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夏湯

方出《外臺》卷十引《必效方》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三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洗)4兩,茯苓4兩,橘皮3兩,白朮3兩,生薑5兩,檳榔10顆。

功效主治

上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羊肉、桃李、雀肉、醋物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,漬1宿,煮取2升7合,分3服。更加甘草3兩,人參2兩,前胡2兩,紫蘇1兩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外臺》卷十引《必效方》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三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,焙)3分,人參3分,柴胡(去苗)3分,麥門冬(去心,焙)3分,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,竹茹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蘆根(銼)半兩,甘草(炙,銼)1分。

功效主治

上焦壅熱,食飲不下,嘔吐,兩脅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同煎至8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三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)5兩,白朮3兩,赤茯苓(去黑皮)2兩,人參2兩,桂(去粗皮)2兩,甘草(炙)2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2兩。

功效主治

留飲不除,胸中痰冷。冷痰癖飲,胸膈痞滿,嘔逆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切),同煎取1盞,去滓溫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六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,薑汁制,焙)1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紫菀(去苗土)1兩,人參3分,訶黎勒(煨,取皮)3分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3分。

功效主治

咳嗽嘔吐,心胸滿悶,不下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。水1盞,加生薑1棗大(拍碎)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去滑)1兩,幹桑葉6兩,乾薑(炮)1分。

功效主治

上氣,嘔逆不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加生薑5片,漿水1盞,煎至6分,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去滑,焙)3分,白朮1兩,人參1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厚朴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2兩。

功效主治

上氣嘔吐,不能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大棗3個(擘破)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日3次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一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陳者,湯洗去滑,焙乾)1兩,葶藶(紙上炒)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乾)2兩,蘆根(銼碎)3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積,冷氣痞結,胸滿痰逆,四肢怠墮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小麥淨淘半合,生薑半棗大(切),同煎至8分,去滓,空心、日午、夜臥各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一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,焙乾)1兩半,桑根白皮(炙,銼)1兩半,細辛(去苗葉)1兩半,前胡(去蘆頭)1兩半,桔梗(炒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貝母(去心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人參1兩,訶黎勒(微煨,去核)1兩,白朮1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積,息賁咳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大棗3個(擘破),生薑半分(拍碎)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食後、夜臥各1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二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2兩(湯洗去滑,炒黃),桂(去粗皮)3兩,乾薑(炮)1兩,蜀漆1兩半,甘草(炙,銼)半兩,人參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衝上入腹,腹急,氣上胸膈,真氣欲絕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空腹、日午,晚間各1次。初服稍停藥力,恐氣上不得下,宜減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二。

《千金》卷八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1升,生薑1升,芍藥3兩,茯苓3兩,桂心3兩,橘皮3兩,五味子3兩,附子5兩,白朮4兩,甘草2兩,大棗30個,大麻仁1升(熬研為脂)。

功效主治

脾寒,言聲憂懼,舌本捲縮,嗔喜無度,惛悶恍惚,脹滿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2升,煮取3升,去滓,下大麻脂,更上火1沸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八。

《千金》卷七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1升,桂心8兩,乾薑5兩,甘草2兩,人參2兩,細辛2兩,附子2兩,蜀椒2合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上入腹胸,急上衝胸,氣急欲絕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,煮取3升,分為3服。初稍稍進,恐氣衝上,格塞不得下,小小服,通人氣耳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四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1兩(湯洗去滑)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以生薑汁1升,煎取4合,空心頓服。間日服1劑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二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去滑,切,焙)1升,檳榔仁7枚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衝心,煩悶氣急,坐臥不安。

炮製方法
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7升,煮取2升,去滓,分溫3服,如人行4-5裡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二。

《千金》卷十五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8兩,宿姜8兩,茯苓3兩,白朮3兩,杏仁3兩,竹葉(切)1升,橘皮4兩,芍藥4兩,大棗20個。

功效主治

脾勞實,四肢不用,五臟乖反脹滿,肩息,氣急不安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,煮取3升,分4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五。

《杏苑》卷四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3錢,生薑3片,半夏8分,茯苓1錢,澤瀉8分。

功效主治

中氣虧敗,以致津液凝聚成痰,阻塞經絡,妨礙升降,以致水液不能回滲,獨流大腸,而為溏洩,小便短少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水煎熟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杏苑》卷四。

《葉氏女科》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陳皮(去白,鹽水炒)1錢,半夏(姜制,炒黃)1錢,茯苓1錢,子芩(酒炒)8分,枳殼(麩炒)8分,紫蘇8分,甘草(炙)5分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2月,氣血不足,胎氣始盛,逆動胃氣,噁心嘔吐,飲食少進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1片,水1鍾,煎7分,食遠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葉氏女科》。

