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麻丸

《傅青主女科》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錢,防風1錢,川芎7分,羌活7分,人參1錢,遠志1錢,柏子仁1錢,山藥1錢,麥冬1錢,棗仁1兩,細辛1錢,南星曲8分,石菖蒲1錢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中風,恍惚語澀,四肢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辰砂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60-70丸,清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傅青主女科》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一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龍腦薄荷葉1兩,荊芥穗(去子)2兩半,天麻2兩半,甘草(炙)2兩半,川芎1兩半,羌活1兩半,白芷1兩半,馬牙消1兩半,玄參1兩半,川烏頭2分半(炮製,去皮臍)。

功效主治

肺臟風熱,鼻塞不通,頭昏腦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至2丸,食後細嚼,茶清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一。

《保命集》卷中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6兩(酒浸3日,曬乾稱),牛膝6兩(同上浸),杜仲7兩(銼,炒去絲),萆薢6兩(別研為細末),玄參6兩,當歸10兩,生地黃16兩,羌活10兩,附子1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溼痺痛,經脈不利,手足麻木,步履艱難,腰腿痠痛或筋脈抽掣。諸風肢節麻木,手足不隨。腎虛有風,尺脈浮弦細數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常服50-70丸,病大至100丸,空心、食前溫酒或白湯送下。平明服藥至日高,飢則止。服藥大忌壅塞,失於通利,故服藥半月稍覺壅,微以七宣丸輕疏之,使藥再為用也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保命集》卷中。

《傳信適用方》卷四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錢,白附子2錢,大附子(炮,去皮臍)1錢,赤腳蜈蚣1錢,白花蛇項肉1錢,羌活1錢,麻黃半兩(捶碎,水煎,去滓,熬成膏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因驚中風,角弓反張,及慢脾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麻黃膏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薄荷湯酒磨化嚥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傳信適用方》卷四。

《永類鈐方》卷十一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(酒浸)1兩,枸杞子(酒浸,蒸)1兩,巴戟(泡,去心)1兩,蓯蓉(酒浸)1兩,白朮(煨)1兩,黑牽牛(炒)1兩,破故紙(炒)1兩,白蒺藜(炒)1兩,當歸(酒洗)1兩,菟絲子(酒蒸)2兩,白茯苓2兩,枸杞根1兩,菊花1兩,青鹽半兩(別研),川烏1兩,草烏1兩,雄黑小烏豆半升。

功效主治

肝腎俱虛,眼昏或生黑花,亂飛如蠅蟲翅羽,長流冷淚。

炮製方法

先以前14味為末,以三烏用水先煮1日,爛為度,焙乾作末,同前末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空心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永類鈐方》卷十一。

《普濟方》卷九十二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兩,川芎1兩,白殭蠶(微炒)1兩,白附子(炮裂)1兩,天南星(炮裂)1兩,防風(去蘆頭)3分,羚羊角屑半兩,幹蠍(微炒)1分,牛黃(細研)1分,麝香(細研)1分,膩粉半分,麻黃(去根節)3分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口眼喎斜,言語不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以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九十二。

《直指小兒》卷三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青黛(幹)2錢,川黃連2錢,天麻2錢,北五靈脂2錢,夜明砂(微炒)2錢,川芎2錢,蘆薈2錢,龍膽草1錢半,防風1錢半,蟬殼(去足)1錢半,全蠍2枚(焙),麝香(少許),幹蟾頭(炙焦)3錢。

功效主治

肝疳,風疳、疳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豬膽汁浸糕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小兒》卷三。

《保命集》卷下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兩,半夏1兩,南星1兩,雄黃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咳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以白麵2兩,滴水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至100丸,煎淡水令沸,下藥煮10餘沸,漉出,食前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保命集》卷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兩半,羌活(去蘆頭)1兩半,芎1兩半,羚羊角(鎊)1兩,幹薄荷葉2兩,人參1兩,幹蠍(炒)4錢,白殭蠶(直者,微炙)1兩,天南星(牛膽制者)半兩,龍腦2錢(研),麝香2錢(研)。

功效主治

胸膈風痰,頭目旋運,時發昏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11味,先將9味搗羅為末,入龍腦、麝香同研勻,煉蜜為丸,如雞頭子大,以丹砂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細嚼,茶、酒任下,食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。

《衛生寶鑑》卷九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3錢,川烏(生,去皮)3錢,草烏(生)1錢,雄黃1錢。

