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胡散

《潔古家珍》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、羌活、防風、生地黃、芍藥、甘草各等分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水煎,臨臥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潔古家珍》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葛根半兩(銼),赤茯苓半分,麥門冬3分(去心),石膏2兩,葳蕤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玄參3分(去蘆頭),川升麻3分,黃芩半兩,犀角屑1兩,川芒消1兩。

功效主治

因服乳石,至臟腑壅滯,及腳氣欲發,或憎寒壯熱,頭痛心煩,眼目昏悶,頭旋欲吐,不納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豉100粒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赤芍藥3分,知母3分,子芩3分,薺苨3分,秦艽2分(去苗),甘草半兩(生,銼)。

功效主治

乳石發動,四肢疼痛,口乾煩渴,起臥不安,少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豉100粒,蔥白7寸,煎至6分,去滓,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(去苗)1兩,黃芩1兩,梔子仁1兩,赤芍藥1兩,川升麻1兩,麥門冬(去心)1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,玄參1兩。

功效主治

斑痘瘡入眼,疼痛壯熱,口乾煩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淡竹葉14片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貝母3分(煨微黃),人參3分(去蘆頭),桃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鱉甲1兩(塗醋炙微黃,去裙襴)。

功效主治

骨蒸肺痿,咳嗽,寒熱多涕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2兩(去苗),秦艽1兩(去苗),犀角屑3分,知母3分,桔梗3分(去蘆頭),人參3分(去蘆頭),杏仁2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鱉甲1兩半(塗醋炙令黃,去裙襴),葳蕤3分,生乾地黃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赤茯苓1兩,桑根白皮3分(銼),梔子仁半兩,紫菀1兩(去苗土)。

功效主治

熱勞體熱,心煩不食,四肢無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肉、菘菜、莧菜、醋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黃耆1兩(銼)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鱉甲1兩(塗醋炙微黃,去裙襴),地骨皮3分,生乾地黃3分,人參1兩(去蘆頭),萎蕤3分,赤茯苓1兩,赤芍藥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煩熱,四肢疼痛,不欲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莧菜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二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半(去苗),貝母1兩(煨微黃)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葛根1兩(銼),赤芍藥1兩,石膏2兩,玄參(黃芩)1兩,知母3分,梔子仁1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,咳嗽煩熱,四肢骨節頭目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麥門冬2兩(去心,焙),黃芩1兩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人參1兩(去蘆頭)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桔梗半兩(去蘆頭),赤茯苓3分。

功效主治

骨蒸肺痿,咳嗽唾涎,心神煩熱,不欲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赤茯苓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白朮3分,枳殼1兩(麩炒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芎藭半兩,桂心半兩,京三稜1兩(炮,銼)。

功效主治

骨蒸痃癖,體瘦食少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黃芩1兩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澤瀉2兩,梔子仁1兩,石膏2兩,羚羊角屑1兩,生乾地黃2兩,芒消2兩。

