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聖飲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: 如聖飲

配方組成

羌活1錢半,秦艽1錢半,川芎1錢,白芍1錢半(酒炒),當歸2錢,白芷1錢,黃芩半錢(酒炒),人參1錢,半夏(制)1錢半,甘草1錢。

功效主治

剛痙,脈弦細數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五: 如聖飲

配方組成

甘草半兩(炙),柴胡半兩(去苗),常山半兩,烏梅(去核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瘧疾及有孕婦人患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用銀器或沙石銚,當發日絕早,以好酒2升,慢火熬至1盞,濾去滓,放溫,作1服飲盡。良久吐涎即愈。如尚覺有寒氣未退,候5-7日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八: 如聖飲

配方組成

麻黃(去根不去節,寸截,沸湯掠去沫,曬乾)6兩,甘草(炙)1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)49枚。

功效主治

肺氣上喘,不以久新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5盞,銀石器內慢火煎取3盞,澄清放溫,每服半盞。服罷去枕仰臥,其端立止,餘藥以淨瓶盛,外以溫湯養之,旋旋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八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: 如聖飲

配方組成

罌粟殼(去頂蒂瓤,蜜炙)4兩,橘皮2兩(去白),白艾2兩,當歸2兩(去蘆),甘草(炙)2兩,烏梅1兩。

功效主治

痢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粉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棗子1枚,如赤痢入地榆;白痢入乾薑1小塊,煎至7分,去滓,空心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。

《百一》卷六: 如聖飲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地榆、縮砂仁、赤石脂、陳皮、石榴皮、訶子肉、甘草、罌粟殼、乾薑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痢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粉末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冷、肥膩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半,入陳霜梅1個,煎至7分,去滓,赤痢冷服;白痢熱服;赤白痢溫服。年高、娠婦、小兒皆可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百一》卷六。

《易簡方》: 如聖飲

配方組成

生甘草、桔梗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咽喉疼痛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易簡方》。

《魯府禁方》卷一: 如聖飲

配方組成

羌活、防風、柴胡、枳殼、甘草、川芎、人參、白朮、白芷、芍藥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重感寒溼,則成剛柔2痙,頭面赤,項強直,手足搐,口噤背張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1片,水煎,臨服入薑汁、竹瀝各2匙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魯府禁方》卷一。

《張氏醫通》卷十五: 如聖飲

配方組成

鼠粘子1錢,甘草5分,荊芥7分,桔梗6分,防風5分,麥門冬1錢,竹葉10片(一方無竹葉,有黑參)。

功效主治

痘出不快,咽喉不利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不時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張氏醫通》卷十五。

《痘疹金鏡錄》卷四: 如聖飲

配方組成

甘草1錢,桔梗3錢,麥冬1錢半,牛蒡1錢半,玄參1錢,荊芥1錢,防風7分。

功效主治

痘疹,風熱痰嗽,聲啞喉痛。

使用方法

加蔥3莖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金鏡錄》卷四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