功效主治

破傷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寶鑑》卷九。

《胎產指南》卷七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5錢,防風5錢,茯神1兩,川芎7錢,棗仁1兩,羌活7錢,人參1兩,遠志1兩,柏子仁1兩,山藥1兩,麥冬1兩,細辛4錢,南星曲9錢,半夏曲9錢,當歸6兩,石菖蒲8錢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中風,恍惚語澀,四肢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硃砂為衣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胎產指南》卷七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二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4兩(酒浸1宿,焙乾),川芎4兩,防風(去蘆頭)4兩,甘草2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氣壅盛,頭疼目澀。項背拘急,鼻塞耳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每1兩分作10丸,硃砂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細嚼,食後茶清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半兩,地榆半兩,木香半兩,防風(去叉)半兩,烏頭(去皮,生用)半兩,丁香半兩,丹砂2錢(研),麝香(研)1錢半,龍腦(研)1錢半,牛黃1錢半(研),自然銅半兩(火煅紅,以米醋浸,又燃,凡10餘次,水洗去灰,研)。

功效主治

丈夫婦人卒中惡風,熱涎潮壅,手足麻痺,齒噤不開,語言不得;或暴風搏於腠理,渾身壯熱,頭目昏眩,心躁煩熱;小兒急、慢驚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丹砂、自然銅、麝香、龍腦、牛黃別研外,6味焙乾,為細末,同前藥拌勻,煉蜜為丸,搗治得所,新瓦合盛貯,旋丸,大人如櫻桃大,小兒如豆大加減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日午、晚後用薄荷熟水嚼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(酒浸,銼,焙)1兩,乾薑(炮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桔梗(切,焙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木香3分,獨活(去蘆頭)3分,白朮(炒)半兩,訶黎勒半兩(煨,去核),麻黃(去根節)半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氣極虛寒,皮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薄荷茶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。

《本草綱目》卷十二引《普濟方》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半兩,芎2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忪煩悶,頭運欲倒,項急,肩背拘倦,神昏多睡,肢節煩痛,面板瘙癢,偏正頭痛,鼻齆,面目虛浮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芡實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食後嚼1丸,茶、酒任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本草綱目》卷十二引《普濟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九十五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犀角(鎊)1兩,天麻(酒炙)2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人參1兩,丁香1兩,木香1兩,烏藥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,牛膝(研)1分,龍腦(研)1分,琥珀(研)1分,乳香(研)1分,真珠(研)1分,麝香(研)1分,天南星(牛膽制者)半兩,防風(去叉)半兩,白花蛇(酒浸,去皮骨,炙)3分,蠍梢(炒)1分,芎1兩,安息香1兩(酒化研,去砂石,熬成膏)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風,手足嚲曳,肢體不仁,及骨節疼痛,口面偏斜,痰涎語澀,心忪驚悸。

炮製方法

上除研化外,為細末,再研令勻,入安息香膏,並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;荊芥湯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九十五。

《袖珍小兒》卷四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錢,蟬退1錢,殭蠶1錢,人參1錢,川芎1錢半,甘草2錢,硼砂5分,辰砂2錢,天竺黃1錢,雄黃1錢,白附子1錢,金箔5片,南星2錢(膽治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未滿百日,咳嗽不止,名乳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芡實大,金箔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薄荷湯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袖珍小兒》卷四。

《丹溪心法》卷五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(即益母草,6月間連根採,陰乾)不拘多少。

功效主治

難產,併除產後百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龍眼大。

使用方法

臨產時服1丸,溫酒或白湯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丹溪心法》卷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兩,雞蘇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人參1兩,芎1兩,荊芥穗半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犀角屑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肝心壅熱,目睛疼痛,牽連眉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櫻桃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嚼細茶清送下,食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十八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兩,蟬殼1兩,皂莢(去皮,酥炙令黃焦,去子)3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臟風毒,外攻面板,瘙癢生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精羊肉研爛和搗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荊芥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十八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一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2錢半(去苗),栝樓根1錢,鬱金1錢,防風(去蘆頭)1錢,馬牙消1錢,天竺黃1錢,甘草(炙)1錢,黑參0.5錢,川烏頭(炮,去皮臍尖)半枚。

功效主治

男子、婦人卒暴中風,口眼喎斜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加麝香、腦子少許,煉蜜為丸,每兩作10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食後細嚼,煎紫蘇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一。