功效主治

下焦壅熱,大小便俱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,稍溫頻服。以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五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(去苗)1兩,枳實(麩炒微黃)1兩,栝樓根1兩,黃芩1兩,梔子仁1兩,茵陳1兩,白鮮皮1兩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1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6日,壯熱,骨節煩疼,頭痛,目眩,心脅氣脹急硬,不能飲食,恐變為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五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黃耆1兩(銼),赤茯苓3分,秦艽半兩(去苗),地骨皮半兩,黃連3分(去須),葛根半兩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川大黃3分(銼碎,微妙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鱉甲1兩半(塗醋炙黃,去裙襴)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8-9日,骨熱,四肢煩疼,背膊勞悶,手足無力,不能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五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(去苗)1兩,黃芩1兩,桔梗(去蘆頭)1兩,玄參1兩,地骨皮1兩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赤茯苓半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紫菀半兩(去苗土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熱勢未退,壅滯,虛羸,咳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十六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川升麻3分,黃芩3分,石膏2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犀角屑3分,葛根3分(銼)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心神壅悶,煩渴不止。時氣頭痛,骨肉煩疼,口燥心悶,外寒內熱,已自下利,虛熱未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蔥白2莖,竹葉2-7片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十六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(去苗)1兩,枳實(麩炒令微黃)1兩,栝樓根1兩,黃芩1兩,梔子仁1兩,茵陳1兩,龍膽(去蘆頭)1兩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5-6日,壯熱,骨節煩疼連心,兩肋氣脹急,硬痛,不能食,變為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十六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(去苗)1兩,茵陳1兩,木通1兩,土瓜根1兩,白鮮皮1兩,梔子仁1兩,川芒消2兩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惡寒,頭痛,壯熱,大便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溫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少時當利1-2行,利後煮蔥豉稀粥食之;如熱未歇,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十六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(去苗)1兩,茵陳1兩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1兩,黃芩1兩,木通(銼)1兩,川升麻1兩,梔子仁1兩,川芒消1兩,茅根(銼)1兩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惡寒壯熱,頭痛,小便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以得通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二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半(去苗),枳實半兩(麩炒微黃),黃芩半兩,赤芍藥3分,半夏3分(湯洗7遍去滑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發熱,汗散不解,心腹痞堅,痰逆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二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3分(去苗)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黃芩3分,赤芍藥3分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大腹皮半兩(銼),檳榔3分,木香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發汗後氣壅不散,攻心腹脹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二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(去苗)3分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3分,枳殼(麩炒微黃,去瓤)3分,鱉甲(去裙襴,塗醋炙令黃)3分,檳榔3分,人參(去蘆頭)3分,木香3分,子芩3分,赤芍藥3分,赤茯苓3分,紫菀(去苗土)3分,犀角屑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桑根白皮1兩(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餘熱不退,發渴煩躁,胸膈氣滯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七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葛根1兩(銼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石膏1兩,赤芍藥3分,黃芩3分,梔子仁半兩,川樸消1兩,前胡1兩(去蘆頭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鱉甲1兩(塗醋炙微黃,去裙襴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4日,壯熱,四肢沉重,吃食不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七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川大黃3分(銼碎,微炒),黃芩3分,赤芍藥3分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半夏3分(湯浸7遍去滑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已得汗,熱不解,腹滿脹痛,煩躁發狂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七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麻黃1兩半(去根節),川升麻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麥門冬1兩(去心)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枳實3分(麩炒微黃),知母3分,梔子仁3分,鱉甲3兩(塗醋炙令黃,去裙襴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數日,未得汗,遍身壯熱,嘔逆,不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七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白朮半兩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黃芩3分,赤芍藥1兩,訶黎勒皮3分,檳榔半兩,桔梗半兩(去蘆頭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得汗後熱不解,心腹脹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十八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生乾地黃1兩,黃連1兩(去須),地骨皮1兩,枳殼1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赤茯苓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知母半兩,鱉甲3分(塗醋炙令微黃,去裙襴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後虛勞煩熱,四肢疼痛,小便赤黃,不欲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蘆頭),赤茯苓1兩,羚羊角屑1兩,細辛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決明子1兩,梔子仁1兩,子芩1兩,車前子1兩,石膏4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肝勞虛熱,兩目赤澀,煩悶宛轉,熱氣壅滯,胸裡炎炎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炙煿熱面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竹葉2-7片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白朮3分,木香半兩,紫菀2分(洗,去苗土),赤茯苓3分,赤芍藥1兩,鱉甲1兩半(塗醋炙令黃,去裙襴),半夏3分(湯洗7遍去滑)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人參3分(去蘆頭),前胡3分(去蘆頭),訶黎勒1兩半(煨,用皮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枇杷葉半兩(拭去毛,炙微黃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肺勞,胸膈壅滯,痰嗽不止,四肢無力,少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飴糖、羊肉、莧菜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半(去苗),五味子1兩,桔梗1兩(去蘆頭),熟幹黃1兩,白茯苓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紫菀1兩(洗,去苗土),人參1兩(去蘆頭),地骨皮1兩,黃耆1兩(銼)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桂心1兩,牡蠣粉1兩,半夏3分(湯浸7遍去滑),白朮1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寒熱,夜臥盜汗,四肢無力,吃食口苦,上氣咳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六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2兩(去苗),川升麻2兩,梔子仁2兩,赤芍藥2兩,木通2兩(銼),黃芩1兩半,大青1兩半,杏仁1兩半(湯浸,去皮尖雙仁),石膏3兩。

