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通半兩(銼),乾地黃半兩(切,焙),黃蜀半兩,葵花半兩,鯪鯉甲(炙)1分,芫青1錢(去頭足翅),斑蝥(去頭足翅)1錢,糯米1分(與芫青、斑蝥慢火同炒,以米黃為度)。
沙石淋,疼痛不可忍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匕,空心食前煎蜀葵根湯放冷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八。
木通、滑石、甘草、赤芍、生地、陳皮、人參、黃耆、川芎、山梔、歸尾、蔥白、冬葵子、車前子。
產後小便不通。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五。
木通(銼)、甘草(炙,銼)、木香、檳榔(銼)、麻黃(去根節)、秦艽(去苗土)、瞿麥穗、乾薑(炮)各等分。
酒疸,通身黃腫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匕,空心、食前白湯點服,1日3次。病甚者,用豬膽1枚(去汁一半),入巴豆1粒、薤白2寸在膽內,以線系定,同青橘皮少許,水1盞半,煎熟,濾去膽,取藥湯調下1錢匕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。
木通1兩,川升麻半兩,川大黃半兩,樸消半兩,甘草1分(炙),梔子仁1分。
小兒身體赤流,片片赤色,如胭脂染,毒氣漸引者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,放溫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五引《醫方妙選》。
海金砂、舶上茴香、巴戟、大戟、甘遂、芫花、木通、滑石、通草各等分。
水腫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3錢,以大麥面和作餅子,如當2錢大,爛嚼,生薑湯送下。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五。
木通2兩(銼),麥門冬1兩半(去心),赤茯苓1兩,白前1兩,石膏2兩,桑根白皮1兩(銼),犀角屑半兩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肺臟積熱,兩頰時赤,面板枯燥,鼻幹無涕,頭目多疼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每於食後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。
木通(銼)1分,甘草(炙令赤,銼)1分,葵子1分,川大黃(銼,研,微炒)半兩,滑石半兩,牽牛子(微炒)半兩。
小兒小便不通,臍腹堅滿,喘急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半錢,煎蔥白、燈心湯調下。以利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二。
木通1兩(銼),葵子2兩,茅根2兩,榆白皮1兩(銼),瞿麥1兩,大麻仁1兩,貝齒2兩,滑石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婦人五淋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。
木通1兩(銼),黃芩1兩,梔子仁3分,漏蘆1兩,木瓜根1兩(銼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川樸消2兩。
癰疽發背,臟腑氣壅,大小便不通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2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以通利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一。
木通1兩(銼),桑根白皮1兩(銼),葛根3分(銼),射干3分,紫菀3分(去苗土),半夏1兩(湯浸7遍去滑),馬兜鈴半兩。
時氣咳嗽,咽喉不利,心胸煩悶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五。
木通1兩(銼),川大黃1兩半(銼碎,微炒)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黃芩半兩,赤芍藥1兩,前胡1兩半(去蘆頭),白朮,梔子仁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半夏3分(湯洗7遍去滑)。
心黃結熱,面目四肢通黃,乾嘔,大便不通,小便赤澀,腹痛心煩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以大小便疏利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。
木通1兩(銼),石韋1兩(去毛),王不留行1兩,滑石1兩,白朮1兩,瞿麥1兩,雞蘇1兩,葵子1兩,赤茯苓1兩,木香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赤芍藥1兩。
勞淋,小便澀滯,脬中滿,急痛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八。
當歸2兩,梔子仁2兩,芍藥2兩,甘草2兩(炙),赤茯苓2兩(去皮),木通2兩。
腳氣服補藥太多,小便不通,淋閉,臍下脹。
上為散。每服3錢,水1大盞,煎至7分,去滓服之。
《腳氣治法總要》卷下。
木通1兩(銼),羚羊角屑1兩,川升麻1兩,射干1兩,赤芍藥半兩,蘆根2兩(銼),甘草1兩(生用)。
傷寒,咽喉閉塞不通,小便赤澀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。
木通2兩(銼),赤茯苓2兩,羚羊角屑1兩半,川升麻1兩半,馬藺根1兩,川大黃1兩半(銼碎,微炒),川芒消2兩,前胡2兩(去蘆頭),桑根白皮2兩(銼)。