《扶壽精方》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2兩,秦艽(去蘆)1兩,川續斷1兩,防風(去蘆)1兩,獨活1兩,威靈仙5錢,桂枝3錢,片芩5錢(炒)。

功效主治

諸痛屬火,兼受風寒溼熱之氣,發動於經絡之中,以致肩臂手膊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滾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扶壽精方》。

《古今醫鑑》卷二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兩5錢,牛膝(酒洗)1兩半,萆薢1兩5錢,玄參1兩5錢,當歸2兩5錢,羌活1兩5錢,獨活1兩,生地黃4兩,杜仲(酒炒斷絲)1兩5錢,附子(制)5錢,知母(鹽酒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先兆,風因熱而生,熱勝則風動。大指、次指麻木不仁,或手足少力,或肌肉微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8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古今醫鑑》卷二。

《馮氏錦囊·雜證》卷三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、半夏(姜制)、防風、羌活、膽星、殭蠶、全蠍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胎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芡實大,硃砂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鉤藤煎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馮氏錦囊·雜證》卷三。

《聖惠》卷十九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兩,木香半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赤茯苓半兩,羌活半兩,白芷半兩,天蓼木半兩,芎半兩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麻黃1兩(去根節),烏蛇2兩(酒浸,炙微黃,去皮骨),白附子半兩(炮裂),龍腦1分,鹿角膠半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甘菊花半兩,生乾地黃半兩,細辛半兩,牛黃1分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虛損傷風,手足無力,肢體乾燥,風痺不仁。

使用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10丸,以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九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一引《傅氏活嬰方》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、天麻、天竺黃、鉛霜、南星、胡黃連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痰涎壅盛,迷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棗肉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荊芥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一引《傅氏活嬰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兩,地榆1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2兩,玄參1兩,胡蜂蛹子30枚(焙乾)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手足不隨,肢體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-5丸,食前薄荷酒嚼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一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(生用)5兩,麻黃(去根節)10兩,草烏頭(炮,去皮)5兩,藿香葉5兩,半夏(炮黃色)5兩,白麵(炒)5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溼腳氣,筋骨疼痛,面板不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滴水為丸,如雞頭子大,丹砂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茶、酒嚼下,1日3次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一。

《直指小兒》卷一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南星(炮)2錢,白附子(炮)1錢,牙消1錢,天麻1錢,川靈脂1錢,全蠍(焙)1錢,輕粉半錢,巴霜1分。

功效主治

釣腸,鎖肚,撮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薄荷、姜錢泡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小兒》卷一。

《腳氣治法總要》卷下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兩,地龍1兩,羌活1兩,附子(去皮臍,生用)1兩,桂(去皮)1兩,沒藥(研)1兩,荊芥穗1兩,麝香1錢(別研)。

功效主治

溼毒腳氣攻注,兩腿腫破重疼,皮肉頑紫,或上攻頭面,皮肉發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研勻,以生蜜為丸,如櫻桃大,瓷器盛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荊芥、臘茶嚼下。如足破至甚者,不過20日;上攻者,則食後服;下注者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腳氣治法總要》卷下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引《朱氏家傳》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、全蠍(炒)、天南星(炮,去皮)、白殭蠶(直者,炒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諸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酒糊為丸,如大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歲10丸,加至15丸,荊芥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引《朱氏家傳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半兩,白附子(炮)半兩,天南星(炮)半兩,半夏1分(湯浸,生布挪洗7遍,入姜1分同搗,焙),幹蠍(酒炒)1分。

功效主治

中急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豶豬膽1枚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至7丸,空心薄荷酒送下;小兒丸如大麻子大,每服1丸至2丸,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分,蠍梢1分(炒),天南星(生,去臍)半兩,白殭蠶(炒)半兩,白附子(炮)半兩,烏蛇(酒浸,去皮骨,炙)半兩,丹砂(別研)1分,麝香1分(別研)。

功效主治

卒中諸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嚼破,茶、酒任下。如牙關緊急,用少許揩牙,即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。
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九引《博濟》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2兩,木香半兩,元參半兩,地榆半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血竭1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白砂蜜1盞,河水1盞,1處熬沸去沫,蜜熟和藥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木香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九引《博濟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兩,白附子1兩,附子(去皮臍)1兩,烏頭(去皮臍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荊芥穗1兩。