功效主治

腹中虛熱,舌本強直,口吻兩邊痛,舌上有瘡,咽食不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六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四八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石膏1兩(碎),麻黃1兩(去根節,掠去沫,焙)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1日至3日,頭痛壯熱,心神煩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豉30粒,蔥白2寸,同煎6分,去滓,熱服,並3服,不拘時候。汗出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四八。

《誠書》卷十二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黃芩3分,甘草2分,大黃4分,芍藥4分,柴胡4分,當歸4分,人參5分。

功效主治

風食兩感發熱。

使用方法

加大棗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誠書》卷十二。

《博濟》卷一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大黃1兩,樸消1兩,甘草半兩,枳殼1兩(去瓤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日數過多,心中氣悶,或發疼痛,狂言不定,狂躁不得眠,大小便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注意事項

不可多服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大錢,水2盞,煎至6分,溫服,日只2服,候大小便通,即自然汗出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博濟》卷一。

《雲岐子保命集》卷下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、前胡、川芎、當歸、人參、芍藥、粉草、生地黃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孕婦傷寒。妊娠傷寒,頭痛項強,身熱口乾,胸脅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加生薑3片,大棗3枚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雲岐子保命集》卷下。

《嶺南衛生方》卷中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(去蘆)1兩,半夏(湯洗)1分,桂心(去粗皮)2錢,白芍藥1錢,甘草(炙)1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寒熱。傷寒後發瘧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7片,大棗1個,水煎溫服。寒熱欲退,便止此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嶺南衛生方》卷中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九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、蒼朮、甘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眼目暴赤腫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;如頭痛、壯熱,則用生薑、蔥煎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九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(去苗)1兩,川升麻1兩,黃芩1兩,黃連(去須)1兩,梔子仁1兩,車前子1兩,決明子1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,羚羊角屑1兩,馬牙消1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,玄參1兩。

功效主治

肝臟風熱,眼中生瘡腫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濟生》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(去蘆)1兩,地骨皮(去木)1兩,玄參1兩,羚羊角(鎊)1兩,甘菊花(去枝梗)1兩,赤芍藥1兩,黃芩1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肝氣實熱,頭痛目眩,眼目赤痛,胸中煩悶,夢寐驚恐,肢節不利。目縱橫赤脈,沙澀,眵膜多淚,怕日羞明者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濟生》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半(去苗),桔梗3分(去蘆頭),檳榔3分,半夏3分(湯洗7遍去滑),訶黎勒皮3分,赤茯苓3分,陳橘皮(湯浸,去白瓤,焙)半兩,桂心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膈氣全不思食,或食即欲嘔,咽中噎塞,食難稍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。

《永樂大典》卷八○二○引《經驗普濟本事方》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(去苗)1兩,大黃半兩,秦艽半兩,甘草半兩,常山半兩,乾漆7錢(炒),鱉甲1兩半(炙黃)。

功效主治

童男室女,骨蒸熱勞;或因傷寒時疾後,餘熱不解,瘦弱,減食,睏倦,寒熱嗽喘,面赤口乾,眼澀多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加小麥2錢,同煎6分,去滓溫服。加人參、石膏各半兩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永樂大典》卷八○二○引《經驗普濟本事方》。