喉痺,心胸氣悶,咽喉妨塞不通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五。
木通5錢,土貝母3錢,白芷2錢,甘草1錢。
吹乳。
水煎,頓服。
《女科指掌》卷五。
木通、香附子、陳皮、烏藥、木瓜、紫蘇各等分,甘草減半。
妊娠有水氣,兩腿手足水腫。
上每服5錢,加生薑3片,水煎溫服。
《產科發矇》卷二。
地龍(曬乾,燒灰)1錢,通草5錢(焙焦),木通(焙乾)5錢。
麻疹初出,溼熱流於四肢,四肢浮腫,服五皮飲加葶藶不效者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用米湯調下。
《麻科活人》卷一。
木通8分,條芩8分,木香7分(磨汁),檳榔7分,紫蘇7分,枳殼7分,白朮7分,白茯苓7分。
妊娠四肢浮腫,或遍身面目俱腫。
上用水鍾半,加生薑2片,煎7分,溫服。
《醫統》卷八十五。
木通3兩(銼),葵根2握(銼),葳蕤1兩,大青1兩,桔梗2兩(去蘆頭),梔子仁半兩,白茅根1握(銼)。
石淋澀痛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以利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八。
木通半兩(銼),麻黃半兩(去根節),甜葶藶半兩(隔紙炒令紫色),松蘿1兩,桔梗半兩(去蘆頭),烏梅肉半兩(微炒),桑根白皮半兩(銼)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。
咳嗽,痰唾稠粘不散,胸中壅悶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以吐為度。虛羸人相度服之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。
木通1兩(銼),紫蘇莖葉1兩,豬苓1兩(去黑皮),桑根白皮2兩(銼),檳榔2兩,赤茯苓2兩。
腳氣,遍身腫滿,喘促煩悶,小便不利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蔥白2-7寸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木通1兩(銼),赤茯苓1兩,玄參1兩,桑根白皮1兩(銼),白薇1兩,澤瀉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郁李仁(湯浸,去皮尖,微炒)1兩,澤漆半兩。
心腹鼓脹,氣促,大小便秘澀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如人行10餘里當利,未利再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滑石2兩,木通1兩(銼),葵子1兩。
熱淋,小腸不利,莖中急痛。及熱毒結成瘰癧,日夜疼痛,小便澀者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食前以蔥白湯調下。以利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八。
木通1兩(銼),海藻1兩(熱洗去鹹水),昆布1兩(洗去鹹味),松蘿1兩,桂心1兩,蛤蚧1兩(塗酥,炙令微黃),白蘞1兩,琥珀1兩。
頸卒生結囊,欲成癭。小兒癭氣,心胸壅悶,咽喉噎塞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;若小兒每服半錢,以牛蒡子煎湯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五。
木通半兩(銼),甜葶藶半兩(隔紙炒令紫色),木香半兩,青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赤茯苓1兩。
冷淋,小腸不利,莖中急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,食前煎紫蘇湯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八。
木通1兩(銼),生乾地黃1兩,桑螵蛸1兩(微炒)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赤茯苓1兩,車前子1兩,地骨皮1兩,冬葵子1合。
虛勞小便淋澀,臍下妨悶,心神虛煩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蔥白5寸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。
木通1兩(銼),甜葶藶1兩(微炒),白茯苓2兩。
虛勞房損過多,小便出血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食前以粥飲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。
木通1兩(銼),枳實半兩(麩炒微黃色),琥珀1兩,赤芍藥半兩,茅根半兩(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熱病,小便不通,或淋瀝疼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木通1兩(銼),梔子仁2分,川升麻3分,紫蘇莖葉1兩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赤茯苓1兩,貝母1兩(煨令微黃),桑根白皮1兩(銼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熱病,胸中煩滿,咳嗽不止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木通1兩(銼)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桂心1兩,細辛半兩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。
