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山散

《直指小兒》卷四: 常山散

配方組成

川常山半兩,川大黃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桂心1分,烏梅肉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發瘧,痰壅煩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細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井水1小盞,煎至半,候冷,未發前與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小兒》卷四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二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四: 常山散

配方組成

恆山1兩,鱉甲1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川升麻1兩,梔子仁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間日瘧,發作無時,寒熱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空腹以溫水調2錢服。以微吐為度,未吐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二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四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二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○○: 常山散

配方組成

鱉甲1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甘草1兩(生用),冬瓜汁4合,車前葉1握(無葉取於2合),恆山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溫瘧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以漿水1大盞半,並冬瓜汁宿浸,欲發日五更初,以急火煎取1盞,去滓,分為2服,五更1服,取快吐3-5度;至發時又服,亦取吐3-5度。過時便得吃漿水粥補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二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○○。

《外臺》卷五引《備急方》: 常山散

配方組成

常山3兩,羚羊角3兩(炙令焦),烏梅肉3兩,黃芩2兩,甘草1兩半(炙)。

功效主治

瘧疾,連綿積日不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海藻、菘菜、生蔥、生菜。

使用方法

以竹葉煮飲取6-7合,飲及熱用,調常山散3方寸匕,未發前1服。若愈停,不愈,臨欲發又進2方寸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五引《備急方》。

《外臺》卷五引《崔氏方》: 常山散

配方組成

常山3兩,乾漆3兩(熬煙盡),牡蠣1兩半(熬),桂心3兩,橘皮2兩,杏仁2兩(去皮尖,熬)。

功效主治

久瘧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注意事項

服藥日唯須晚食,7日內慎如藥法,忌生蔥、生菜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方寸匕,先發熱,飲和服;若先寒,清酒和服之,時取未發前一食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五引《崔氏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六: 常山散

配方組成

恆山1兩,甘草半兩(生用),麝香1錢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鬼疰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得大吐即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四: 常山散

配方組成

常山末1兩,砒霜(研)1分,丹砂(研)1錢。

功效主治

諸瘧,寒熱往來,止而復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白麵糊和作餅子,油內煮焦黑為度,再研極細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匕,夜半冷茶清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七: 常山散

配方組成

常山、梔子仁、桂(去粗皮)、赤茯苓(去黑皮)、甘草(炙,銼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瘧病。頭痛發熱,身面黃色,小便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溫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七: 常山散

配方組成

常山1兩,鱉甲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1兩,升麻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梔子仁1兩,人參1兩。

功效主治

瘧病。身黃髮熱,小便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溫水調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七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