《衛生寶鑑》卷五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地骨皮1兩半,柴胡1兩,鱉甲(去裙,醋炙)1兩,知母1兩,五味子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羸瘦,面色痿黃,四肢無力,不思飲食,夜多盜汗,咳嗽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半,加烏梅4個,青蒿5葉,煎至1盞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寶鑑》卷五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一二引《仙傳濟陰方》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北柴胡3錢,地骨皮1錢,黃芩3錢,桂2錢,甘草3錢,京芥2錢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受胎雜病,陰陽相勝,寒熱往來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水煎服,仍服小柴胡湯3-5帖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一二引《仙傳濟陰方》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二七引《徐氏胎產方》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2錢,生大黃2錢,黃芩1錢半,甘草1錢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瘧疾。孕婦瘧疾,脈洪數者。

注意事項

忌油、面、辛熱等物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,作1服。水煎,臨發日,五更溫服。必取利為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二七引《徐氏胎產方》。

《準繩·類方》卷七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、羌活、防風、赤芍藥、桔梗、荊芥、生地黃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因風而眼眶澀爛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類方》卷七。

《醫統》卷四十六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,人參1兩,茯苓1兩,桔梗1兩,芍藥1兩,當歸(酒浸)1兩,麥門冬1兩,青皮1兩,桑白皮1兩,川芎1兩,白朮1兩,升麻1兩,甘草(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煎7分,通口連滓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統》卷四十六。

《醫學正傳》卷三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(去蘆)3錢,人參1錢,茯芩(去皮)1錢,桔梗2錢,芍藥(酒浸,炒)2錢,川歸(酒浸)2錢,青皮(去白)3分,麥門冬3分(去心),甘草1分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。

炮製方法

上細切,作1服,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水1盞,煎7分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正傳》卷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八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半兩(去苗),赤茯苓半兩,芎藭半兩,鱉甲半兩(塗醋炙令黃,去裙襴)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赤芍藥半兩,檳榔半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桃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腹內痞結,身體壯熱,中焦壅悶,腸胃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赤芍藥半兩,桔梗半兩(去蘆頭),鱉甲1兩(塗醋炙令黃,去裙襴),訶黎勒皮半兩,地骨皮半兩,杏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前胡半兩(去蘆頭)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寒熱往來,乳食不下,四肢無力,心腹脹滿,上焦疼,漸漸羸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半兩(去苗),石膏1兩,川大黃1分(銼碎,微炒),麻黃1分(去根節),秦艽1分(去苗),常山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寒熱往來,面色萎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
《外臺》卷三引《廣濟方》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8分,茵陳10分,青木香10分,黃芩8分,土瓜根10分,白鮮皮8分,梔子仁10分(擘),大黃24分,芒消12分。

功效主治

天行熱氣,惡寒頭痛壯熱,大小便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熱食、豬大肉、油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-6錢匕,平辰空肚以新汲水調下。少時當2-3行微利,利後煮蔥豉稀粥食之;熱如未歇,明辰更服4錢匕,熱歇停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三引《廣濟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半兩(去苗),赤芍藥1分,麻黃半兩(去根節),黃芩1分,石膏1兩,葛根1分(銼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傷寒,表裡俱熱,壯熱頭痛,口乾煩渴,無汗;小兒囟填,有表熱症者。面黃頰赤,身體痛,小便赤澀,大便焦黃,夾驚腮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分服1錢,以水1小盞,加生薑少許,蔥白3寸,豉20粒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以汗為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
《補要袖珍小兒》卷四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5錢,地骨皮5錢,甘草5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骨蒸潮熱,面黃瘦弱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加水1小盞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補要袖珍小兒》卷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三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(去苗土)1斤,人參5兩,甘草(炙)4兩,白朮3兩,半夏(湯浸,煮軟,切作片子,焙乾)5兩,黃芩(去黑心)5兩,防風(去叉)3兩。

功效主治

陰陽不和,寒熱往來,頭目昏重,身體煩疼,咳嗽咽乾,鼻塞清涕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,加生薑5片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五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赤茯苓3分,玄參3分,大青1兩,龍膽3分(去蘆頭)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川芒消2兩,絡石2兩,川升麻1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實熱,舌本強,咽喉不利,體重不能行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炙爆熱面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。

