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加皮30g,乳香15g,沒藥15g,土鱉15g,骨碎補15g,白及15g。
骨折損傷。
上為細末,蜂蜜或白酒調成糊狀。
外敷。
《中醫外傷科學》。
獼猴項骨2兩,水獺骨1兩,貓兒項骨2兩,龜殼2兩。
踠折傷筋損骨,疼痛不可忍。
上為細末,入瓶子內,不得透氣,入膃肭臍末半兩。
每用2錢,以小黃米粥相和,攤在油單子上,裹傷折處,3日1易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七。
續斷1兩,桂心1兩(去皮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白及1兩,白斂1兩,當歸1兩(切、焙),桑根白皮1兩(銼),獨活1兩(去蘆頭),黑狗脊背(燒灰用)1兩,黃米(炒)3合。
一切打撲、驢傷、馬墜脫臼折。
上為末,或打撲閃肭,及骨折碎,用藥末3錢,酒半錢,白麵、生薑自然汁少許,同以慢火熬成膏。
攤帛上貼之,3日1換,用米沙木篦子、綿繩夾縛。夏月柳枝子5條夾縛,雖緊不妨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○引《聖惠》。
嫩細柳條(量所用長短截)數10條。
手腳骨折。
以線穿成簾,裹於損折處,纏一遭,就線頭系定,又用好皮紙1長條,量柳簾高下裁剪,即於紙上攤溶黃蠟,勻摻肉桂末在蠟上,厚半米許,即於簾子上纏藥紙3-4重,上用帛子、軟物纏縛扎定。其痛漸止,骨漸相接,即獲平復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四。
綠豆粉。
折足。
於新鐵銚內炒令真紫色,漩汲井水調成稀膏。
厚敷損處,須教遍滿,貼以白紙,將杉木縛定。
《醫說》卷七。
官桂1兩,沒藥1兩,乾薑1兩,龍骨1兩,白芷2錢,川山甲2錢,乳香、接骨草不拘多少,酒2碗,肥角72個(搗碎取汁5碗),醋2錢。
攧折手足,兼治疼痛。
上除沒藥、乳香另研為細末,餘藥同為末,時醋、肥皂同煎,文武火煎3遍,候滾去火,少停再燃,候心滾又去火,如是3遍,方下眾藥成膏。
掩貼患處,如燥則用薑汁和酒調膏再貼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九。
赤小豆3合,草烏頭2兩,天南星1兩,生白姜1兩,白蘞1兩,桂1兩,黃丹1錢。
攧撲傷折。
上為末,用生薑自然汁調膏。
貼患處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五。
川烏1兩,草烏1兩,羌活1兩,獨活1兩,穿山甲1兩,防風1兩,荊芥1兩,大黃1兩,黃芩1兩,黃柏1兩,蛇蛻半條,角針1兩,管仲1兩,元武版1兩,連翹1兩,五倍子5錢,蟬蛻1兩,蜈蚣5條,甘草節5錢,桔梗5錢,當歸1兩,川芎1兩,赤芍1兩,杜仲1兩,白芷1兩,金銀花1兩,姜蠶1兩。
跌打損傷,脫臼損折。
上用真豆油5斤,漸下諸藥,煎至滴水不散,候藥枯,濾去滓,將東丹二包炒紫色,至以篩,漸入調勻,滴入水內,看老嫩,再將沒藥、乳香各5錢、樟冰1兩,蟾酥3錢略蒸調勻,至半個時辰,傾入上藥內,逐漸隔水去火氣,聽候攤用。
每用1膏重4錢,再加麝香3分尤妙。如用布攤,用前數,如用紙攤,只用2錢。
《接骨入骱全書》。
川烏、草烏、大黃、當歸、生地、紅花、大戟、芫花、甘遂、甘草、劉寄奴、紫荊皮、靈脂、地鱉蟲、雄鼠糞、上肉桂、山甲、發團、野麻根、麻油2斤半,桐油24兩(熬),乳香1兩,沒藥1兩,血竭1兩,阿魏1兩,桃枝49寸,柳枝49寸,槐枝49寸,桑枝49寸。
骨折。
上用麻油、桐油熬,地鱉蟲、鬧羊花收膏。
《理瀹》引《福本集靈》。
蔥白4兩,桃仁2兩,申姜4兩,歸尾2兩,五加皮2兩,赤芍1兩,白芥子5錢,樟冰5錢。
上藥人鍋內煎熟,和麥粉調成膏。
包傷處,半月痊癒。
《青囊秘傳》。
當歸1兩半,川芎1兩,乳香5錢,沒藥1兩,廣木香2錢,川烏8錢(火煨),骨碎補1兩,古老錢7個(酒浸7次),黃香1斤,油3兩(熬熟下藥)。
上為末,和油成膏。
油紙攤貼。
《攝生眾妙方》卷九。
烏魚骨(燒煙盡),木鱉子(去皮油)1兩,白及1錢,白斂1兩。
折傷。
上為細末,新汲水調為膏。攤夾紙上貼損處,上用竹片夾定。內服:乳香、沒藥、自然銅各等分,古老銅錢1錢,(燒赤,醋淬7次,酥為度),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溫酒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