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榆2兩(炒),御米殼4兩(蜜炒),陳皮1兩(浸洗,去白),藿香1兩(洗去土),黃連1兩,甘草1兩(炙),蒼朮1兩(米浴浸3日,炒)。
五色痢,裡急後重,痛不可忍者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2錢,水1大盞,煎至8分,去滓,通口服,並2服滓再煎作1服,共3服。
《傳信適用方》卷二。
權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訶子7枚(煨去核),甘草半兩(炙),地榆1兩,黃芩1分,赤芍藥1分,白芍藥1分,罌粟殼14枚(蜜炙焦黃)。
下痢純血,臍腹(疒丂)痛,裡急後重,晝夜頻並。
上為細末。
脾胃弱者不可服。
每服3錢,空心陳米飲調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七。
石榴皮、蓮蓬(去莖)、甘草(炒)、罌粟殼(去瓤,蜜塗炙)各等分。
腸胃氣虛,冷熱不調,洩瀉不止,或下鮮血,或如豆汁,或如豚肝,或膿血相雜,赤多白少,腹痛後重,遍數頻並,全不入食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大錢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煎至1盞,通口服,不拘時候。
《局方》卷六(寶慶新增方)。
地榆1兩,河子(煨,去核)1兩,赤芍藥1兩,橡斗子1兩。
腸風下血不止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食前陳米飲調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三。
地榆2錢,當歸4錢,白芍4錢,黃芩2錢,黃連2錢,梔子(炒黑)2錢,犀角(鎊,磨汁)2錢,薤白4錢。
傷寒溫病,熱毒不解,日晡壯熱,腹痛,便利膿血,甚如爛瓜肉及屋漏水者。
忌食辣、腥、硬物。
水煎,去滓,入犀角汁,冷服。
《傷寒溫疫條辨》卷四。
地榆1兩,木香半兩,葳蕤2分,當歸3分(銼,微炒),黃芩3分。
乳石發動,煩熱腹痛,變為痢,不欲飲食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。
地榆1兩,白茯苓1兩,黃柏1兩(微炙,銼)。
小兒痢渴,或下五色惡物,心神煩熱不止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地榆(銼)1兩,赤芍藥1兩,生乾地黃茜根(銼)1兩,龍骨1兩,黃芩1兩,雞蘇苗1兩。
大便下血,久不止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。
地榆1兩(銼),伏龍肝1兩,白茯苓1兩,熟乾地黃1兩,柏葉1兩(微炙),蒲黃1兩,白芍藥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鹿角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當歸1分(銼,微炒),桂心半兩,芎窮3分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漏蘆1兩,蟹爪1兩(微炒)。
婦人崩中,漏下不止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。加竹茹1分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。
地榆(銼)1兩,黃耆(銼)1兩,枳殼(麩炒微黃,去瓤)1兩,檳榔1兩,當歸(銼,微炒)1兩,黃芩1兩,赤芍藥1兩。
痔疾生瘡腫痛,下血不止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。
地榆1兩半(銼),樗樹白皮1兩(炙微黃,銼),白朮3分,當歸3分(銼,微炒)。
赤白痢。胃風。其狀惡風,頸多汗,膈下塞不通,飲食不下,脹滿,形瘦腹大,失衣則嚏,食寒則瀉洩、白痢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地榆1兩(淨洗去泥土),白芍藥1兩,阿膠3分(搗碎,炒令黃燥),甘草1分(生用),艾葉1兩,小薊根1兩。
吐血不止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。
地榆半兩(銼),柏葉3分,甘草半兩(銼,生用),吳藍3分,黃芩3分,刺薊1兩。
心肺熱盛,吐血不止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青竹茹1分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。
地榆根2分,白蘞2分,附子1分(炮),當歸4分,芎窮3分,白芷3分,芍藥3分。
金瘡。
上為散。
忌海藻、菘菜、生菜、生蔥、豬肉、冷水。
每服方寸匕,酒飲送下,日3次。
《外臺》卷二十九引《範汪方》。
地榆3分(銼),黃連1兩(去須,微炒),柏葉3分(炙微黃),黃柏3分(微炙,銼),黃芩3分,龍骨1兩,赤石脂1兩,赤地利1兩,阿膠3分(搗碎,炒令黃燥),犀角屑3分。
傷寒熱毒下膿血,或如赤小豆汁,腹痛煩悶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以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三。
