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豆(去皮心膜,出油)10枚,雄黃(水飛,研)半兩。
鬼注如中惡,氣急,腹脹滿如鼓。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雞頭子大,陰乾。
每服1丸,新汲水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○。
地黃12兩(1半制),萸肉(蒸、曬)4兩,枸杞(曬乾)4兩,菟絲子(自制)4兩,牛膝(酒蒸,曬乾)4兩,山藥(蒸)4兩,茯苓(人乳拌,曬,至加倍重)4兩,白芍(酒炒)4兩,蓮肉(去心,炒)4兩,麥冬(去心,曬乾)4兩,天冬(去心,曬乾)4兩,北五味(蜜水拌蒸,焙乾)4兩,棗仁(炒)4兩,園肉(炙幹)4兩,蓮鬚4兩,玄參(蒸)4兩,骨皮4兩,女貞子(酒蒸,曬)4兩,龜甲膠,鱉甲膠8兩(俱地黃汁溶化),鰾膠(牡蠣煅粉拌炒,淨)8兩,豬脊髓30條(去筋膜,搗爛,入煉蜜熬),黃牛肉10斤(去油,熬膏),紫河車膏4兩(如無,用紫河車4具至10具,泔水洗淨,隔湯煮熟,搗爛,藥拌,曬乾)。
男婦陰虛內熱。
諸膠髓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-5錢,淡鹽湯或園肉湯任下。
《顧松園醫鏡》卷十一。
熟地4兩,山藥3兩,知母1兩5錢,丹皮1兩5錢,枸杞2兩,茯神2兩,澤瀉2兩,黃柏2兩,山萸2兩,杜仲2兩。
肺嗽,喉痺,潮熱盜汗,夢遺。
《方症會要》卷一。
麻黃(去根節,稱),桑根白皮1斤(銼,須士下者,自採為佳),續隨子4兩,白藥子3兩(為粗末。上4味,用河水5石先浸1宿,於大釜器中旋旋添浸藥,慢火熬,以麻黃心黑、水只有2-3鬥為度;取出滓,用來生絹袋濾過,再入銀、石器或砂器內熬成膏),沒藥(研)2兩,透明乳香(水中坐乳缽研之)2兩,桔梗2兩,白芷2兩,鍾乳(研5日,極細入內)2兩,當歸(去蘆頭,湯急洗過,切,焙乾,稱)2兩,人參半兩,木香半兩,白茯苓(去皮)2兩,沉香1兩,苦參6兩。
傷寒8-9日,汗不出,及日數多,沉重,精神不與人相當,汗欲出不出危殆者;傷寒壞病,手足筋攣,筋受寒邪而厥冷,及高年人虛勞煩喘;婦人經水不勻,氣血虛劣;破傷風,痰嗽,肺痿,盜汗,寒熱,身痛,小兒鬱瞀,昏迷瘛瘲。
上為細末,用麻黃膏為丸,如彈子大,須臘月合。
每服1丸,百沸湯半盞化下,覺怔忪肉瞤汗出是效。小兒量與,常以零陵香、白芷為末養此藥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三引《保生信效方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