《保命集》卷中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根1兩,半夏5錢(洗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,往來寒熱而嘔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保命集》卷中。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三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、黃芩、升麻、知母、陳皮、前胡、白朮、雲苓、麥冬、貝母、甘草、蒼朮、川芎、當歸、紫蘇、蔥白。

功效主治

冬時嚴寒之氣,身體虛弱為寒所傷,即發於冬而致妊娠正傷寒,輕則寒熱微咳,鼻塞聲重,重則頭疼體痛,後或轉為壯熱,腰疼四肢沉重,甚則墮胎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三。

《本事》卷四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4兩(洗,去苗),甘草1兩(炙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時疾,中暍伏暑,邪入經絡,體瘦肌熱,發熱不解,有類傷寒,欲作勞瘵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同煎至8分,食後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本事》卷四。

《雞峰》卷十七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6分,半夏6分,人參6分,茯苓6分,白朮5分,枳殼5分,黃橘皮4分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嘔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枚,煎至6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七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六引茅先生方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、知母、貝母、茯苓、茯神、幹葛、甘草(炙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疳熱,四肢如柴,不能起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小麥、藥各1匙,水1盞,煎6分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六引茅先生方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九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(去苗)1兩,升麻1兩,梔子仁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舌本強,兩邊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熟水調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七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(去苗)1兩,地骨皮半兩,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旋覆花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口中乾燥,心膈痰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生薑湯調下,日3次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六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(去苗)1兩,蛇銜1兩,黃連(去須)3分,芒消(研)3分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竹葉(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邪攻目,目睛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水1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、臨臥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六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(去苗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栝樓根1兩,山梔子仁1兩,大黃(銼,醋炒)1兩半,芒消1兩半,木香半兩,白鮮皮半兩,茵陳蒿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壯熱,肢節疼痛,大小便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食前以新汲水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六。

《良朋彙集》卷五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3錢,黃芩5錢,赤芍藥5錢,黃柏5錢,甘草2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斑痘眼疾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後用勝金膏調乳汁熱湯泡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良朋彙集》卷五。

方出《千金》卷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八十一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6銖,決明子18銖。

功效主治

眼暗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治下篩。

使用方法

人乳汁和,敷目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千金》卷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八十一。

《得效》卷十一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2兩,人參1兩,甘草1兩,黃芩1兩,半夏(泡7次)5錢,麻黃(去節)5錢。

功效主治

傷風傷寒,熱氣壅,涎盛,胸膈不利;或時行疹痘未分,或痢疾潮熱,一切積熱溫壯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加生薑3片,薄荷3錢,白竹青少許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十一。

《傳家秘寶》卷下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半兩,子芩3分,甘草半兩(炮),幹葛3分,黃連半兩,牛黃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勞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新汲水半盞調下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傳家秘寶》卷下。

《傳家秘寶》卷下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,川芎半兩,獨活半兩,羌活半兩,甘草(炙)1兩,桑白皮1兩半,貝母半兩,冬花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勞嗽及風虛痰涕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煎7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傳家秘寶》卷下。

《傳家秘寶》卷下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鱉甲3兩(醋炙令黃),柴胡(去蘆頭)1兩,川大黃(煨熟)1兩,乾漆(炒)1兩,秦艽(去蘆頭)1兩,甘草(炙)1兩,常山1兩。

功效主治

童稚骨蒸熱勞,及傷寒後肌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半,水1盞,加小麥1撮,同煎7分,放冷,去滓,服2服,滓再煎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傳家秘寶》卷下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五十三引《神巧萬全方》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2兩,枳殼半兩(麩炒),黃芩1兩,赤芍藥1兩,半夏1兩(洗去滑),人參1兩。