功效主治

癱緩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並生為末,煉蜜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丸或1丸,用生薄荷3葉同嚼,茶、酒任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分,硃砂1分(細研),白芥子1分(細研,微炒),龍齒1分(細研),麝香半分(細研),鉛霜1分(細研),天漿子20個,天竹黃1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天釣,眼目翻上,手足抽掣,發歇不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黃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以薄荷酒研下。稍急者,加至3丸或5丸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2兩,地榆1兩,沒藥3分(研),玄參1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1兩,麝香1分(研)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手足不隨,筋骨疼痛,行步艱難,腰膝沉重;面板(疒帬)痺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麝香、沒藥細研外,同為末,與研藥拌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、晚食前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半兩,蠍梢(微炒)1分,沒藥1分(研),麻黃(去根節)半兩,地龍(去土,炒)半兩,丹砂(研)1分,麝香1分(研),防風(去叉)半兩,烏頭(去皮臍,生用)半兩,乳香(研)半兩,自然銅(煅,醋淬)半兩,安息香1兩(酒化,入蜜,同熬成膏)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。四肢筋脈拘攣,骨節疼痛,少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安息香外,搗研為末,再同研勻,以安息香膏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羊血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薄荷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一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芎1兩,烏藥1兩,白附子(生用)1兩,荊芥穗8兩,龍腦(別研)1錢,麝香(別研)1錢。

功效主治

風客面板,瘙癢麻痺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別研外,為細末,拌勻,煉蜜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空心、臨臥溫酒嚼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二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兩,芎1兩,荊芥穗2兩,雞蘇葉2兩,白附子(炮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循經絡,肌肉瞤動,頭目昏眩,手足麻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櫻桃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嚼破,茶、酒任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(酒浸1宿,切,焙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白附子(新羅者,炮)1兩,芎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烏藥(天台者)1兩,荊芥穗6兩。

功效主治

頭面風,及暗風仆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薄荷酒嚼下,1日3次;如不喜酒,薄荷茶嚼下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八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2兩,白茯苓(去黑皮)2兩,白附子(炮)1兩半,白芷2兩,芎2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防風(去叉)2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白殭蠶(炒)1兩,桔梗(炒)1兩,馬牙消(研)1兩,丹砂(研)3分,白龍骨1兩,牛黃(研)1分,麝香(研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大風癩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另研外,搗羅為末,次將別研藥和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至10丸,溫酒送下,空心、日午、臨臥服。治一切風要出汗,即炒豆淋酒送下,厚衣蓋覆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2兩,玄參1兩,防風(去叉)1兩,幹浮萍(紫背者,洗,焙)1兩,地榆1兩,幹薄荷1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1兩,牛膝(酒浸,切,焙)1兩,不蛀肥皂莢5挺(就地坑內燒成黑灰,以瓷碗合定,候冷,用半兩細研,入諸藥),牛黃1錢,龍腦1錢(別研入)。

功效主治

風氣癱緩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別研外,為細末,和勻,煉蜜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溫酒嚼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。

《聖惠》卷七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兩半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巴戟1兩,鹿茸2兩(去毛,塗酥,炙微黃),菖蒲1兩,石斛1兩半(去根,銼),蛜(蟲祁)1兩(微炒),萆薢1兩(銼),肉桂1兩(去皺皮),牛膝1兩(去苗),天雄1兩(炮裂,去皮臍),獨活1兩,丹參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杜仲1兩(去皺皮,炙微黃,銼),肉蓯蓉1兩半(酒浸1宿,颳去皺皮,炙令黃),磁石2兩(燒令通赤,醋淬7遍,細研,水飛過)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氣虛,風邪所中,腰腳緩弱無力,視聽不聰,腰脊痠痛,臍腹虛冷,顏色不澤,志意昏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。

《傳家秘寶》卷中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2兩,苦參3兩,細辛2兩,菖蒲2兩,牛膝2兩半,赤箭2兩,黑附子1兩(去皮臍,炮),地榆2兩,人參2兩,川芎2兩,官桂(去皮)1兩半,木香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瓤,焙乾)1兩半,當歸2兩,赤芍藥2兩,酸棗仁2兩,威靈仙2兩,藁本2兩,防風1兩,獨活2兩。