地榆1兩,椿根白皮1兩,酸石榴皮(焙乾)半兩。
瀉血腸風,痔瘡下血。
上為末。
每服3匕,漿水1升半,煎至1升,取清汁分2次溫服。
《元和紀用經》。
地榆3分(微炙,銼),酸石榴皮半兩(銼,微炒),龍骨1兩(燒赤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黃耆半兩(銼),阿膠3分(搗碎,炒令黃燥),黃連3分(去須,銼,微炒),赤石脂1兩(燒灰),烏梅肉半兩(微炒)。
小兒赤白痢。煩渴寒熱,腹痛羸瘦,不欲飲食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半錢,以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地榆1兩,龍骨1兩,陳橘皮1兩(湯浸去白瓤,焙),人參1兩(去蘆頭),醋石榴皮1兩,黃芩1兩,厚朴2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。
熱病。壯熱頭痛,四肢煩疼,下痢黃赤色,日夜十餘行,及嘔吐不下食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以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地榆半兩,臭椿樹皮(炙)半兩,狼牙半兩,黃芩半兩。
久血痢不愈。
上為散。
每服半兩,以水1中盞.煎至7分,去滓,分2次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地榆5錢,當歸5錢,阿膠5錢,菖蒲5錢,訶子肉5錢,烏梅肉5錢,木香5錢。
血痢便血,腸風。
上為末。
每服2-3錢,開水下。
《醫級》卷八。
地榆、烏梅、柏皮、甘草、當歸各等分。
小兒冷熱痢。腹痛,下痢赤白頻並
上為末。
清水煎,去滓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七。
地榆半兩,酸石榴皮3分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3分,赤石脂半兩,甘草1兩(炙,銼)。
熱血痢不止,日夜頻滑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食前米飲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六。
地榆1兩,甘草(半炙半生)1兩,陳槐花(半炒半生)1兩。
腸痔。下部生核腫痛,發寒熱出血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空心食前濃煎枳殼、桑根白皮湯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二。
何首烏、肉掛、地榆、香白芒各等分。
婦人敗血。
上為粗未。
每服2錢,米泔1盞半,沙糖1小塊,煎至8分,去滓,空心、食前溫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五引《家藏經驗方》。
生地榆(曬乾)。
湯火傷。
上為末。
香油調敷;破爛者幹搽;傷重者,再用生蘿蔔搗汁1碗灌下,良久愈。
《絳囊撮要》。
熟地5兩,黃耆3兩(蜜炙),白朮1兩半(炒黑),當歸3兩,白芍1兩半(炒黑),炮姜5錢,地榆3兩(炒炭),茯苓1兩半,炙草5錢。
崩久不止,脈軟者。
上為散。
每服3-5錢,飲下。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六。
地榆1兩(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赤芍藥1兩,柏葉1兩(微炙),茜根1兩(銼),訶黎勒1兩(煨,用皮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黃連1兩(去須,微炒)。
蠱注痢。下血如鵝鴨肝,腹痛不止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取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地榆(炒)1分,乾薑(炮)1分,當歸(切,焙)1分,縮砂仁1分。
小兒因患瀉痢後,脫肛不得收。
上為散。
每服半錢,以生薑、蜜少許,和熱酒調下,日3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八。
地榆3分(銼),酸石榴皮半兩(銼,微炒),白龍骨1兩,赤石脂1兩,黃連3分(去須,微炒)。
小兒赤白痢不止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臭椿根(東引根白皮,蜜炙,焙乾)半兩,地榆半兩。
蠱毒下血。或腹痛,或不痛,百治不效,日夜不止,煩渴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熱米飲調下;
《普濟方》卷二五三。
地榆(炒)半斤,幹葛半斤,茯苓(去皮)6兩,赤芍藥6兩,乾薑(炮)2兩,當歸(去苗)3兩,甘草(炙)4兩,罌粟殼(蜜炒)12兩。
