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藥煎3兩,甘草1兩,烏梅肉半兩,白梅肉半兩,人參1兩半,幹葛1兩半,麥門冬1兩半,紫蘇葉半兩。
冒暑伏熱,欲渴引飲,口乾無味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櫻桃大。
含化1丸,不拘時候。如無百藥煎,以餘甘子代尤妙。
《雞峰》卷五。
百藥煎3兩,甘草1兩半(炙),白梅肉(研成膏,搜入眾藥)半兩,榆柑子半兩,烏梅肉半兩,紫蘇子(微炒)半兩,幹葛半兩,麥門冬(去心)半兩,訶子(炮,取肉)1兩,人參1兩(去蘆)。
消渴。
上為細末,用好黃蠟熔,去滓,入上藥末火上為丸,如櫻桃大。
每服1丸,含化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九。
人參2錢,幹葛2錢,紫蘇葉2錢,烏梅肉1錢,木瓜1錢,甘草(炙)1錢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每兩作30丸。
每用1丸,綿裹噙化咽津,不拘時候;或新汲水化服亦得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