《古今醫徹》卷二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1錢,茯苓1錢,炙甘草3分,桑白皮1錢,廣皮1錢,澤瀉7分,白朮1錢。

功效主治

水逆而喘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古今醫徹》卷二。

《古今醫徹》卷四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1錢,茯苓1錢,厚朴5分,炙甘草3分,廣皮1錢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阻惡不食。

使用方法

加竹茹1團,生薑3片,熟砂仁末7分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古今醫徹》卷四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五十三引《神巧萬全方》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1兩(湯洗7遍),葛根2兩,桂心1兩,麻黃(去節)1兩,芍藥1兩,甘草半兩(炙)。

功效主治

太陽與陽明合病,不利但嘔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水1盞,加生薑、大棗,煎5分,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五十三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四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,炒幹)1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甘草(炙)1分,檳榔(銼)3分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上氣,咽喉不利,胸膈多痰,氣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用水1盞半,加生薑1分(拍碎),同煎至8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四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一九引《王氏集驗方》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、乾薑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乾嘔吐逆痰沫出者。

使用方法

以漿水1升半,煮取1半,頓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一九引《王氏集驗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二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為末,生薑汁和作餅,曬乾)1兩半,酸棗仁1兩半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遠志(去心)1兩半,山梔子(去皮)1兩半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半,秫米3大合。

功效主治

膽實熱,口苦,冒冒氣滿,食飲不下,咽乾心脅痛,不能轉側,頭目連缺盆皆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生地黃半分(切),煎至8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去滑,切,焙)3兩,人參2兩,赤茯苓(去黑皮)4兩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,心下痞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1棗大(拍碎),煎至6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三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浸去滑7遍)2兩,射干1兩,乾薑(炮)1兩,紫菀(去苗土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咽喉生瘡,嗽唾如鯁,語聲不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四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,切,焙)1兩,人參3分,甘草(炙,銼)3分,栝樓根(銼)3分,桂(去粗皮)3分,石膏1兩1分,小麥1兩半,赤小豆1分,吳茱萸(湯洗,焙乾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咽喉中如有物妨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大棗2個(擘破),同煎至8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去滑,生薑汁制,曬乾)1兩,人參1兩半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1兩半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檳榔(銼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數經分娩,血風委積,肌體羸瘦,面無顏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半分(切),同煎7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五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)2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,甘草(炙,銼)1兩半,當歸(微炙)1兩半,黃耆(銼)1兩半,阿膠(炙令燥)2兩,人參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旋覆花1兩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卒下血不止,腹痛,手足寒熱,腰背痠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蔥白2寸,生薑半分(切),同煎至7分,去滓,空心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四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半兩(生薑汁淹浸1宿,切,焙),貝母(去心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豬牙皂莢(炙,去皮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咳嗽痰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5片,同煎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四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去滑,切,焙)1兩,白薇(炒)2兩,乾薑(炮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乳石發熱,乾嘔煩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空心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四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浸7遍,焙),黃芩(去黑心)2兩,土瓜根2兩,赤茯苓(去黑皮)3兩,桂(去粗皮)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白朮1兩。

功效主治

乳石發,體黃瘦,不能飲食,心腹痞結,起居腰背急痛,嗜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兩盞,加生薑1棗大(拍碎),大棗2枚(擘)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四。
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1兩(湯浸洗7次,切,焙乾),陳粟米3分(陳粳米亦得)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虛寒,吐瀉,及有冷痰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水1大盞,加生薑6片,煎至4分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,焙)2兩,甘草(炙)1兩,人參1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桂(去粗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氣厥,嘔噦不得息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1分(切),豉50粒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五○引《濟生》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泡7次)、白朮、茯苓(去皮)、人參、橘皮(去白)、附子(炮,去皮臍)、木香(不見火)、桂心(不見火)、大腹皮、甘草(炙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肉虛極,體重,脅引肩背不可以動,動則咳嗽,脹滿,留飲痰癖,大便不利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五○引《濟生》。

《千金》卷十六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1升,生薑8兩,前胡4兩,茯苓5兩,甘草1兩,黃芩2兩,人參2兩,杏仁3兩,枳實3兩,白朮5兩(一方用梔子仁2兩)。

功效主治

胸中客熱,心下煩滿,氣上,大小便難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9升,煮取3升,分3服,胸中大熱者,沉冷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四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去滑,焙乾為末,以薑汁和作曲,焙乾)2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麩炒,研)2兩,木香半兩,桂(去粗皮),陳橘皮(去白,炒)2兩,甘草(炙,銼)1兩,乾薑(炮)3分。,

