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子、乾薑、人參、肉桂、麥門冬、五味、茯苓、甘草、童便。
陰極發燥,微渴面赤,欲於泥水井中坐臥者,脈沉遲無力或脈伏。
不可服涼藥。若誤認為熱症,而用涼藥,死不可復生矣。
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,臨服入蜜2匙,頓服之。服熱而燥不止者,宜再服,燥自定矣。
《魯府禁方》卷一。
人參、黃耆、鹿茸(酒炙,銼片,用酒蒸膏配藥)、當歸、川芎、肉桂、甘草、山楂、熟附、大棗2枚。
痘,氣血虛劇,皮薄漿清,錫皮灰白,虛惕寒戰。
《救偏瑣言·備用良方》卷十。
熟附子、乾薑、甘草、人參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臘茶、陳皮。
陰盛格陽,陰極發燥,面赤腹痛,吐瀉不渴,畏寒肢冷,欲坐臥於水井中,脈來無力,或脈全無慾絕。
面戴陽者,下虛,加蔥7莖、黃連少許,用澄清泥漿水1鍾煎之,臨服入蜜5匙,頓冷服之。取汗為效。
《傷寒六書》卷三。
人參1錢,白朮1錢,乾薑1錢(炒),丁香8分,甘草1錢,陳皮1錢,半夏(制)1錢,大附子(制)1錢,茯苓8分,神曲(炒)6分,白豆蔻8分,沉香5分。
急陰證。
上銼,加生薑3片,大棗2個,鹽少許,水煎服。外於臍上,用熟蔥貼,冷則復易。外腎並陰囊,以絹帛扎住,用炒鹽款款烙之。再用炒鹽熨胸膈、脅肋、上下小腹。如急陰不省人事,用鹽填滿臍中,艾火灸之,以醒為度。或大便秘結,以利氣丸通之。
《古今醫鑑》卷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