(生用),杏仁3分(去皮,生,研如膏),鹽花3分。
癰腫毒熱,赤焮疼痛。
上為細散,入杏仁膏,都研令勻。
以新汲水和令稀稠得所。旋取塗腫上,幹即易之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六十一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八七。
小粉不拘多少。
一切腫毒。
炒令焦黑,上為細末,先以米醋1大盞,入捶碎皂角2挺,煎滾數沸,濾去皂角滓,蜜收之。
逐旋調藥,或攤紙花上敷之。
《百一》卷十六引葉道人方。
天南星(生,為末)、白礬(細研)各等分。
風毒癰癤。
上藥和勻,新汲水調。
塗,幹即再上。
《百一》卷十六。
黃連1兩,黃柏1兩,黃芩1兩,鬱金1兩,大黃1兩,梔子1兩,白芥子1兩,烏魚骨1兩,地龍1兩,白殭蠶1兩,密陀僧1兩,白及1兩,寒食麵2兩,木鱉仁半兩,盆消半兩。
一切惡瘡腫毒痛疼。
上為細末,新甜水調如膏。
攤江箔紙上,貼瘡上,痛疼立止。發背惡瘡大者,日1換,5日大效。黃水儘自愈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九二引《施園端效方》。
黃皮、白蘞、甘草各等分。
軟癤及一切腫毒。
上為細末,井水和少蜜調。
貼之。
《百一》卷十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