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河車(首胎尤妙,洗去筋膜紫血,入小口瓦罐,花椒1錢、酒半杯,竹箬扎口,重湯煮1日,去花椒),大生地4兩(用砂仁6錢,茯苓1兩,砂鍋煮1日,去砂仁、茯苓),天冬(去心)2兩,杜仲(炒斷絲)2兩,當歸(酒洗)1兩5錢,人參1兩5錢,五味子1兩5錢,麥冬1兩5錢,敗龜版(酒浸3日,去黑,炙)3兩,牛膝2兩。
諸虛百損,骨蒸勞熱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。
每服4-5錢,白湯送下。
《何氏濟生論》卷二。
紫河車1具(泔浸,洗淨,盛竹器,長流水中浸1刻,以回生氣;盛小瓦盆於木甑或瓦甑內,蒸極熟如糊,取出,先傾自然汁別貯,將河車石臼內搗千下,同前汁和勻),生乾地黃4兩,龜版1兩半,杜仲1兩半,天門冬1兩半,黃柏(鹽酒炒)1兩半,牛膝1兩2錢,麥門冬1兩2錢,當歸身1兩2錢,人參1兩,五味子5錢。
六脈虛微,血氣衰弱。陰虛遺洩。
上為末,河車汁和米糊爛搗為丸。
每服100丸,以溫酒或鹽湯任下,1日2次。
《東醫寶鑑·雜病篇》卷四引《醫方集略》
懷熟地、甘枸杞、菟絲子、厚杜仲、山藥、白茯苓、紫河車。
肝腎虛脹,腰軟常痛。
《症因脈治》卷三。
紫河車1具(用米泔水浸,輕輕擺開換洗,令淨白為度,勿動筋膜;用竹器盛於長流水中浸1刻,取生氣,提回以瓦瓶隔湯煮極爛如糊,取出;先傾汁入藥內,用石臼、木椎搗極勻細為度,入後藥),乾地黃1兩5錢,熟地黃2兩,麥門冬(去心)1兩半,天門冬(去心)1兩半,當歸1兩,枸杞子7錢,五味子7錢,牛膝7錢,杜仲1兩半,小茴香2兩,黃柏2兩,白朮2兩,陳皮2錢,乾薑2錢,側柏葉(採向東嫩枝,隔紙焙)2兩。
諸虛百損,精血兩虧,筋骨痿弱;或七情傷感,以致成勞;或外感失調,久成虛乏。
上為末,用河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錢,清晨白湯送下。
《醫燈續焰》卷二。
紫河車1具(泔水洗淨,炙酥),杞子1兩,人參1兩5錢,當歸2兩,麥冬1兩3錢,天冬1兩,益智仁1兩,茯苓2兩,五味5錢,熟地(姜炒)2兩,川膝5錢,山藥8錢,菟絲子(鹽水炒)4兩,川柏(鹽水炒)1兩。
妊娠2-3月,子宮久虛,氣血兩弱,不能攝養胎元,胎動不安,先經墮過者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白湯送下。
《胎產秘書》捲上。
紫河車1具(米泔淨,去紅筋,砂鍋煮爛,搗),敗龜版(童便浸,酥炙)2兩,黃柏(鹽酒炒)1兩5錢,杜仲2兩(鹽炒),牛膝2兩,茯苓2兩,地黃3兩(酒煮,入砂仁6錢),天冬1兩2錢(去心),麥冬1兩2錢(去心),五味7錢,當歸2兩。
上為末,搗河車、地黃成膏,少加米糊為丸。
每服80丸。
《女科指掌》卷一。
紫河車1具(用米泔水浸,逾時輕輕擺開,換水洗潔淨,白如楊妃色者佳,用竹器盛於長流水內浸1刻,取中氣,提回,再入川椒滾湯內1過,以鉛罐封固,隔湯煮1伏取出,先傾汁入藥,用石臼木椎搗極勻,入後藥),熟地(以生地5兩,砂仁1兩2錢,茯苓切塊4兩,絹袋盛,入瓦罐,酒煮7次,去砂、苓,曬乾)2兩,生地1兩5錢,淡天門冬7錢(去心,清水浸5日,曬乾),當歸7錢,枸杞子1兩5錢,牛膝7錢(酒拌,蒸),五味子7錢,淡肉蓯蓉7錢(去甲,切片,浸,去白膜,以淡為度,曬乾),黃柏7錢(鹽水炒),鎖陽7錢(酒淨),生杜仲1兩(另磨去綿)。
上為末,河車搗,量加煉蜜為丸。
每服3錢,清晨百滾湯送下。
《古方選注》卷中。
紫河車、山藥。
虛損。
為丸服。
《醫述》卷六。
白朮2兩,苡仁2兩,沙苑子2兩。
腎虛腰疼,羸瘦。
各取淨末,用杜仲4兩熬膏為丸。每服4錢,酒送下。
《古方匯精》卷一。
紫河車1具(米泔洗淨,少加酒蒸極爛,以山藥末搗和,焙乾),敗龜版(酥炙)1兩,天冬1兩2錢,麥冬1兩2錢,熟地2兩半。
熱勞。
上除熟地另杵外,共為末,用酒煮米糊,同熟地搗膏為丸,如梧桐子大;或煉蜜為丸亦可。
每服80-90丸,空心、臨臥鹽湯送下;冬月酒送下。
《金匱翼》卷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