功效主治

陽明病,外證身熱汗出而不惡寒,但惡熱,脈遲,發熱頭眩,小便難,欲作谷疸,脅下堅滿,大便秘而嘔,口燥;中風,其脈浮大,短氣心痛,鼻幹,嗜臥,不得汗,一身悉黃,有潮熱而噦,身前後腫,刺之雖小愈,外若不解;傷寒3日,少陽受病,口苦幹燥,目眩,若已吐下,發汗,譫語;少陽中風,兩耳無所聞,目赤,胸中滿而煩,不可吐下,吐下則悸而驚;少陰病,脅下堅滿,乾嘔不能飲食,往來寒熱,若未吐下,其脈沉緊,惡寒而蜷,時時自煩,不欲厚衣,利清水,色青者,心下必痛,口乾燥;傷寒6日,陽脈澀,陰脈弦,當腹中急痛,胸滿煩驚,小便不利,譫語,一身不可轉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5分,去滓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五十三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
《得效》卷十六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半兩,黃芩半兩,芍藥半兩,甘草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眼胞患斑瘡,熱氣衝透睛中,疼痛淚出,翳如銀片,腫澀難開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煎服。兼以藥墜洗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九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(去苗)1兩,大黃(銼,炒)1兩,赤芍藥1兩,檳榔(銼)1兩,枳實(麩炒,去瓤)1兩,半夏半兩(薑汁浸令透,焙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狐惑,神思昏悶,大便難,肌膚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濃煎苦橡根湯調下;米飲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續斷1兩,芎藭3分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白朮1兩,赤芍藥1兩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,枳殼3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7-8月傷寒,頭痛壯熱,心腹虛脹,四肢少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五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(去苗)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犀角屑1兩,黃芩1兩,麥門冬(去心)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半夏半兩(湯洗7遍,去滑)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3日,頭痛壯熱,心神煩壅,胸膈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3分(去苗),當歸1分,赤茯苓半兩,川大黃半兩(銼碎,微炒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赤芍藥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傷寒挾實,壯熱心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五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(去苗)1兩,枳殼(麩炒微黃,去瓤)1兩,梔子仁1兩,黃芩1兩,石膏1兩,大青1兩,川芒消1兩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1兩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5日,熱毒不除,心神煩悶,大小腸秘澀,或時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鱉甲1兩(塗醋炙令黃,去裙襴),白朮3分,人參3分(去蘆頭),天門冬1兩(去心),桑根白皮半兩(銼)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桂心半兩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百合3分,紫菀3分(洗,去苗土),桔梗半兩(去蘆頭),款冬花半兩,麥門冬半兩(去心)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黃芩半兩,枇杷葉3分(拭去毛,炙令黃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夾勞,體瘦少力,四肢疼痛,心膈痰壅,時有咳嗽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貝母1兩(煨令微黃),知母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赤芍藥1兩,石膏1兩,黃芩3分,白朮半兩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梔子仁半兩,鱉甲1兩(塗醋炙微黃,去裙瀾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夾勞,骨節煩疼,時有寒熱,咳嗽,頭目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三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(去苗)1兩,茵陳1兩,木通(銼)1兩,黃芩1兩,土瓜根1兩,白鮮皮1兩,川樸消1兩,梔子仁2兩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4-5日,壯熱頭痛,大便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,以得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一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半(去苗),黃芩3分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枳殼1兩(麩炒令黃,去瓤),枇杷葉3分(拭去毛,炙微黃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,乾嘔不止,心胸煩躁,四肢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三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(去苗)1兩,白茯苓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瓢,焙)1兩,知母1兩,桔梗(去蘆頭)1兩,黃耆(銼)1兩,百合2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百合病,羸瘦,不食少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2兩(去蘆頭),黃芩1兩,石膏1兩,阿膠2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麥門3兩(去心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傷寒,壯熱,心煩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3分(去苗),地骨皮3分,玄參半兩,黃芩3分,石膏1兩,甘菊花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羌活半兩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川樸消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熱毒氣攻眼,障翳赤澀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竹葉3-7片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黃芩半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赤芍藥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犀角屑半兩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麥門冬半兩(去心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傷寒,外證未去,身體重,發熱惡寒,肢節煩疼,微嘔,心下支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兩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川大黃3分(銼碎,微炒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百合3分,桑根白皮1兩(銼),麥門冬2兩(去心),赤茯苓1兩,秦艽3分(去苗),紫菀3分(洗,去苗土),黃芩3分,赤芍藥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鱉甲2兩(塗醋炙令黃,去裙襴),知母3分,木通3分(銼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骨蒸勞熱,咳嗽,胸膈痰壅,腹脅妨悶,不欲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人參3分(去蘆頭),黃耆1兩(銼),赤茯苓1兩,地骨皮3分,鱉甲2兩(塗醋炙令黃,去裙襴),麥門冬3分(去心),白朮1兩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生乾地黃3分,桔梗3分(去蘆頭),桑根白皮3分(銼),赤芍藥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寒熱體瘦,肢節疼痛,口乾心煩,不欲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八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葵根3分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當歸3分(銼,微炒),白茅根3分(銼),石韋3分(去毛),木香3分,榆白皮3分(銼),木通3分(銼)。