功效主治

冷痰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四。

《保命集》卷中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曲半兩,茯苓半兩,白朮半兩,淡桂1錢半,甘草(炙)2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轉筋,吐瀉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渴者涼水調下,不渴者溫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保命集》卷中。

《保命集》卷下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曲1兩半,桂7錢半(去皮),大黃5錢,桃仁30個(去皮尖,炒)。

功效主治

胎衣不下,或子死腹中,或血衝上昏悶,或暴血下,及胞幹而不能產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先服四物湯2-3服,次服半夏湯3錢,加生薑3片,水1盞,煎去3分。食後如未效,次服下胎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保命集》卷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八引《衛生家寶》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次)1兩,白茯苓1兩,青皮(去白)1兩,陳皮(去白)1兩,枳殼(去瓤,炒)1兩,桔梗(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瘧疾,暑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半,加生薑10片,煎至7分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八引《衛生家寶》。

《續易簡》卷三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)2錢半,藿香(洗,去梗)2錢半,羌活2錢半,川芎2錢半,黑牽牛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痰瘧,頭痛,才食即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半,食後熟湯調下,和滓服。以吐涎為度;未吐更進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續易簡》卷三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五引羅監稅方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南星4兩,半夏4兩,生薑半斤,皂角2挺。

功效主治

痰飲。

使用方法

上以白水淹過得藥1寸許,同煮幹,仍用溫水浴過,銼片,曬乾為末,加丁香、縮砂各半兩,甘草1兩半,再入熟粟米粉半升,空心,沸湯點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五引羅監稅方。

《三因》卷八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2兩,白朮2兩,杏仁(麩炒,去皮尖)2兩,橘皮2兩,芍藥2兩,半夏(湯浸7遍)4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勞實熱,四肢不和,五臟乖戾,脹滿肩息,氣急不安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7片,大棗2個,煎7分,不拘時候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八。

《外臺》卷十引《古今錄驗》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當歸2兩,防風2兩,黃耆2兩,柴胡半斤,細辛1兩,麻黃(去節)1兩,人參1兩,杏仁50粒,桂心3兩,半夏1升(洗),大棗20枚,生薑5兩,黃芩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上氣,五臟閉塞,不得飲食,胸中脅下支脹,乍去乍來,虛氣結於心中,伏氣住胃管,唇乾口燥,肢體動搖,手足疼冷,夢寐若見人怖懼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羊肉、生蔥、生菜、餳等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,先煮麻黃1沸,去上沫,更入水1升及諸藥,煮取5升,分為5服,日3夜2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九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去滑7遍)4兩,厚朴(去粗皮,薑汁炙)3兩,赤茯苓(去黑皮)2兩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,心下逆滿,吐逆。冒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1棗大(拍碎)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九。

《千金》卷十六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1升,桂心4兩,生薑8兩。

功效主治

胸滿有氣,心腹中冷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,以水7升,煮取2升,1服7合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五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,炒令幹)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3分,白朮3分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痞滿嘔噦,心下悸,不能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1分(拍碎)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七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,焙)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人參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桔梗(炒)1兩,青橘皮(湯浸去白,焙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白芷1兩,紫菀(去土)1兩,款冬花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1兩半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胃熱腸寒,冷熱不勻,善食數飢,入腹脹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煎至1盞,去滓,稍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七。

《千金》卷十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1升,生薑1兩,黃芩1兩,茵陳1兩,當歸1兩,前胡2兩,枳實2兩,甘草2兩,大戟2兩,茯苓3兩,白朮3兩。

功效主治

酒僻蔭胸,心脹滿,骨肉沉重,逆害飲食,乃至小便赤黃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,煮取3升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。

《千金》卷十七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1升,生薑5兩,桂心5兩,橘皮4兩。

功效主治

逆氣心腹滿,氣上胸脅痛,寒冷心腹痛,嘔逆及吐不下食,憂氣結聚;亦治霍亂後吐逆腹痛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7升,煮取3升,分4服,日3夜1。人強者,作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七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五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二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,切,焙)2兩,桂(去粗皮)1兩半,檳榔(銼)3分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衝心,煩悶氣急,坐臥不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以微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五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二。

《蘇沈良方》卷五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齊州半夏7枚(炮裂,4破之),皂角(去皮,炙)1寸半,甘草1寸,生薑2指大。

使用方法

水1碗,煮去半,頓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蘇沈良方》卷五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五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21個(每個切作4塊,煨),姜1塊(煨),甘草1寸(煨),皂角1寸(煨,無蟲蛀者,去皮)。

功效主治

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水2碗,煎1碗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五。

