墜痰丸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六引《王氏手集》: 墜痰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1兩(生薑制),天南星(米泔浸,切作片子,炙)半兩,杜薄荷半兩,白茯苓半兩,白礬灰半兩,人參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痰實咳嗽,壯熱生驚,呀呷喘滿,頭痛心松,胸膈不利,心嘈噁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生薑汁打麵糊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、7-10丸,生薑、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六引《王氏手集》。

方出《中藏經·附錄》,名見《衛生寶鑑》卷九: 墜痰丸

配方組成

天南星(9蒸9曬)。

功效主治

風癇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薑汁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人參、菖蒲湯或麥門冬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中藏經·附錄》,名見《衛生寶鑑》卷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五: 墜痰丸

配方組成

白礬8兩(於瓦器上枯過,研細,以紙裹埋黃土內1宿,出火毒後入藥),半夏(湯洗7遍,焙乾,杵末,以生薑汁和作餅子,再焙乾稱)2兩,槐花3兩(炒),甘草1斤(慢火炙,銼)。

功效主治

涎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白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食後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五。

《丹溪心法》卷二: 墜痰丸

配方組成

黑醜(頭末)2兩,枳實(炒)1兩半,白礬3錢(枯1半),樸消2錢(風化),枳殼1兩半(炒),豬牙皂角2錢(酒炒)。

功效主治

食積痰飲,咳嗽,痞滿氣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蘿蔔汁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雞鳴時服。初則有糞,次則有痰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丹溪心法》卷二。

《醫鈔類編》卷六: 墜痰丸

配方組成

黑牽牛4兩(炒,取頭末1兩),大皂角(去皮弦及子,酥黃)4錢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痰飲,胸膈壅塞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米糊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病稍重者2錢,空心生薑湯送下。久病之人,5日、10日1服,病緩者,半月1服。痰涎經大便出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鈔類編》卷六。

《活人方》卷五: 墜痰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2兩(姜礬制淨),烏梅肉2兩(焙枯),廣橘紅2兩,明礬2兩(童便、薑汁3大茶杯,蘿蔔汁3飯碗煮枯,焙乾),薄荷葉2錢5分,青礞石2錢5分(煅紅)。

功效主治

浮痰積飲,灌注膈中,不惟食飲阻礙,白反胃而漸成噎膈,湯藥不分補瀉,併為隔塞,而難展其力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,薑汁調稀糊為丸,如芡實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人方》卷五。

《玉案》卷四: 墜痰丸

配方組成

大黃(酒煨)1兩,貝母(去心)1兩,膽星1兩,青礞石(煅過)1兩,石菖蒲1兩,麝香1錢,蛇含石(煅紅,醋淬7次)5錢。

功效主治

痰火凝結於胸膈,以致癲狂,譫語妄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薑汁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空心白滾湯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玉案》卷四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