功效主治

勞淋。每小便莖中痛,卒不能出,引小腹急脹,淋瀝,痛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茵陳半兩,犀角屑半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鱉甲2兩(塗醋炙微黃,去裙襴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勞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決明子半兩,車前子半兩,羚羊角屑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肝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2兩(去苗)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白朮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赤茯苓1兩,檳榔2兩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赤芍藥1兩,訶黎勒皮2兩。

功效主治

氣膈,心腹痞滿,不下飲食,肩背壅悶,四肢煩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半兩(去蘆頭),大青3分,葛根半兩(銼),石膏1兩,知母半兩,梔子仁半兩,川升麻3分,黃芩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熱病,發即背痠疼,頭痛壯熱。若不急療,熱勢不止,多致損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蔥白7莖,煎至6分,去澤,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3分(去苗),鱉甲1兩半(塗醋炙微黃,去裙襴),知母1兩,桑根白皮1兩半(銼),旋覆花3分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天靈蓋1兩半(塗酥炙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發瘧,寒熱不定,四肢無力,心煩頭痛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童便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,加地黃汁半合,更煎1-2沸,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六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2兩(去苗),紫葳1兩,白朮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麥門冬1兩(去心),熟乾地黃1兩,芎藭1兩,肉蓯蓉1兩(湯浸1宿,颳去皺皮,炙令幹)。

功效主治

曾傷六月胎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大盞,加大棗3枚,煎至5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六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人參1兩(去蘆頭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紫蘇莖葉半兩,木通3分(銼),大腹皮半兩(銼)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3-4月,氣壅惡食,嘔噦,肢節煩疼,或腳膝虛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半(去苗),赤芍藥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人參1兩(去蘆頭),黃耆1兩(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阻病,頭疼,四肢少力,不思飲食,多睡少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半(去苗),赤茯苓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枇杷葉半兩(拭去毛,炙微黃)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心煩,頭昏躁悶,不思飲食,或時嘔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六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(去苗)半兩,桔梗(去蘆頭)半兩,枳殼(麩炒微黃,去瓤)半兩,麥門冬(去心)半兩,鱉甲(塗醋炙令黃,去裙襴)半兩,地骨皮半兩,生乾地黃半兩,人參(去蘆頭)半兩,葳蕤半兩,赤茯苓半兩,木通半兩,赤芍藥半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臟壅熱,胸膈煩悶,四肢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熱面、炙煿、莧菜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。

《聖惠》卷六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赤芍藥1兩,枳實3分(麩炒微黃)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黃芩3分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,檳榔1兩,漢防己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大腸實熱,氣壅不通,心腹脹滿,發歇寒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。

《聖惠》卷九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人參1兩(去蘆頭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麻黃1兩半(去根節),黃芩1兩,赤芍藥1兩,桂心1兩,石膏2兩,葛根1兩(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2日,頭項四肢煩熱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以衣蓋取汗。如人行5裡,未汗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。

