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門冬煎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八: 天門冬煎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(去心)2兩,麥門冬(去心)2兩,款冬花(去枝梗)1兩,桔梗(去蘆頭)1兩,紫菀(去土)1兩,白前1兩(6味為細末),生地黃汁5合,杏仁1兩(去皮尖,研如膏),白蜜5合。

功效主治

肺臟風壅,咳嗽稠痰,咽膈氣塞,頭目不清。

炮製方法

將地黃汁、杏仁膏、白蜜3味於銀、石器內同熬成膏,入前藥末,搜和為丸,每1兩作20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細嚼,食後溫熟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八。

《外臺》卷三十八: 天門冬煎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汁1升,生地黃汁2升,生薑汁2合,杏仁5合(去皮尖,研如膏),白蜜8合,牛酥5合,款冬花2兩,升麻2兩,百部根2兩,紫菀2兩,麻黃(去節)2兩,甘草4兩(炙)。

功效主治

咳嗽喘粗血腥,乳石發冷。

使用方法

上切,以水8升,煮麻黃去沫,下諸藥煎,取2升,去滓澄濾,銅器中微火煎去半,下天門冬等汁,次第下之,煉成煎。取1匙含咽之,1日3-5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三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: 天門冬煎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(淨洗,浸3日,去心,細切)7斤,生地黃30斤(肥者,淘洗,細切)。

功效主治

風癲,卒發仆地,口吐涎沫,不省人事。

炮製方法

上細切,都於木臼中搗爛,卻入大沙盆內,爛研壓取汁,絞滓幹,別收;將滓更研極爛,入湯1鬥,研攪令勻,又壓滓幹;再研極細,入湯8升,壓滓;又再研,入湯6升,壓令盡幹無味即住。取第2、第3度研入者汁,同煎至1鬥,次入第1藥汁煎成煎,若稠餳即止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匙,食後用酒化下,或桃柳湯溫水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五: 天門冬煎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1石(去心,納瓷器中,密蓋口,以蠟封其上,埋燥室中,經1年開看,如糖色。)。

功效主治

大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注意事項

忌鯉魚。

使用方法

入蜜和調如餳。每服1大匙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: 天門冬煎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2兩半(去心焙),紫菀1兩(去苗土),桔梗1兩(去蘆頭),貝母1兩半(煨微黃),赤茯苓3兩,桑根白皮1兩(銼),木通1兩(銼,以上都搗羅為末),生地黃汁5合,生麥門冬汁3合,生薑汁1合,藕汁2合,酥2合,白蜜3合。

功效主治

咳嗽,痰唾稠粘,上氣促急,心胸煩滿,不能飲食。

使用方法

上將諸藥汁及酥蜜,納於銀鍋中。入諸藥末,都攪令勻,以慢火熬成膏。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1茶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。

《外臺》卷九引《古今錄驗》: 天門冬煎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6兩(去心),杏仁3升(去雙仁皮尖,碎),椒3升(熬令汗出),桂心3兩,厚朴(炙)3兩,杜仲3兩,苦參3兩,附子6兩(炮),乾薑6兩,烏頭2枚(炮),人參6兩,蜈蚣1枚(去頭足,炙)。

功效主治

咳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別搗杏仁,其餘者合搗下篩,以5斤膠飽和搗千杵。

注意事項

忌冷水、豬肉、生蔥、鯉魚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如大棗1枚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九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
《聖惠》卷六: 天門冬煎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2兩(去心,以水1升半,煮令極爛,候水盡細研),紫菀1兩(洗,去苗土),桔梗1兩(去蘆頭),貝母1兩(煨令微黃),赤茯苓1兩半,木通1兩(銼),桑根白皮1兩(銼。以上同搗細,羅為散),生地黃汁4合,藕汁3合,生麥門冬汁3合,酥2合(兩),白蜜3合。

功效主治

肺臟壅熱,久嗽,涕唾稠粘,氣促不能食。

使用方法

上藥先下地黃、麥門冬、藕汁,煎6-7沸,次下前散攪令勻,即下酥,緩火煎如餳,收於盒中。每於食後及夜間含1茶匙,細細嚥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三: 天門冬煎

配方組成

生天門冬汁2升,人參1兩,生麥門冬汁1升,生薑汁1升,生地黃汁1升,桂(去粗皮)1兩,赤苓(去黑皮)3兩,甘草(炙)3分,牛黃(研)半兩,半夏(湯洗7遍,曝幹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喉癰,咽嗌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4味汁外,餘6味為末,先以天門冬、麥門冬汁煎減半;次入生薑汁,又煎減半;次又入地黃汁,並餘6味末,同煎汁欲盡,即入白蜜1斤,酥4兩,同煎成煎,以瓷盒盛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匙,以溫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以愈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三。

《外臺》卷十引《延年秘錄》: 天門冬煎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3兩(去心),麥門冬2兩(去心),款冬花1兩,貝母1兩,紫菀2兩,茯苓2兩,升麻2兩,生薑汁3升,蜜1升,酥1合,地黃汁3升。

功效主治

肺間熱咳,咽喉塞。

注意事項

忌醋物、蕪荑、鯉魚等。

使用方法

上切,以水8升,煮7物,取1升,去滓,納生薑、地黃汁,煮取1升,納蜜、酥於銀器中,加湯上煎令成丸。1服如彈丸1枚,含咽,日夜3-5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引《延年秘錄》

《雞峰》卷十一: 天門冬煎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2兩半,白茯苓1兩,貝母1兩,杏仁1兩,甘草3分。

功效主治

骨蒸勞熱,咳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食後含化1粒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五: 天門冬煎

配方組成

生天門冬10斤(去心,銼碎)。

功效主治

三蟲,暴中,偏風,溼痺。

炮製方法

以酒5鬥,和絞取汁,納銅器中,入白蜜1升,重湯煮之如飴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匙,以溫酒調下,1日3次。得地黃相和更佳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五。
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三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九: 天門冬煎

配方組成

生天門冬(搗取汁1鬥),酒1鬥,飴1升,紫菀4合。

功效主治

肺痿咳嗽,吐涎沫,心中溫溫,咽燥而不渴者。

使用方法

置銅器中,於湯上煎可丸。每服如杏子大1丸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三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九。

《外臺》卷十引《延年秘錄》: 天門冬煎

配方組成

生天門冬汁1升,橘皮2兩,生地黃汁5升,白蜜5合,牛酥3合,白糖5兩,杏仁1升(去皮尖),貝母3兩,紫菀3兩,通草3兩,百部根2兩,白前2兩,甘草(炙)2兩,人參2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熱兼咳聲不出。

注意事項

忌鯉魚、蕪荑、海藻、菘菜等。

使用方法

上切,以水6升,煮貝母等藥,取2升五合,去滓,納天門冬、地黃汁,煎可減半,納酥、蜜、生薑等,煎令可丸。取如雞子黃大,含咽之,日4-5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引《延年秘錄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