功效主治

筋風,肝氣不足,四肢攣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溫酒送下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傳家秘寶》卷中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兩,雄黃1分(細研),烏蛇肉1分,蟬殼1分,幹蠍1分,麝香1分(細研),天竹黃1分(細研),桂心1分,天南星1分,白芷1分,白附子1分,膩粉1分,半夏1分(酒浸7遍去滑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急驚風,四肢抽掣拘急,壯熱,或則口噤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並生用為末,都研令勻,煮棗肉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以薄荷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五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2兩,芎1兩,羌活1兩,桂心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藁本1兩(去苗),防風1兩(去蘆頭),細辛1兩,幹蠍半兩(微炒),白附子半兩(炮裂),犀角屑半兩,牛黃1分(細研),雄黃半兩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硃砂1兩(細研,水飛過),龍腦1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,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以溫酒或薄荷湯嚼下;如卒中風不語,口噤不識人迷悶者,研化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十九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兩,烏蛇2兩(酒浸,炙微黃,去皮骨),白殭蠶3分(微炒),幹蠍3分(微炒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桂心3分,防風3分(去蘆頭),蟬殼3分,川烏頭3分(炮裂,去皮臍),羌活3分,細辛3分,獨活3分,麻黃1兩半(去根節),天南星半兩(炮裂),羚羊角屑1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痙。四肢強硬,口噤不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酸棗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、以溫酒研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六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3分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烏蛇肉1兩(酒浸,炙微黃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羚羊角屑半兩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犀角屑半兩,赤茯苓3分,牛蒡子3分(微炒),麥門冬3分(去心,焙),黃芩半兩,羌活3分,麻黃1兩(去根節),苦參1分(銼),秦艽3分(去苗)。

功效主治

肺臟風毒,攻面板瘙癢,搔之成瘡,或生風疹,鼻塞,頭目昏悶,煩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溫漿水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。

《聖惠》卷三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2兩,川芎1兩,天南星3分(炮裂)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烏蛇2兩(酒浸,炙微黃,去皮骨),桑螵蛸3分(微炒),槐膠1兩,桃膠1兩,酸棗仁1兩(微炒),麝香1分(細研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幹蠍半兩(微炒),獨活1兩,荊子1兩,硃砂半兩(微研)。

功效主治

肝臟風,筋脈抽掣疼痛,舌強語澀,肢節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以薄荷湯熱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九十五引《博濟》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幹蠍(全者,炒)1兩,白殭蠶(直者,炒)1兩,芎1兩,牛膝(去苗,酒浸,切,焙)1兩,乾薑(炮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軃曳,手足不收,口眼不正,語言謇澀,筋骨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九十五引《博濟》。

《聖惠》卷五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兩,獨活1兩,人參3分(去蘆頭),防風3分(去蘆頭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桂心1兩,麻黃1兩(去根節),細辛2分,當歸3分(銼,微炒),白朮3分,羚羊角屑3分,薏苡仁3分,幹蠍3分(微炒),牛膝3分(去苗),芎2分,茯神3分,牛黃1分(研),天南星3分(銼,醋拌,炒令黃),硃砂半兩(細研),龍腦1分(細研),烏蛇肉1兩(酥拌,炒令黃),麝香1分(細研),白殭蠶3分(微妙)。

功效主治

脾臟中風,身體怠惰,四肢緩弱,惡風頭痛,舌本強直,言語謇語,面板頑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入研了藥,更同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以溫酒送下,加至15丸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2兩(酒浸2宿,焙乾用),防風(去叉)半兩,甜瓜子半兩,威靈仙(去苗土)半兩,玄參(洗淨,焙乾)1兩,地榆(洗淨,焙乾)1兩,烏頭(去皮臍,生用)1兩,龍腦(研)1錢,麝香(研)1錢。

功效主治

肝風。頭目瞤動,筋絡拘急,或肢體弛緩不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,用蜜4兩,河水4盞,同熬至4兩,將藥末1兩半,入在蜜內,更熬3-5沸,候冷,入餘藥拌合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細嚼,茶、酒任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一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兩,白附子1兩(炮裂),天南星半兩(炮裂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膩粉1分,牛膝1兩(去苗),白殭蠶1兩(微炒),幹蠍半兩(微炒),羌活1兩,槐膠1兩,羚羊角屑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蟬殼半兩,麝香1分(細研),硃砂半兩(細研),白花蛇2兩(酒浸,去皮骨,炙令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,角弓反張,口噤不語,四肢拘急,並腎臟風毒攻注,手足頑麻,一切急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以生薑汁、薄荷各少許,入熱酒2合相和研下,不拘時候頻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兩,躑躅花1兩,獨活1兩,麻黃2兩(去根節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白附子1兩(炮裂),晚蠶蛾1兩,烏蛇肉2兩(酒浸,炙令黃),防風1兩(去蘆頭),道人頭1兩,白蒺藜1兩(微炒,去刺),麝香半兩(細研),桂心1兩,當歸1兩,川烏頭1兩(炮裂,去皮臍)。

