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牽牛子2兩(生用),檳榔半兩,大腹皮半兩,青皮半兩,皂角半兩,木香半兩,防風(去蘆)半兩,大黃半兩,羌活(去蘆)半兩,枳實半兩,川烏半兩,烏藥半兩。
腳氣腫痛,大便不通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食前酒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四四引《仁存方》。
人參半兩,茯苓半兩,天南星半兩,幹生薑1分,藿香葉1分,白礬2兩,蛤粉2兩,寒水石1兩,大黃2兩,黃芩2兩,牽牛4兩,薄荷葉半兩,滑石4兩,半夏4兩。
邪氣上逆,上實下虛,風熱上攻,眼目昏花,耳鳴鼻塞,頭痛眩暈,燥熱上壅,痰逆涎嗽,心腹痞痛,大小便結滯。
上為末,滴水為丸,如小豆大。
每服10丸,加至20丸,生薑湯送下,1日3次。
《宣明論》卷三。
大黃半兩,檳榔半兩,枳實半兩,黑牽牛2兩(生)。
腳氣腫滿,大便不通。
上為末,糊丸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食前飯湯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四四引仁存方。
人參半兩,茯苓半兩,南星半兩,半夏1兩,乾薑1兩,白礬(生)1兩,凝水石1兩,蛤粉2兩,薄荷半兩,藿香半兩。
風證偏枯,口眼斜,涎潮昏憒;及痰吐粘稠,或時喘咳。
上為細末,與藏用丸末各中停,水泛為丸,如豌豆大。
每服30丸,生薑湯送下。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牽牛子半斤(半生半炒),枳殼(去瓤,麩炒)2兩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2兩,桂(去粗皮)2兩,芎2兩,郁李仁2兩,白芷2兩,羌活(去蘆頭)2兩,防風(去叉)2兩,大黃(銼,炒)6兩,麻仁6兩。
腸胃風壅,大便秘澀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食前茶清送下;如大便秘滯,每服30丸,食後、臨臥荊芥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。
木香1分,惡實1分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牽牛子(炒)1兩,旋覆花(炒)1兩,檳榔(煨,銼)2枚,皂莢5挺(用漿水5升浸兩宿,挼汁去滓,入蜜4兩,銀石器內慢火熬成膏)。
大腸風秘不通。
上為末,入皂莢膏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,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。
何首烏半斤,南星半斤,骨碎補半斤,川烏半斤,土牛膝5兩(一雲2兩),芍藥5兩(一雲2兩),細辛3兩,當歸10兩,白鮮皮。
風損腰痛,頭痛。
上為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溫酒或鹽湯吞下,不拘時候。
《理傷續斷方》。
肥皂角不以多少(去皮子弦)。
腸風痔漏。
上以牛酥油塗炙數遍,熱搗為膏丸;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-60至80丸,空心新水送下。臨晚食豬肉一頓,早晨服藥更妙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八四引《煙霞聖效方》。
天麻(去土皮淨)3兩2錢,玄參(去蘆),萆薢(另研末)3兩1錢,杜仲(去粗皮,酒拌炒去絲)3兩5錢,附子(鹽水浸,去皮)5錢,羌活7錢,牛膝(去蘆)3兩3錢,獨活(酒洗)3兩3錢,當歸(酒洗)5錢,生地黃(忌鐵,酒浸1日夜,搗成膏)1兩。
口眼斜,左癱右瘓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80-10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《扶壽精方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