傷寒,服冷藥過多,寒氣在髒,手足厥冷,爪甲稍青,踟躕之間,變成狐惑。傷寒,陰陽不和,變成狐惑,目如鳩赤,面色斑紋如綿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大棗3枚,蔥白2莖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,溫溫頻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三。
木通半兩(銼),蘆根1兩(銼),陳橘皮1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葛根半兩(銼),麥門冬半兩(去心)。
傷寒,乾嘔煩悶,小便不利。
上為散。
以水3大盞,煎至2盞,去滓,不拘時候,分5次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木通1兩(銼),檳榔3分,羚羊角屑3分,赤芍藥3分,黃芩3分,當歸3分(銼,微炒),車前子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小腸實熱,心胸煩悶,小便澀,小腹中急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。
木通半兩,滑石半兩,甘草半兩(炙),焰消(研)半兩,三葉草1分。
小兒小便澀滯滴瀝,不得通快。
上為細末和勻。
每服1字或半錢,乳食前沸湯點服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六。
木通1兩(銼)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梔子仁半兩,川升麻1兩,石膏2兩,麻黃3分(去根節),桂心半兩。
鼻塞不聞香臭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每於食後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。
山梔2錢,大黃1錢(溼紙煨),羌活1錢,木通1錢,赤茯苓1錢,甘草1錢。
小兒驚煩,吐瀉心悶。小兒肝心有熱,驚悸。
上為末。
每服1字,紫蘇煎湯調下。
《直指小兒》卷一。
木通1兩(銼),薏苡仁1兩,生乾地黃2兩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桔梗(去蘆頭)1兩,丹參2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赤芍藥1兩半,赤茯苓1兩,敗醬2兩,牡丹1兩,黃耆1兩(銼)。
腸癰,小便不利似淋,腹中苦痛,寒熱汗出,時時利膿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以小便利為度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八六引《聖惠》。
木通1分(銼),桑根白皮1分(銼),滑石半兩,冬葵子1分,川芒消1分。
小兒諸淋及熱結,赤澀不通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半錢,以蔥白湯調下,1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二。
木通1兩(銼),大麻仁1兩,玄參1兩,川升麻1兩,敗醬1兩,連翹1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川芒消1兩,犀角屑1兩。
小兒瘰癧發盛,壯熱煩躁,坐臥不安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。當利下惡物、筋膜為效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
木通半兩(銼),川升麻半兩,麥門冬半兩(去心,焙),知母1分,犀角屑1分,杏仁1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甘草(炙微赤,銼)1分,梔子仁3枚。
小兒腦熱無涕,口乾心躁,眠臥不安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。
木通半兩(銼)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川升麻半兩,羚羊角屑半兩,桂心半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小兒中風,失音不能語,四肢壯熱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,加竹瀝半合,更煎1-2沸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木通2兩(銼),栝樓根1兩,漏蘆1兩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蘆根3分(銼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赤茯苓半兩,大腹皮1兩(銼)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茅根3分(銼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產後氣血虛,津液少,令乳無汁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蔥白5寸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一。
木通1分(銼),大麻仁1兩,葵子1兩,滑石1兩,檳榔1兩,枳實半兩(麩炒微黃)。
產後大小便秘澀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。
木通1兩,黑豆5錢(炒),滑石1兩。
小兒小便不通,因心火上炎不能降濟,腎水不上升,使心經愈熱,影響小腸所致者。
