針砂10兩(醋炒7次,令通紅,另研),苦參(夏加冬減),白朮5兩,山楂2兩,吳茱萸1兩(冬加夏減),蒼朮半斤,川芎半斤(夏減),神曲半斤,香附米1斤(童便浸1宿,炒)。
黃疸與食積。黃胖。
上為細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0-80丸,食前鹽湯送下。脾虛,須用白朮湯使。
《醫統》卷十八。
乾薑5兩,半夏1兩,天南星1兩,茯苓1兩半,丁香半兩,陳橘皮3兩。
上為細末,水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至50丸,食後稍空煎生薑湯送下。
《雞峰》卷十八。
針砂1斤(以醋炒,為末),糯米(炒極黃,為末)1斤。
黃胖。食勞疳黃。
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一切生冷油膩。
每服40-50丸,米飲送下。輕者服5兩,重者不過7兩。
《準繩·類方》卷五引丹溪方。
針砂8兩(醋炒),香附8兩,神曲8兩(炒),白朮5兩(炒),半夏5兩(洗),甘草2兩,陳皮5兩(和白),黃連2兩,苦參3兩。
脾胃停溼,水谷不分,面色萎黃。
上為末,醋糊為丸。
每服50丸,白朮、陳皮湯送下。
《丹溪治法心要》卷三。
蒼朮2兩(炒),神曲2兩(炒),針砂2兩(醋煅),半夏2兩,川芎1兩,梔子1兩,香附4兩。
黃疸,食積。
上為末,醋糊為丸服。
口服。
《丹溪治法心要》卷三。
陳皮1兩,半夏(湯泡,去皮臍)1兩,神曲(炒)1兩,茯苓1兩,白朮2兩,香附子(不要烘曬)1兩半(醋炒紅),針砂1兩半(醋炒紅),苦參(炒)半兩,黃連(炒)半兩,甘草3錢。
脾虛不運,溼熱積滯內蘊,腹部脹滿,大便溏薄,兩足浮腫,或黃胖面腫。
上為末,醋1盞、水1盞,打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0-80丸,白朮6錢,陳皮1錢,生薑1片煎湯送下。病輕者服此丸6-7兩,小便長;病甚服1斤,小便始長。
《準繩·類方》卷二引丹溪方。
青皮1兩,香附4兩(便浸),蒼朮2兩,半夏2兩,白朮半兩,陳皮1兩,苦參半兩,黃連1兩(薑汁炒),針砂2兩(醋炒)。
積聚痞塊。
上為末,曲糊為丸服。
口服。
《丹溪心法》卷三。
針砂10兩(醋炒令紅,醋淬7次,再炒,另研),蒼朮半斤,神曲半斤,川芎半斤,梔子半斤,香附1斤。
五疸諸積。
上為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-70丸,食前姜、鹽湯送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三二引《新效方》。
蒼朮、川芎、香附、神曲、針砂(醋炒紅)。
疸,食積。
《丹溪心法》卷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