蓽茇8分,細辛(淨葉)1錢,大冰片2分5厘。
牙疼。
上為極細末。
擦牙痛處。伏於桌邊流涎,片時見效,便能飲食。
《瘍醫大全》卷十六引江仍度方。
川五靈脂、蒲黃(隔紙微炒)、延胡索各等分。
小腸氣痛及諸血痛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酒半盞,煎7分,食前服。血痛,臨熟入米醋少許。
《直指》卷十八。
蓽茇、地龍(去土)、天南星、川烏頭、胡椒各等分。
牙疼。
上為細末。
先用刷牙,灌漱牙淨,用藥於敷痛處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九。
檳榔、高良薑(銼,滴油炒)各等分。
心痛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熱酒調下,食前服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五。
細辛(去土葉)、良姜、香白芷、蓽茇各等分。
牙疼,不問久新。
上為細末。
左邊牙疼,口含水搐左鼻;右邊牙疼,搐右鼻;如擦牙亦得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一。
乾薑、雄黃各等分。
牙疼。
上為細末。
口噙水,噙少許鼻中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七十三引《施圓端效方》。
五靈脂2錢,蒲黃2錢。
瘀血停滯,心腹劇痛,或產後惡露不行,或胞衣不下,或月經不調,少腹急痛。
上藥先用釅醋1合,熬藥成膏,以水1小盞,煎至7分,熱呷。
《證類本草》卷二十二引《近效方》。
荊芥穗1兩,樸消2兩。
腎腫。
上為粗末。
蘿蔔、蔥同煎湯,淋洗。
《潔古家珍》。
玄胡索3錢,白殭蠶3錢,黃連1錢,輕粉(炒)2錢,麝香(炒)1分,鉛白霜半錢,硼砂半錢,黃柏半錢。
口瘡,或唇裂破血出;小兒赤白口瘡,作熱疼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1捻,幹貼舌上,出涎再貼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五。
川烏頭、芎、甘草、地骨皮、細辛、白芷、高良薑各等分。
牙疼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少許,於痛處擦2-3次,涎出,以溫水漱。
《雞峰》卷二十一。
大腹子半兩,硫黃4兩。
疥癬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以清油塗手心內,攤嗅之。
《雞峰》卷二十二。
乾漆(炒煙出為度)、胡椒各等分。
男子小腸氣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半小錢,煎蔥酒調下,乘熱服。
《雞峰》卷二十。
莨菪子、草烏頭(醋炙切片,麩炒)、酸棗仁(炒去皮)各等分。
小兒諸病,汗後不得睡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,水、醋各半盞,煎至3分,服2服。便睡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○引《全嬰方論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