上銼散。
加燈心、蔥白,水煎服。
《袖珍小兒》卷七。
木通、通草、地龍、紫金花。
麻疹後,溼熱浮腫,流於四肢。
上為末。
米湯下。
《麻症整合》卷四。
木香1兩,木通1兩,檳榔1兩,獨活1兩,丹參7錢。
傷寒汗下後足腫,有溼氣不除者。
上銼細。
每服5錢,水煎服。
《雲歧子保命集》卷下。
紫蘇根1兩,木通1兩,陳皮1兩(去白),甘草(炙)1兩。
脅肋刺痛膨脹,小便赤澀,大便不利,或浮腫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1兩,水2盞,加生薑3片,棗子1枚,燈心10莖,煎至1盞,去滓,通口服,不拘時候。
《袖珍》卷三引《聖惠》。
木通1兩,薏苡仁1兩,葶藶1兩(炒),甘草1兩(炙),川升麻1兩,北梗1兩,桃仁1兩(浸去皮,炒),赤茯苓1兩,牡丹皮1兩,生乾地黃1兩半,甜瓜子1兩半,敗醬1兩半,赤芍藥1兩半,大黃半兩,樸消1分。
腸癰熱證,腹痛而強,發熱惡寒,小便似淋,膿未成者。
上銼為散。
每服3錢,井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煎服。
《直指》卷二十三。
生乾地黃、木通、荊芥、地骨皮、桑白皮(炒)、甘草(炙)、北梗各等分。
諸熱。小兒心肺熱。
上銼。
每服3錢,加生薑3片,水煎服。
《直指》卷十五。
木通1兩(去皮節),青皮1兩(去白),川楝子1兩(去皮核。以上3味,用巴豆半兩炒黃,去巴豆不用),蘿蔔子(炒),舶上茴香1兩(炒),莪術半兩,木香半兩,滑石半兩。
脅肋苦痛,並心下、脅肋、小腹牽引痛者。肝腎氣滯,自下而上痛連兩脅。
上為細末。
煎蔥白,酒調3錢,1服愈。甚者不過再服。
《婦人良方》卷七引《明理方》。
木通1兩(銼),木香3分,訶黎勒皮3分,香薷1兩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檳榔半兩,桑根白皮1兩(銼),子芩3分,雞蘇莖葉1兩。
妊娠身體浮腫,心腹脹滿,小便不通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每於食前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。
木通3分(銼),車前子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葵根3分,瞿麥半兩,滑石1兩。
婦人小便不通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。
木通1兩半(銼),黃耆1兩(銼),玄參1兩半,沉香3分,赤芍藥2兩,子芩1兩,敗醬1兩,露蜂房1兩(炙黃),漢防己1兩半,川樸消1兩。
婦人乳癰,以成瘀腫膿水,疼痛不可忍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。
木通1兩半(銼),知母1兩半,赤芍藥1兩,當歸1兩,生乾地黃1兩半,川升麻1兩半,黃耆1兩半(銼),枳實1兩(麩炒微黃),甘草1兩(生銼),赤茯苓1兩,前胡1兩半(去蘆頭),麥門冬1兩(去心),黃芩3分,芎1兩。
癰始發於背,便生寒熱,口乾心煩,不得臥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竹葉2-7片,小麥100粒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二。
木通1兩(銼),車前子1兩,石韋1兩(去毛),瞿麥1兩,赤茯苓1兩,石燕1兩(細研)。
小便難澀痛,所出不多,令身體壯熱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食前以蔥湯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八。
木通、瞿麥、荊芥、薄荷、白芷、天花粉、甘草、赤芍藥、麥門冬(去心)、生乾地黃、山梔子、車前子、連翹各等分。
癰疽,以升麻葛根湯表散後,服此藥。
上銼散。
每服2錢,加燈心、生地黃,水煎,溫服。上膈,食後服;下膈,空心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八二。
木通(去皮)5錢,萹蓄(去梗)5錢,大黃3錢,赤茯苓(去皮)3錢,甘草3錢,瞿麥(去梗)2錢,滑石(末)2錢,山梔仁2錢,車前子2錢,黃芩2錢。
胎中熱毒太盛,小兒初生,生瘡瘍丹毒,小便淋澀不通者。小兒溼熱蘊積,毒邪留熱於膀胱,故生陰瘡。
上銼碎。
每服5錢,水1鍾,加燈心10根,薄荷5葉,煎至5分,食前服。
《直指小兒》卷四。
木通2兩,赤茯苓(銼)2兩,車前葉2兩,滑石2兩,瞿麥1兩。
傷寒後,下焦熱,小便不通三兩日。小便難而黃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以通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十三。
木通1兩(銼),甜葶藶1兩(隔紙炒令紫色),赤茯苓1兩。
熱淋,小腸不利,莖中急痛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食前以溫蔥白湯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八。
木通3兩(銼),生地黃5兩(切),粳米3合。
風壅,心膈煩熱,口舌乾渴。
以水3大盞,煎取2盞,去滓,入米煮粥食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六。
木通1分(銼),膽礬(研)1分。
小兒頹疝,發作疼痛。
上為散。每服半錢匕,米飲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二。
人參1分,斑蝥(炒,去殼足翅)、鶴蝨、大黃、牡蠣(煅)、枳殼各等分,蓽澄茄半兩,丁香少許。
痔疾。
上為末,糯米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丸,煎沙糖湯送下。
《秘傳外科方》引《李防禦五痔方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