射干2兩,昆布(洗去鹹)2兩,海藻(洗去鹹)2兩,木香3分,黃芩(去黑心)3分,犀角(屑)3分,芍藥半兩,連翹半兩,白蘞半兩,大黃(銼,炒)2兩,烏蛇(酒浸,去皮骨)2兩,玄參1兩1分。
風熱毒瘰癧,久不愈,惡寒壯熱,勞動轉甚,漸成瘻者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,食後溫酒送下,日3夜1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六。
射干半兩,山柑皮半兩,山豆根2分,黃藥1分,川升麻半兩,消石1分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咽喉生谷賊腫痛。
上為末,煉餳為丸,如櫻桃大。
綿裹1丸,含化咽津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五。
射干1兩,川升麻1兩,硼砂半兩(研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豉心2合(微炒),杏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,細研)。
熱病,脾肺壅熱,咽喉腫塞,連舌根痛。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小彈子大。
每服含1丸,咽津。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射干6分,昆布8分(洗),通草4分,犀角6分(屑),杏仁1分(去皮尖,熬),漢防己8分,茯苓6分,青木香8分,旋覆花4分,白頭翁4分,獨活6分,葶藶子8分(熬)。
腎虛風,腳氣衝心,疝氣下墜,小便數,膝冷腰疼,時時心悶,氣急欲絕,四肢無力。
上藥治下篩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生菜、熱面、蕎麥、蒜、炙肉、粘膩、醋物。
每服20丸,漸加至30丸,以酒送下,日2次;不利,空腹服;煮檳榔桑根皮送下。
《外臺》卷十八引《廣濟方》。
射干1兩,半夏(湯洗10遍,炒幹)1兩1分,乾薑(炮裂)1兩,款冬花(去萼,焙乾)1兩,皂莢(去皮子,炙)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百部(焙乾)1兩1分,五味子(揀淨)1兩1分,細辛(去苗葉)1兩,貝母(去心,炒令微黃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郁李仁(湯退,去皮尖雙仁,研如脂)1兩。
久患呷嗽,喉中作聲,發即偃臥不得。
前11味為末,與郁李仁同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丸,稍加至15丸,空腹飲下,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五。
射干2兩,豉3合,芎藭1兩,杏仁(去尖皮)1兩,犀角1兩(屑),升麻2兩,甘草1兩(炙)。
喉痺塞。
上藥治下篩,煉蜜為丸。
忌海藻、菘菜。
含之,稍稍咽津,每日5-6次。
《外臺》卷二十三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射干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及雙仁,麩炒微黃)半兩,木鱉子1分,川升麻1分,川大黃(微炒)1分。
懸癰腫痛,咽喉不利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小彈子大。
常含1丸,咽津。
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