肉桂(去皮,盛夏勿用,秋、冬用)5分,白芍藥5分,紅花5分,細辛6分,人參(去蘆)1錢,熟地黃1錢,川芎1錢,獨活根1錢5分,黑附子(炮製,去皮臍)1錢5分,炙甘草1錢5分,羌活2錢,藁本(去土)2錢,防風2錢,白朮3錢,當歸3錢,黃耆3錢,柴胡3錢,桃仁10個(湯浸,去皮尖,細研)。
經水不止,如右尺脈按之空虛,是氣血俱脫,大寒之證;輕手其脈數疾,舉指弦緊或澀,皆陽脫之證,陰火亦亡;見熱證於口鼻眼,或渴,此皆陰躁,陽欲先去也。飲食勞倦,暴崩不止,或下水漿,怠惰嗜臥,四肢睏倦,及帶下脫漏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若病勢順當,漸加至5錢,每服水3盞,煎至1盞,空心熱服。
《蘭室秘藏》卷中。
補中益氣湯,白芍、黑梔子。
勞傷崩漏,身熱自汗,短氣,倦怠懶食。
加生薑3片,大棗3枚,煎服。
《醫方集解》引東垣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