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澄膏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八引《外科精要》: 水澄膏

配方組成

大黃1兩,黃柏1兩,鬱金1兩,白及1兩,大南星1兩,樸消1兩,黃蜀葵花1兩。

功效主治

熱毒腫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注意事項

面板白色者勿用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藥末2錢,以新水1盞半,攪勻澄沉底者,去浮水,以紙花子攤。於腫上貼之;如極燥,津唾潤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八引《外科精要》。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: 水澄膏

配方組成

雄黃3錢(水飛),黃連半兩,蔚金2錢,黃柏半兩,大黃半兩,黃丹半兩(水飛)。

功效主治

癰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量所腫處,用藥多少,新汲水半盞,抄藥在內,須臾藥沉,慢去其澄者,水盡,然後用槐柳枝攪藥數百餘轉,如麵糊相似勻,以小紙花子攤藥。塗腫處,更以雞翎撩涼水,不住掃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引《李防禦五痔方》: 水澄膏

配方組成

鬱金、白及各等分(一方加黃連)。

炮製方法

上二味,研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候登廁,內痔翻出在外,用溫湯洗淨,不須坐入,即側臥床沿上,以新水和蜜,於盞內調令稀稠,用篦子挑藥,輕手塗於穀道四邊好肉上,只留痔頭在外,用薄紙團轉蓋在藥上,仍用羊毛筆蘸溫水塗於紙上,紙要護定水澄膏,不令四散;才覺藥幹,又以溫水溼之,後用枯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引《李防禦五痔方》。

《中藏經》卷下: 水澄膏

配方組成

井泉石1兩,白及1兩,龍骨半兩,黃柏半兩,鬱金半兩,黃蜀葵花1分。

功效主治

諸毒瘡腫,發背癰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新汲水1盞調藥,打令勻,伺清澄,去浮水,攤在紙花上。貼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中藏經》卷下。

《金鑑》卷六十六: 水澄膏

配方組成

硃砂2錢(水飛),白及1兩,白蘞1兩,五倍子1兩,鬱金1兩,雄黃5錢,乳香5錢。

功效主治

舌疳,頷下腫核潰後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米醋調濃。

使用方法

以厚紙攤貼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金鑑》卷六十六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八三引《修月魯般經後錄》: 水澄膏

配方組成

鬱金、白及、大黃、黃連、黃芩、防風、白芷、黃柏、豆粉。

功效主治

痔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水調。

使用方法

敷痔四周好肉上,只留痔頭在外,用紙蓋定,卻用枯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八三引《修月魯般經後錄》。
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卷十六: 水澄膏

配方組成

黃連4錢,黃柏4錢,白及4錢,白蘞4錢,雄黃1錢,乳香5分,沒藥5分。

功效主治

熱毒腫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水調。

使用方法

雞翎掃在瘡腫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卷十六。

《惠直堂方》卷三: 水澄膏

配方組成

白及。

注意事項

用此方,不可用生肌散。

使用方法

上為末,放碗內加水,沉者用紙攤貼。凡疔瘡等用拈點之藥,須用此膏貼,則不傷好肉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惠直堂方》卷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六: 水澄膏

配方組成

寒水石、白藥子、何首烏、赤小豆、天南星、白蘞、青黛、滑石、赤芍藥。

功效主治

丹瘤癰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槽泥雞子清調。

使用方法

塗腫處,用地黃、積雪、藕汁調亦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六。

《玉機微義》卷十五: 水澄膏

配方組成

白及4錢,白蘞各4錢,蔚金1對,大黃7錢半,黃柏7錢半,黃藥子7錢半,榆皮7錢半,乳香半兩,沒藥半兩,雄黃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熱腫毒,赤紅色,攻焮疼痛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用新汲水1碗,藥末不拘多少,澄於水內,藥定去水。敷於腫處,上用白紙封之,用雞翎掠水溼潤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玉機微義》卷十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