《雲歧子脈訣》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制半夏1兩,茯苓2兩。

功效主治

嘔逆,寒在上焦,脈緩者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1兩,水1盞,加生薑7片,煎至一半,去滓食後服。不嘔吐者止,不止者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雲歧子脈訣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五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1兩(湯洗7遍,炒幹)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人參半兩,白朮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胃氣逆冷,食已嘔噦,即欲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1分(拍碎)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五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五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曲1兩,神曲1兩(微炒),麥糵半兩(炒),甘草2兩,生薑6兩(去皮,溼紙裹,慢火煨熟,切作片子,爛研,同上4味捏作餅子),杏仁1兩半,丁香半兩(焙),陳皮,鹽4兩(炒)。

功效主治

痰飲不利,胸膈痞悶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-2錢,沸湯點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五。

《千金翼》卷五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1升(洗),生薑5兩,茯苓4兩,厚朴4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胸滿,心下堅,咽中貼貼如有炙腐,咽之不下,吐之不出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6升,煮取3升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翼》卷五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三三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3兩(洗),麥門冬3兩(去心),酸棗仁2兩,甘草2兩(炙),桂心3兩,黃芩2兩,萆薢2兩,人參2兩,茯苓4兩,遠志半兩,秫米1合,生薑半分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,悶不得眠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三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五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豬苓、茯苓、白朮、澤瀉、桂枝、生薑、半夏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吐瀉發搐,覺有痰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吐了痰,瀉亦止,驚自退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五。

《聖惠》卷九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3分(湯洗7遍去滑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人參1兩(去蘆頭),厚朴2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痰滯,傷寒4日嘔噦頻煩,頭疼大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四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去滑,薑汁制)2兩,黃芩(去黑心)2兩,旋覆花3分,赤茯苓(去黑皮)2兩,麥門冬(去心)2兩,桑根白皮2兩,大腹(連皮子,銼)5顆。

功效主治

江東腳氣,始腳脛痠重,噁心,頭旋嘔吐,腹中刺痛,胸中塞悶,時憎寒壯熱如瘧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大棗2個(擘破),生薑1分(拍碎),煎取7分,去滓,空腹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四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四引《嬰孺方》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8個,棘刺(西者)半升,麥門冬半兩,人參1兩,甘草(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咽喉不利乳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使用方法

水3升,煮1升,稍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四引《嬰孺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六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,切,焙)2兩,麻黃(去節煎,掠去沫,焙)3分,杜蘅3分,芍藥3分,枳實(去瓤,麩炒)3分,細辛(去苗葉)3分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3分,烏梅肉(炒)3分,松蘿半兩,淡竹葉(切)3兩。

功效主治

肝勞實熱,悶怒,精神不守,恐畏不能獨臥,目視不明,氣逆不下,胸中滿塞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1分(拍碎)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空腹、食後各1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八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去滑,焙)3分,桔梗(銼)3分,檳榔2枚(煨,銼),桑根白皮(炙,銼)半兩,百部(焙)半兩,貝母(去心,炒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款冬花半兩,吳茱萸(水浸1宿,焙乾,炒)半兩,紫菀(去苗土)半兩,澤漆葉1分,旋覆花1分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上氣咳嗽,兼肺勞涕唾稠粘,及有膿血,面板乾焦,作則寒熱,飲食不下,喘息不調,日漸瘦悴,坐臥不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大棗2個(擘),煎至7分,去滓,空腹溫服,日午、夜臥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八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去滑,焙乾)半兩,檳榔半兩,柴胡(去苗)1兩,桔梗(炒)1兩,人參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白朮1兩,陳橘皮(去白)3分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。寒熱進退,痰飲不消,四肢拘急,手足時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1分(拍碎),煎至1盞,去滓,空腹分溫2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八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浸去滑,焙乾)1兩,陳橘皮(湯浸去白,炒)2兩,芍藥1兩半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半,白朮1兩半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別研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。脾胃氣滯,胸膈痰壅,食即嘔吐。

炮製方法

上六味,除杏仁外,粗搗篩和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用水1盞半,加大棗2個(擘破),生薑1分(拍碎),煎至1盞,去滓,分溫2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去滑7遍,炒幹)2兩,白茯苓(去黑皮)4兩,糯米(炒黃)1合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,發煩不得眠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以東流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煎至1盞,去滓,空腹溫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去滑,焙乾)3兩,芎藭1兩半,細辛(去苗葉)1兩半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半,乾薑(炮)1兩半,人參1兩半,當歸(切,焙)1兩半,桂(去粗皮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杏仁30枚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生研)。

