連須蔥1莖(不得洗,帶土),姜1塊,鹽2匙,淡豉21粒。
小便、大便不通。
同研爛,捏作餅。
烘熱,掩臍中,以帛扎定,良久氣透自通,不然再換1劑。
《直指》卷十五。
陳皮1錢,桔梗1錢,炮姜5分,砂仁5分,炙甘草5分,木香3分。
兒母過食寒涼,胎受其氣,小兒腹痛多啼,面色青白,不乳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5分,紅棗煎湯調服。
《金鑑》卷五十。
桔梗1錢,陳皮1錢,砂仁5分,茴香(炒)5分,白芍(炮)2分半,粉草(炙)4分,木香3分。
小兒胎寒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匙,棗湯調下。
《醫部全錄》卷四○九引《幼科全書》。
烏藥1兩,白朮4兩,旱蓮草5錢,甘草(炙)5錢,青皮(去瓤)5錢,沉香5錢。
中風,口眼斜。
忌溼面、鮮魚。
上(口父)咀。水1大盞,加紫蘇葉、木瓜5片,生薑3片,大棗1個,同煎至7分,去滓,加鹽少許,空心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九十二。
生薑1兩,沉香1兩,丁香1兩,檀香1兩,木香1兩,藿香4兩,甘草(炙)4兩,砂仁2兩,白果仁2兩。
氣滯不勻,胸膈虛痞,宿食不消,心腹刺痛,脹滿噎塞,嘔吐噁心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沸湯調下,或水煎服。
《丹溪心法》卷四。
茴香半兩,青皮半兩,厚朴(制)半兩,白芷半兩,烏藥半兩,杏仁(去皮尖)半兩,陳皮1兩,麥櫱1兩,前胡1兩,桔梗1兩,蒼朮1兩,粉草1兩。
傷重者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、大棗,煎至8分,空心服。
《理傷續斷方》。
白朮4兩,天台烏藥2兩,青皮半兩,沉香半兩,甘草半兩(炙),白芷半兩。
風氣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水1大盞,加生薑5片,紫蘇5葉,木瓜3片,大棗1個,煎至7分,食前溫服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十三引《經驗秘方》。
川烏頭(大者)3個(炮裂,去皮臍)。
陰證咳逆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用黑豆21粒,沙糖雞頭子大,水煎,乘熱細細飲之。
《陰證略例》。
山梔、熟地、茯苓、細辛、桂、川芎各等分。
脅痛。
上為末。
加羊脂煎服。
《潔古家珍》。
丁香2兩,檀香2兩,木香2兩,白豆蔻仁2兩,藿香葉8兩,甘草(爁)8兩,縮砂仁4兩。
氣滯不勻,胸膈虛痞,宿冷不消,心腹刺痛,脹滿噎塞,嘔吐噁心;氣鬱生涎,忽然倒暈,不知人事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加鹽末1字,用沸湯點服,不拘時候。
《局方》卷三。
丁香49個,白朮1分,青皮1分,甘草(炙)1分,豆蔻1個。
小兒急慢驚風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,用白湯點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九引鄭愈方。
桔梗、甘草、乾薑、縮砂、益智子、茴香、藿香葉各等分。
脾胃不和,水瀉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,水瀉,紫蘇、木瓜煎湯下;調脾胃,加生薑、棗子,煎湯調服。
《得效》卷十二。
桔梗5兩,甘草(炙)2兩,白姜1分,縮砂仁1兩,陳橘皮1兩,茴香(洗)1兩。
小兒胃氣不和,嘔吐腹痛;或肝腎氣滯,寒疝腹痛;或胎中受寒,咳喘腹脹;小兒肝腎氣虛,陰莖全縮不見,或不縮,陰囊腫大光亮,不燥不疼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或1錢,霜木瓜煎湯調服;紫蘇鹽湯亦得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一引茅先生方。
丁香49粒,白朮1分,豆蔻1個(面裹煨),青皮半兩,甘草(炙)1兩。
小兒喘咳上氣。
上為末。
每服1字,量加減,陳米飲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六引《吉氏家傳》。
京三稜(煨熟,銼)1兩,蓬莪術(炮,銼)1兩,益智子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木香1兩,桂(去粗皮)1兩,丁香1兩,草豆蔻3枚(炮,去皮),肉豆蔻(去殼)2枚。
三焦脹,按之堅,不痛;小兒疳脹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空心、夜臥用溫米飲入鹽少許調下;小兒疳脹,熟水調下半錢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四。
香附1分,甘草(炙)1分,天仙藤1錢,人參1錢,橘皮1錢,藿香1錢。
小兒變蒸,瀉洩槐黃,夾驚發熱,喜啼,不乳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半錢,米飲調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七引丁時發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