射干散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: 射干散

配方組成

射干半兩,川升麻3分,人參3分(去蘆頭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陳橘皮2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傷寒,經數日後,胸中妨悶,喉咽噎塞,不能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射干散

配方組成

射干半兩,麻黃(去根節)半兩,紫菀(洗去苗土)半兩,桂心半兩,半夏半分(湯洗7遍,去滑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咳嗽,心胸痰壅,攻咽喉作呀呷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加生薑少許,煎至5分,去滓,入蜜半茶匙,攪令勻,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: 射干散

配方組成

射干1分,川升麻1分,百合1分,木通(銼)1分,桔梗(去蘆頭)1分,甘草(炙微赤,銼)1分,馬牙消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脾肺壅熱,咽喉腫痛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: 射干散

配方組成

射干半兩,川升麻半兩,麥門冬半兩(去心,焙)1分,黃連(去須)1分,犀角屑1分,子芩1分,甘草(炙微赤,銼)1分,柴胡半兩(去苗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肺心壅熱,鼻子無涕,咽喉不利,少欲乳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四: 射干散

配方組成

射干2兩,商陸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。以上3味搗羅為末),赤小豆3合,麻子2合(研)。

功效主治

毒腫,發無定處,或惡氣入腹,刺痛,煩悶不已。

使用方法

上藥以水5大盞,先煮小豆、麻子令熟,去滓,取汁1小盞,每服調下前藥2錢,日3次,小便當利,即腫氣漸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一: 射干散

配方組成

射干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牛膝(酒浸,切,焙)半兩,牡丹皮半兩,鱉甲(醋炙,去裙襴)半兩,牽牛子(炒)半兩,大黃(銼,炒)半兩,荊芥穗1分,細辛(去苗葉)1分,半夏(為末,用生薑汁和成餅)1錢,狼毒1錢,芫花(與狼毒同用醋炒焦色)1錢。

功效主治

肝臟積熱,氣滯血澀,或因食酸物過多,肝中血積不散,氣血俱病,兩脅下非時氣動,每動左脅下有聲,右脅相應,日漸胃脘結塊,使人心腹滿悶,上衝咽喉,頭目不利,睡不安,如蟲所齧,服瀉肝湯數日後,病勢不減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食後煎蔥湯調下。1-2服內如毒已下,即不用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射干散

配方組成

射干1分,木通3分(銼),麻黃1分(去根節),桂心半分,川大黃1分(銼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咳逆上氣,大小便滯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,分為2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一: 射干散

配方組成

射干1兩,天竺黃(研)1兩,馬牙消(研)1兩,犀角屑半兩,玄參半兩,川升麻半兩,白礬半兩,白藥半兩,黃藥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懸癰腫痛,咽喉不利,胸中煩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研勻,煉蜜為丸,如小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以綿裹1丸,含咽津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一。

《壽世保元》卷六引吳紹源方: 射干散

配方組成

升麻、桔梗、射干、昆布、連翹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耳腫作痛,牙關緊急,乍寒乍熱,飲食不下;面腫牙痛,咽喉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熱服。汗出立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壽世保元》卷六引吳紹源方。

《麻科活人》卷四: 射干散

配方組成

射干1錢半,玄參1錢半,牛蒡子1錢,升麻8分,桔梗1錢,甘草1錢。

功效主治

咽喉腫痛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麻科活人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五: 射干散

配方組成

射干1兩,桂心1兩,枳實3分,半夏3分(湯洗7遍,去滑),訶黎勒皮2兩,川升麻1兩半,木通1兩(銼),前胡3分(去蘆頭),大腹皮3分(銼)。

功效主治

咽喉中如有物噎塞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五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十八引《護命》: 射干散

配方組成

射干、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、麻黃(去根節,煮,去浮沫)、紫蘇子(炒)、羌活(去蘆頭)、甘草、桔梗、牡丹皮、柴胡(去苗)、枇杷葉(去毛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肺臟積熱,才食辛酸熱毒之物,即咽中痰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2片,同煎取8分,食後、臨臥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十八引《護命》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二: 射干散

