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竺黃丸

《醫心方》卷二十五: 天竺黃丸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1小分,硃砂1小分,巴豆1粒(去皮心膜,麩炒,壓出油),麝香少許,烏頭1顆(生,去臍尖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紫疳,面膜黑色,身上或生青斑紫斑,鼻內生瘡,腦陷,手背、腳背虛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以蟾酥為丸,如黃米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熱面、毒魚及一切熱物,不忌冷物。

使用方法

1歲兒1丸,空心溫米飲送下;如吃奶,奶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心方》卷二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七: 天竺黃丸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3分,牛黃1分(細研),硃砂3分(細研,水飛過),麝香1分(細研),黃連1兩(去須),鐵粉1兩,遠志(去心)半兩,甘菊花半兩,馬牙消半兩(細研),龍齒3分,茯神半兩,龍腦1分(細研),金箔50片(細研),銀箔50片(細研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,心氣熱盛,恍惚不定,發狂,妄有所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以荊芥湯或薄荷湯嚼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天竺黃丸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(細研)1分,黃連(去須)1分,柴胡(去苗)1分,羚羊角屑1分,蔓荊子1分,犀角屑1分,防風(去蘆頭)1分,子芩1分,川升麻1分,麥門冬(去心,焙)1分,甘草(炙微赤,銼)1分,玄參1分,白蒺蒺(微炒,去刺)1分,硃砂(細研)1分,木香1分,龍腦(細研)1錢,麝香(細研)1錢,牛黃(細研)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悸壯熱,黃瘦,不思乳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與研了藥,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以溫水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一: 天竺黃丸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1兩(細研),犀角屑半兩,硃砂1兩(細研,水飛過),甘菊花3分,子芩1兩,防風2分(去蘆頭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石膏2兩(細研,水飛過),苦參3分(銼)。

功效主治

熱毒風,心神煩躁,頭目昏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煎竹葉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天竺黃丸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1分(細研),牛黃1分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龍腦半分(細研),木香半兩,丁香半兩,雄蠶蛾14枚,雄黃半分(細研),胡黃連半分,硃砂1分(細研),金箔14片(細研),膩粉半分,熊膽半分,蘆薈半分(細研),犀角屑半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慢驚風,搐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以粥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外科大成》卷二: 天竺黃丸

配方組成

南星2兩,半夏2兩,天花粉1兩,貝母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身熱咳嗽,氣喘痰壅,並急慢驚風;瘰癧,痰咳。

炮製方法

合一處,用薑湯煮過,炙幹為末,煉蜜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用燈心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: 天竺黃丸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1兩,水銀1兩(與鉛同結為砂子),黑鉛2兩,夜明砂1兩(微炒),硃砂1兩(細研,水飛過),雄黃3分。

功效主治

心臟積熱痰毒,變為風癇,發時煩悶,口噤吐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用甘草水浸,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以消梨汁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六: 天竺黃丸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(細研)1分,幹蠍(微炒)1分,雄黃(細研)1分,熊膽(細研)1分,麝香(細研)1分,犀角屑1分,硃砂(細研)1分,胡黃連1分,蘆薈(細研)1分,丁香1分,龍腦1錢(細研),蟾酥1杏仁大(研入),巴豆3粒(去皮心,研,紙裹壓去油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疳,乳食留滯,身熱腦幹,睡中驚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用糯米飯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空心以溫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: 天竺黃丸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(研)1分,牛黃(研)1分,雄黃(研)1分,龍腦(研)1分,犀角(鎊)1分,麝香(研)1分,水銀1分,丹砂半兩(研為末,1半納銚子中,入前水銀,更入1半丹砂,熱熔攪勻,下火刮取),西甘石(研)半兩,天麻半兩,烏蛇(酒浸,去皮骨,炙)半兩,幹蠍(酒炒)半兩,白殭蠶(炒)半兩,蟬殼(微炙)半兩,桑螵蛸(炙)半兩,羚羊角(鎊)半兩,莎草根(炒去毛)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白附子(炮)半兩,羌活(去蘆頭)半兩,獨活(去蘆頭)半兩,蔓荊實(去白皮)半兩,麻黃(去根節,先煎,掠去沫,焙)半兩,狐肝1具(炙幹)。

功效主治

中急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研藥外,為細末,再入研藥拌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至3丸,以豆淋薄荷酒送下,加至5丸,後以熱稀姜粥投之,日夜可3-4服,汗出多即減服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四引《莊氏家傳》: 天竺黃丸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(研)1分,青黛1分,白附子1分,黃連(炒)1分,地龍(炒)1分,麝香(研)1分,夜明砂(淨洗,炒用)1分,龍膽1分,幹蠍(炒)5個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熱後生急疳,肌體或熱或涼,發渴無時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拌和勻,糯米粥為丸,如麻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雞肉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淡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四引《莊氏家傳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三引《衛生家寶》: 天竺黃丸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3錢,蛇肉1分(酒浸,坼肉,如有花蛇肉更妙),全蠍1分(略炒),金箔10片,人參1分,鐵粉1分,硃砂2分,牛黃1錢(真正者),蜈蚣1條(赤足者,略炙),麝香1分,腦子半分,天麻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酒煮天麻糊為丸,如蘿蔔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粒或15粒,臨臥用薄荷湯送下,如涎盛不能吞丸子,即用薄荷湯化開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三引《衛生家寶》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天竺黃丸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(細研)半分,黃連(去須)半分,川大黃(欠碎,微炒)半分,牡蠣粉半分,黃芩半分,梔子仁半分,遠志(去心)半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壯熱驚悸,不得眠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以新汲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古今醫鑑》卷九: 天竺黃丸

配方組成

當歸2兩,川芎2兩,白芷2兩,人參2兩,茯苓2兩,麥門冬2兩,防風2兩,荊芥2兩,薄荷2兩,蒼耳子2兩,香附子2兩,蔓荊子2兩,秦艽2兩,甘草2兩,天竺黃3錢。

功效主治

鼻淵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40丸,米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古今醫鑑》卷九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天竺黃丸

配方組成

天竺黃半兩(細研),天南星半兩(炮裂),鉛霜1分(細研),胡黃連半兩,牛黃1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胎風搐搦,壯熱多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研入牛黃等令勻,用棗肉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以乳汁研破3丸服之,不拘時候。如3歲以上,用酒及荊芥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