《聖惠》卷九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半(去苗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常山1兩半,茵陳1兩,知母1兩,赤芍藥1兩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鱉甲1兩半(塗醋炙令微黃,去裙襴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4日,頭痛背膊急疼,心腹壅滯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淡漿水1大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以微吐為度,未吐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。

《聖惠》卷九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川升麻3分,黃芩3分,知母1兩,赤芍藥1兩,大青3分,石膏2兩,梔子仁1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6日,頭痛壯熱,百節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豉50粒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。

《聖惠》卷九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2兩(去蘆頭),半夏1兩(湯洗7遍,去滑),赤芍藥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知母1兩,黃芩1兩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人參1兩(去蘆頭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7日不解,心煩,腸中有結燥,譫語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,溫溫頻服,不拘時候,稍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。

《聖惠》卷九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赤芍藥半兩,知母半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半夏半兩(湯浸7遍,去滑),葳蕤半兩,黃芩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8日不解,默默煩悶,腹中乾燥,大腸結澀,狂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,以微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。

《聖惠》卷十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(去苗)2兩,赤芍藥2兩,知母2兩,梔子仁2兩,川升麻3分,黃芩3分,大青3分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3分,甘草(炙微赤,銼)3分,石膏4兩,川大黃3分(銼碎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譫語,頭痛壯熱,百骨節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豉50粒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。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3分(去苗),桔梗3分(去蘆頭),紫菀3分(洗,去苗土),知母3分,貝母3分(煨令微黃),訶黎勒皮3分,烏梅肉半兩(微炒),百合3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肺萎勞嗽,連連不絕,四肢煩熱,兩頰色赤,飲食全少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下地黃汁半合,攪勻,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旋覆花3分,青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),大腹子3分,半夏3分(湯洗7遍去滑),桑根白皮1兩半(銼),紫蘇莖葉3分,馬牙消2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腳氣上攻,心胸煩悶,喘促食少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3分(去苗),木香半兩,茯神半兩,赤芍藥半兩,犀角屑半兩,石膏1兩,葛根半兩(銼),麻黃3分(去根節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生乾地黃半兩,黃芩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勞復,體熱,鼻衄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3分(去苗),木香半兩,當歸半兩(微炒),木通3分(銼),紫蘇莖葉半兩,竹茹半兩,黃耆3分(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陰陽易,小腹急脹,卵縮,小便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用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五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麻黃1兩(去根節),葛根3分(銼),桂心3分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2日,壯熱憎寒,頭痛,腰脊強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豉50粒,薄荷2-7葉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,先吃粥少許,後以熱水淋浴,然後服此藥。衣覆取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七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(去苗),紫蘇莖葉1兩,陳橘皮1兩半(湯浸,去瓤,焙),桑根白皮1兩(銼),石膏2兩,麻黃半兩(去根節)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肺熱,上氣奔喘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十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半(去苗),石膏3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茯神1兩,枳實1兩(麩炒微黃),桑根白皮1兩(銼),麥門冬1兩(去心),桂心3分,白朮3分,防風3分(去蘆頭),地骨皮3分,甘草2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中風,汗後虛燥,頭痛,四肢乏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日3服,夜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。

《聖惠》卷十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1兩半(去苗),白朮1兩,白茯苓3分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五味子1兩,乾薑3分(炮裂,銼)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防風3分(去蘆頭),桂心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陰痙,閉目合面,手足厥逆,筋脈拘急,汗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。

《聖惠》卷十: 柴胡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(去苗)3合,赤芍藥3合,黃芩3合,梔子仁3合,枳殼(麩炒微黃,去瓤)3合,麥門冬(去心)3合,人參(去蘆頭)3合,赤茯苓3合,石膏3合,葛根(銼)3合,甘草(炙微赤,銼)3合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得汗後熱不除,朝暮壯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