厚朴(姜炒)1錢,半夏(湯泡)6分,枳殼(炒)7分,白芍(酒炒)8分,木香6分,桂心6分,陳皮6分,乾薑6分,桔梗8分(去蘆),香附(醋炒)7分,茴香(炒)6分,蒼朮(米泔浸,曬乾,炒)1錢,甘草(炙)5分,人參(去蘆)6分,白茯苓6分,川芎7分,當歸(酒洗)1錢,白芷8分,木瓜6分,桃仁(去皮尖,炒)6分。
產後餘血不盡,流入腰、腳、腿、膝疼痛。
上銼。
加生薑3片,水2盞,煎至8分,食前熱服。
《明醫指掌》卷九。
厚朴2兩(去粗皮,生薑汁炙黃),高良薑1兩,甘草半兩(炙)。
霍亂吐瀉。
上為散。
以新汲水調下2錢;素有冷氣者,用溫酒調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○七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茆根1握(生用,旋採),桑白皮各等分。
喘。
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袖珍》卷一引《聖惠》。
白芷、川芎、甘草(炙)、茯苓(去皮)、當歸(去蘆)、肉桂(去粗皮)、芍藥、半夏(湯洗七次)、陳皮(去白)、枳殼(去瓤,炒)、麻黃(去根,節)、蒼朮(米泔浸,去皮)、乾薑、桔梗(去蘆頭)、厚朴(去粗皮)、桃仁。
產後腰痛。
方出《婦人良方》卷二十,名見《校注婦人良方》卷二十。
生茅草根1握。
肺熱氣喘。
打碎。
水2盞,煎至1盞,食後溫服。甚者3服止。
《惠直堂方》卷二。
金毛狗脊1兩(去毛),吳茱萸1兩(生用),山茱萸1兩(生用連核),木鱉子(去殼)1兩。
一切風寒暑溼瘴,諸般腳氣。
分作4劑。每用水5碗,煎數沸,乘熱燻後,去滓淋洗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一。
半夏子(神曲不拘多少,與半夏同炒黃色,去半夏留神曲)、丁香。
痰證嘔吐,連日不效。
上用水1盞半,煎至8分,其藥自然煎成濃汁不妨,通口服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四。
罌粟殼(大者,去頂蒂瓤淨,銼,蜜拌溼,炒幹)1兩(炒),當歸(去蘆)1兩(炒),丁香(不見火)1兩(炒),白朮1兩(炒),乳香半兩(別研)。
新久瀉痢,或赤或白,或水瀉。
病輕者每服3錢,水1盞,煎7分,去滓,通口服;甚者每服半兩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服。只1-2服見效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。
黃芩、黃連、木通、白芷、丁子香、木香、升麻、茯苓、防風、連翹、大黃、枳殼、沉香、乳香、燻陸香、地黃、土茯苓、白鮮皮各等分,甘草少許。
一切瘡毒侵眼,目生翳膜。
水煎服。
《黴癧新書》。
玄胡索、當歸、桂心、杜仲各等分。
閃挫腹痛,婦人產後腰痛。
上為末。
每服3錢,溫酒調下。甚者不過數服。
《醫學綱目》卷二十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