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芩1兩,蒲黃3分,伏龍肝3分,青竹茹3分。
鼻衄不止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入生藕汁1合,攪令勻,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。
子芩1分,川升麻1分,桅子仁1分,大青1分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小兒熱痢,面板壯熱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半錢,以新汲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子芩3分,升麻3分,龍腦3分,大黃3分。
小兒胸壯熱。
乳母忌熱面、動風物。
水2升2合煎,溫服,1日服盡。利2-3行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五。
黃耆1兩,白芍藥半兩,子芩半兩,人參半兩,白茯苓半兩,麥門冬半兩,桔梗半兩,生乾地黃半兩。
上為粗末。
先用竹葉1握,小麥70粒,水3盞,加生薑3片,煎至1盞半,入藥末3錢,重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《雲歧子保命集》卷下。
黃芩1兩,栝樓根1兩,茯神(去心內木)1兩,甘草(炙)半兩,胡黃連半兩。
黃病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水1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五。
子芩3分,葛根3分(銼),木通1兩(銼),紫蘇莖葉1兩,川升麻3分,赤茯苓1兩,蘆根1兩(銼),柴胡1兩半(去苗),大腹皮1兩(銼),檳榔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犀角屑1兩,石膏2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赤芍藥3分。
服乳石,三焦壅盛,腳氣忽發,心中躁悶,肢節疼痛,口乾頭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子芩3分,赤茯苓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柴胡1兩(去苗),葛根半兩(銼),麻黃半兩(去根節),石膏3分,五加皮半兩。
胃實熱,苦頭痛,汗不出,口中乾燥。
上為粗散。
忌炙煿熱面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。
子芩3分,桅子仁半兩,遠志1分(去心),桂心半兩,黃連3分(去須)。
傷寒吐血,心神煩悶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子芩1兩,知母3分,女萎3分,黃柏半兩(微炙,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),赤芍藥半兩。
小兒熱痢,腹痛,壯熱心煩,不欲飲食,四肢瘦弱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加竹葉7片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升麻3分,子芩3分,犀角屑3分,大黃6分。
驚癇發熱。
忌面、豬、魚、醋物。
水2升半,煮1升2合,候溫漸與服。微利2-3行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五。
子芩半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葛根半兩(銼),川升麻1兩,前胡1兩(去蘆頭),玄參半兩,犀角屑半兩,赤芍藥半兩,檳榔半兩,馬牙消1兩。
傷寒身體疼痛,頭面如火,胸心煩躁,背膊妨悶,不思飲食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。
子芩3分,赤茯苓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芎半兩,百合1兩,知母3分。
傷寒,頭不痛,多眩悶,寒熱往來,小便不利,百合證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三。
子芩1兩,幹葛3分,柴胡1兩(去苗),赤芍藥3分,甘草半兩(炙),石膏2兩。
胃實熱,口舌乾燥,頭痛煩躁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,水1中盞,加生薑3片,同煎5-7分,去滓,食後、臨臥溫服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簡要濟眾方》。
子芩半兩,赤茯苓3分,川升麻3分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犀角屑半兩,鉤藤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小兒熱癇,嘔逆煩悶,體熱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子芩1兩,冬葵子1兩,車前子1兩,茅根(銼)1兩,滑石2兩。
小兒壅熱,小便赤澀不通,水道中澀痛不可忍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6分,去滓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