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乙膏

《藥奩啟秘》: 太乙膏

配方組成

麻油1斤,桐油1斤,血餘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癰疽,不論已潰未潰。

炮製方法

先將麻油入鍋煎數沸,再入桐油、血餘烊化,下淨飛黃丹12兩以柳木棍不住手攪之,文火收膏,須老嫩得中,置冷水內,以減其熱度,儲置瓷器備用。

使用方法

用時隔水燉烊攤貼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藥奩啟秘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二引《聖惠》: 太乙膏

配方組成

白芷5錢,乳香5錢,沒藥5錢,蒼朮5錢,白膠香5錢,石膏(醋炒)5錢,黃丹5錢。

功效主治

金瘡箭鏃,癰疽癤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用真清油4兩,桐油真者亦可,以黃蠟1兩,先煎油,柳枝攪;次入白芷等4昧,煎少頃;卻入膠香、石膏、黃丹,得同煎試欲成珠;卻入蠟同煎片時,用生布濾過,瓦器收藏,用油單攤之。

使用方法

損傷敷瘡口,自然肉不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二引《聖惠》。

《醫學心悟》卷六: 太乙膏

配方組成

肉桂1錢5分,白芷5錢,當歸5錢,玄參5錢,赤芍5錢,生地5錢,大黃5錢,土木鱉5錢,乳香(末)2錢,沒藥(末)2錢,阿魏1錢,輕粉1錢5分,血餘1團,黃丹6兩5錢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癰疽腫毒。

炮製方法

以上各藥,用真麻油1斤浸入,春5、夏3、秋7、冬10日,傾入鍋內,文武火熬至藥枯浮起為度,住火片時,用布袋濾淨藥滓,將鍋展淨,入油,下血餘再熬,以柳枝挑看,候血餘熬枯浮起,方算熬熟。每淨油1斤,將炒過黃丹6兩5錢,徐徐投入,不住手攪,候鍋內先發青煙,後至白煙迭迭旋起,其膏已成,將膏滴入水中,試軟硬得中,端下鍋來,方下阿魏撒膏面上,候化盡,次下乳香、沒藥、輕粉,攪勻,傾入水內,以柳木攪成一塊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心悟》卷六。

《會約》卷十九: 太乙膏

配方組成

當歸2兩,生地2兩,白芍2兩,玄參2兩,大黃2兩,甘草4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瘡毒。

炮製方法

用麻油2斤,入砂鍋煎藥至枯黑,去滓,加黃丹3兩再煎,至滴水成珠為度。

注意事項

忌鐵。

使用方法

一切瘡瘍並宜貼之。先用隔蒜艾灸,更服活命飲,以收全功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會約》卷十九。

《直指》卷二十二: 太乙膏

配方組成

好虢丹2兩半,男生髮(洗,焙)2錢,木鱉仁(碎)3枚,肥白巴豆肉18粒。

功效主治

癰疽,發背,惡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用麻油4兩,慢火先煎巴豆、木鱉、發團,更換柳枝攪,準發耗5分,頓冷爐,絹濾,再暖入淨虢丹,換柳枝頻攪,候色變,滴入水成珠,隨意入乳香末,再煎沸,傾入瓷器,候凝,覆泥3日。

使用方法

貼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》卷二十二。

《衛生寶鑑》卷十三: 太乙膏

配方組成

腦子1錢(研),輕粉2錢(研),乳香2錢(研),麝香3錢(研),沒藥4錢(研),黃丹5兩。

功效主治

癧子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用清油1斤,先下黃丹熬,用柳枝攪,又用憨兒蔥7枝。先下一枝熬焦,再下一枝,蔥盡為度,下火不住手攪,覷冷熱得所,入腦子等藥攪勻,瓷器盛之。

使用方法

用時旋攤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寶鑑》卷十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四: 太乙膏

配方組成

黃丹4兩,木鱉子9枚(去皮),巴豆90粒,大麻子70個(去皮),柳枝2兩,槐枝2兩,桃枝2兩,香白芷1錢,蒼朮(隨用),杏仁(隨用),穿山甲1個,清油半斤,沒藥1錢,川芎1錢,當歸1錢,人參1錢,乳香1錢,輕粉1錢,黃連(隨用),黃芩(隨用),黃柏(隨用),銅青(隨用)。

功效主治

瘡腫傷折。

使用方法

上藥依法煎熬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四。

《廣筆記》卷三: 太乙膏

配方組成

玄參、白芷、生地、甘草、當歸、血餘(多)、大黃(多)。

功效主治

腫毒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廣筆記》卷三。

《杏苑》卷七: 太乙膏

配方組成

赤芍藥3錢,生地黃3錢,香白芷3錢,玄參3錢,官桂3錢,大黃3錢,當歸3錢,木鱉子2錢5分,白及2錢5分,緋丹8兩(湯泡,另研細,臨入炒紫乘熱下),白蘞2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腸癰下膿血,寒熱腹疼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用芝麻油1斤浸,春5、夏3、秋冬10日。慢火熬香熟,候白芷色黑為度。濾去滓,入鍋煎沸,方入緋丹,以柳條不住手攪勻,滴水中不散,取起試軟硬得所,方歇火。次下乳香5錢,沒藥5錢,麝香1錢,攪溫,傾在瓷器收貯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杏苑》卷七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