大人、小兒脾胃氣虛,冷熱不調。下痢膿血,赤多白少;或因腸胃乘虛為熱毒所滲,下痢純血,臍腹(疒丂)痛,裡急後重,口燥煩渴,小便不利,純下鮮血;或先經下痢,不應服熱藥而誤服熱藥,蘊毒不散,積於腸間,滲而成血者。及下痢純白,或下紫黑血,腸滑不禁者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用溫熱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小兒3歲,可服半錢。
《局方》卷六(續添諸局經驗秘方)。
地榆、荊芥、蒴藋、苦參各等分。
足脛溼毒腫滿,按之不起。
上為粗末。
每用藥2兩,水3大碗,煎3-5沸,去滓,避風處熱淋洗患處,冷即再溫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八。
地偷、訶子、甘草。
諸般痢。
上為細末。
鹽米飲調下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六。
地榆(銼細)3分,桂(去粗皮)3分,草豆蔻(去皮)3分,黃連(去須)3分,檳榔(銼)半兩,當歸(切,炒)半兩,肉豆蔻(炮,去殼)半兩,阿膠(炒令燥)半兩,木香(炮)半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丁香(炒)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高良薑(炒)半兩。
產後洩瀉,日久不止,煩渴睏倦,不思飲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空心、食前溫酒調下;米飲亦得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四。
地榆半兩,黃連半兩,茜根半兩,黃芩半兩,茯神半兩,桅子仁1分。
腸風熱證下血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,加薤白5寸同煎服。
《直指》卷二十三。
地榆1兩,酸石榴皮(焙,銼)1兩,木賊1兩。
腸胃虛熱,血痢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匕,食前煎訶黎勒湯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六。
地榆1分(炒),訶子5個(炮,去皮),陳槐花1錢,黃連1錢(炒)。
小兒血痢,日久不愈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半錢或1錢,陳米飲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九引《吉氏家傳》。
烏梅1兩(焙乾,去核),五倍子(炒)5錢,槐花1錢,枳殼(麩炒)1錢,黃連3錢(炒),地榆2錢,荊芥穗3錢,白芷1錢。
腸風下血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3錢,空心酒調下。遠年者,服至斷根為度。
《回春》卷四。
地榆3分(微炙,銼),黃連半兩(去須,微炒),赤石脂1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杏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赤芍半兩。
小兒痢,腹痛心煩,不欲飲食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地榆1兩半(微炙,銼),黃柏1兩半(去粗皮,微炙,銼),馬藺子半兩(微炒),荔根1兩(銼)。
小兒血痢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地榆1兩(焙乾),礬石(燒汁盡,研細)半兩。
丈夫、婦人便血下痢。
上為散。
同生豬肉2兩批開,摻藥1錢匕在肉上,用炭火炙熟,細嚼米飲下。並2服立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六。
地榆3分(微炙,銼),厚朴3分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,黃連1兩(去須,微炒),阿膠半兩(搗碎,炒令黃色)。
小兒水谷痢,日夜不止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半錢,以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地榆(銼)3兩,桑耳3兩,甘草(炙,銼)3兩,赤芍藥3兩,熟乾地黃(焙)4兩,伏龍肝4兩,艾葉(炒)2兩,黃耆(銼)6兩。
結陰瀉血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匕,食後臨臥米湯調下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七。
地榆(銼)。
血痔。大腸停積熱毒,小兒赤痢,或點滴鮮紅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飯飲調下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二。
地榆半兩,黃耆半兩,枳殼半兩,檳榔半兩,川芎半兩,黃芩半兩,赤芍藥半兩,槐花半兩,羌活半兩,白蘞蜂房(炒焦)1分,甘草(炙)1分。
痔瘡腫痛。
上銼。
每服3錢,新水煎服。
《直指》卷二十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