配方組成

射干1兩,杏仁5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麻黃1兩(去根節),麥門冬1兩(去心),貝母3分(煨令微黃),百合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赤茯苓1兩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咳嗽,氣促喉鳴,乾咳無唾,喉中如哽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五: 射干散

配方組成

射干2兩,川升麻1兩,羚羊角屑半兩,木香半兩(銼),赤芍藥半兩,絡石1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妙)。

功效主治

脾肺壅熱,咽喉疼痛,胸膈壅滯,心煩頰赤,四肢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入生地黃1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如人行5-7裡,再服,以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五: 射干散

配方組成

射干1兩,赤芍藥1兩,川升麻2兩,杏仁1兩半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牛蒡子1兩,楓香1兩,葛根2兩(銼),麻黃1兩(去根節),甘草2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風毒攻咽喉,腫痛,水漿不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前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十八: 射干散

配方組成

射干1兩,川升麻1兩,絡石葉1兩,前胡1兩(去蘆頭),百合1兩,枳亮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黃藥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杏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,胸中煩悶,咽喉腫痛,噎塞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: 射干散

配方組成

射干半兩,麻黃3分(去根節),桂心1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杏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川升麻半兩,赤芍藥半兩,石膏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4-5歲傷寒,壯熱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五: 射干散

配方組成

射干3分,川升麻3分,麥門冬(去心)3分,甘草(炙微赤,銼)3分,犀角屑3分,馬藺根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熱毒上攻,咽喉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二: 射干散

配方組成

射干1兩,川升麻1兩,枳實1兩(麩炒微黃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麝香1分(細研),前胡1兩半(去蘆頭),犀角屑3分,羚羊角屑3分,甘草1兩半(銼)。

功效主治

瘭疽。皮肉中忽生點子如麻豆,或大如桃李,腫痛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,入麝香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十: 射干散

配方組成

射干1兩,枳殼(麩炒微黃,去瓤)1兩,川升麻1兩,馬牙消1兩,木通(銼)1兩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1兩,玄參1兩,犀角屑3分,甘草半兩(生用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毒氣攻咽喉痛,心煩燥熱,胸膈滯悶,大小便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。

《聖惠》卷五: 射干散

配方組成

射干1兩,石膏1兩,大青3分,葳蕤2分,赤茯苓2分,川升麻3分,黃芩3分,獨活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絡石3分,杏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脾實熱,咽乾頭痛,心神煩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炙爆、熱面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入竹葉2-7片,生地黃1分,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六: 射干散

配方組成

射干3分,漏蘆3分,川升麻3分,當歸半兩,桂心半兩,川大黃半兩(銼碎,微炒),木通3分(銼),馬藺子3分(微炒)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熱毒攻心脾,致生木舌,腫痛,兼咽喉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: 射干散

配方組成

射干1兩,犀角屑1兩,玄參1兩,川升麻1兩,黃芩1兩,甘草半兩(生用)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川芒消1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乳石發熱,上攻頭面,及咽喉腫塞,四肢煩熱,不下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,入蜜半分,更煎1-2沸,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二: 射干散

配方組成

射干1兩,半夏1兩(湯洗7遍,去滑),赤茯苓1兩,桔梗1兩(去蘆頭),青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桂心3分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大腹皮3分(銼),前胡3分(去蘆頭),桑根白皮3分(銼)。

功效主治

胸痺痰壅,噎塞不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: 射干散

配方組成

射干1兩,前胡半兩(去蘆頭),桔梗半兩(去蘆頭),款冬花半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赤茯苓半兩,半夏半兩(湯洗7遍,去滑),黃芩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玄參半兩,麥門冬半兩(去心)。

功效主治

上焦虛熱,膈上有痰,氣壅似噎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: 射干散

配方組成

射干1兩,半夏3分(湯洗7遍,去滑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訶黎勒皮3分,木通3分(銼),枳實3分(麩炒微黃),桂心3分,雞舌香3分,紫蘇子3分。

功效主治

膈氣,咽喉噎塞,全不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稍熱服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: 射干散

配方組成

射干1兩,川升麻1兩,犀角屑1兩,藍葉1兩,黃芩1兩,栝樓根3兩,沉香1兩,地榆1兩(銼)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,川樸消2兩。

功效主治

渴利熱盛,背生癰疽,煩熱,肢節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