功效主治

刺風。面板如針刺,或頑痺不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麝香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如有汗出,切宜避風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半兩,幹蠍1分(微炒),沒藥1分,麻黃3分(去根節),地龍半兩(去土,焙乾),硃砂1分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川烏頭半兩(去皮臍,生用),防風1分(去蘆頭),乳香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證,四肢筋脈拘攣,骨節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研入硃砂、麝香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羊血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薄荷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兩,白附子(炮裂,銼)1兩,天南星(炮裂)1兩,羌活1兩,白殭蠶(微炒)1兩,赤茯苓1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,桂心1兩,硃砂(細研,水飛過)1兩,幹蠍(微炒)1兩,蟬殼(微炒)1兩,羚羊角屑1兩,鉛霜半兩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烏蛇1兩(酒浸,去皮骨,炙令黃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中風,身體如角弓反張,言語謇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煮槐膠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以溫酒研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兩,白殭蠶2分(微炒),幹蠍半兩(微炒),白附子半兩(炮裂),五靈脂半兩,羌活1兩,硃砂1兩(細研,水飛過),防風1兩(去蘆頭),雄雀糞1分(微炒),牛黃1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中風,恍惚語澀,四肢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以糯米飯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以薄荷汁和酒研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兩,幹蠍1兩(生),白殭蠶1兩(生用),防風1兩(去蘆頭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白附子1兩(生用),硃砂1分(細研),雄黃1分,牛黃1分,麝香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慢驚風熱,筋脈跳掣,精神昏悶,風涎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研入硃砂等4味令勻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以薄荷湯化破服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三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兩,肉桂3分(去皺皮),白殭蠶半兩(微炒),白附子3分(炮裂),硃砂3分(細研,水飛過),麝香1分半(研),犀角屑3分,蔓荊子1兩,獨活1兩,乾薑1分(炮裂,銼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茯神1兩。

功效主治

肝風筋脈拘攣,腳膝疼痛,心神虛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研入硃砂、麝香等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雞、豬、魚、蒜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三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(生用)2兩,海蛤(別搗)1兩半,白附子(炮)1兩半,天南星(炮)1兩,幹蠍(去土,酒炒)1兩,丹砂(研)1兩,白殭蠶(酒炒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蔓荊實(去皮)1兩,白花蛇(酒浸,去皮骨,炙)4兩,麻黃1斤(去根,不去節,用水5升,煎至2升,去滓,入酒2升,同煎如膏),麝香(別研)1分。

功效主治

風毒腳氣,四肢(疒帬)麻,筋脈攣急,語言謇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13味,將9味搗羅為末,入海蛤、麝香、丹砂和勻,以麻黃膏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豆淋酒送下,日3夜1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(酒炙)1兩,白附子(炮)1兩,天南星(炮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烏蛇(酒浸,去皮骨,炙)1兩,麻黃(去根節,沸湯掠去沫,焙)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白殭蠶(炒)1兩,幹蠍(去土,炒)1兩,吳茱萸(炒)1兩,丹砂(別研)半兩,麝香(別研)1分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中風,角弓反張,筋脈強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丹、麝外,搗羅為末,共和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1兩半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半夏(湯洗7遍去滑)1兩,荊芥穗半兩,木香半兩,桂(去粗皮)1分,芎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偏正頭疼,首風攻注,眼目腫疼昏暗,及頭目旋運,起坐不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乳香和勻,滴水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漸加至10丸,茶清送下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○: 天麻丸

配方組成

天麻2錢,白殭蠶(炒)2錢,幹蠍(去土,炒)2錢,白附子2錢,牛黃(研)半錢,丹砂(研)半錢,麝香(研)半錢,雄黃(研)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慢驚,神識昏塞,時發時省,手足搐搦,目睛直視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薄荷湯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