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黃連2錢(酒炒),當歸2錢,芍藥2錢,御米殼(去隔膜,醋炒)2錢。
中暑,冷熱不調,大便下赤白膿。
加生薑7片,水煎,食前熱服。
《扁鵲心書·神方》。
麻黃半兩,杏仁半兩,乾薑半兩,甘草2錢半。
嗽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大錢,水1盞,入鹽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雞峰》卷十一。
銀州柴胡3錢(去蘆),真地骨皮3錢,白桔梗3錢,甘草(炙)1錢半。
小兒風熱,肌瘦,五心煩熱,不長肌肉,面黃痿瘦,夜臥不安,時發虛汗;或臟腑洩瀉變痢,難服涼藥。
上藥焙乾,為末。
每服1錢或半錢,大小加減,水3分,煎1分半,溫溫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九引《張氏家傳》。
乾薑(炮裂)、甘草(炙,銼)、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、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,別研)各等分。
肺寒久嗽。
上四味,除杏仁外餘為末,入杏仁再研勻。
每服1錢匕,空心、食前以沸湯點服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五。
決明子1兩(蜜炙),甘菊花1兩,附子1分(炮裂,去皮臍),防風1分(去叉),蒺藜子1分(炒去角),羌活1分(去蘆頭),黃芩1分(去黑心),梔子仁1分,黃連(去須)1分。
肝臟實熱壅盛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匕,用米泔水調下,早、晚各1服。服藥後即臥少時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一。
麻黃(去節)、杏仁(去皮)、荊芥穗(炙)、甘草(炙)各等分。
老人四時傷寒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入鹽湯點,熱服。
《養老奉親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