功效主治

脈極虛寒,咳嗽心痛,喉中介介如梗,甚則咽腫喉痺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1棗大(拍碎),煎至1盞,去滓,分溫2服,早、晚、食後各1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八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,焙,切)3兩3分,人參1兩3分,白茯苓(去黑皮)2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,心下堅滿,妨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,切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如人行8-9裡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去滑,焙)3兩,白朮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人參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陳橘皮(去白,焙)1兩,桂(去粗皮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肉極虛寒,脾咳右脅下痛,陰陰引肩背痛,不可以動,動則咳,脾脹滿,留飲痰癖,大小便不利,少腹切痛,膈上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煎至1盞,去滓,分溫2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三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去滑)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令黃)2兩,前胡(去蘆頭)2兩,烏梅肉(細切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眼赤腫疼痛;偷針,熱客目眥,結成腫皰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1棗大(拍碎),同煎7分,去滓,食後、臨臥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三。

《校注婦人良方》卷三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1錢5分,黃芩1錢,遠志1錢,生地黃2錢,秫米1合,酸棗仁(炒)3錢,縮砂1錢5分。

功效主治

膽腑實熱,精神恍惚,寒熱洩瀉,或寢汗憎風,善太息。

使用方法

長流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校注婦人良方》卷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去滑,切,焙)2兩,生薑2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瓤,焙)2兩,桂(去粗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氣逆,食則嘔吐。

炮製方法

上(口父)咀,分作2劑。

使用方法

每劑水5盞,煎取2盞,去滓,分溫2服,空腹飲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九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,炒幹)半兩,木通(銼)半兩,桃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葛根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羚羊角(鎊)1分,升麻1分半,麻黃(去根節)3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發汗不解,變成狐惑,寒熱無常,心中燥悶,不欲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1棗大(拍碎),煎至8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九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3兩(湯洗7遍,焙令幹),黃芩(去黑心)1兩半,百合1兩半,乾薑(炮裂)1兩,黃連(去須銼,微炒)1兩,人參1兩,甘草(炙令赤,銼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百合,兼下利不止,心中愊愊,堅而煩嘔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大棗3個(擘破),煎至7分,去滓,食後溫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三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,焙乾)3分,枳殼(去瓤,麩炒)3分,茯苓(去黑皮)3分,前胡(去蘆頭)3分,木通(銼)3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腳氣,心煩滿悶,不下飲食,嘔逆多痰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1分(拍碎),同煎至半盞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三。

《靈樞》卷十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秫米1升,治半夏5合。

功效主治

痰溼內阻,胃氣不和之失眠,厥氣客於五髒六腑,衛氣不得入於陰,陰虛,目不瞑,;痰飲客於膽府,自汗不得眠;溫病癒後,嗽稀痰而不咳,徹夜不寐。

使用方法

以流水千里以外者8升,揚之萬遍,取其清5升,煮之,炊以葦薪火,沸,置秫米1升,治半夏5合,徐炊令竭為1升半,去其滓,飲汁1小杯,日3次。稍益,以知為度。病新發者,覆杯則臥,汗出則已矣;久者,3飲而已矣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靈樞》卷十。

《外臺》卷八引《範汪方》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1升(洗),生薑1斤,橘皮4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腹虛冷,遊痰氣上,胸脅滿,不下食,嘔逆,胸中冷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羊肉、餳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,煮取3升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八引《範汪方》。

《醫心方》卷九引《範汪方》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2兩,茯苓2兩,生薑3兩,白蜜5合,半夏3升(洗)。

功效主治

胸中乏氣而嘔欲死,及乾嘔。

注意事項

忌冷食。

使用方法

以蜜納6升水中,燒之百過,以餘藥合投中煮得3升,分4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心方》卷九引《範汪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五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,切,焙乾)1兩,蘆根1兩,淡竹茹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人參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乾嘔,不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1分(拍碎),同煎至1盞,去滓溫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五。

《千金》卷十六引《集驗方》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乾薑4兩,石膏4兩,桔梗2兩,人參2兩,桂心2兩,半夏1升,吳茱萸2升,小麥1升,甘草1兩,赤小豆30粒。

功效主治

飲食輒噎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酒5升,水1鬥煮,加大棗20個,去滓,合煮取3升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六引《集驗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四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去滑,炒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款冬花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,乾薑(炮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咳嗽,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同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三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3分(湯洗7遍去滑),黃芩3分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赤茯苓3分,人參3分(去蘆頭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黃連1分(去須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3-4日,不能臥,但欲起,胸中結熱煩悶,脈洪大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大棗2個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三。

《外臺》卷七引《廣濟方》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1升(洗),生薑1斤,桂心6兩,檳榔2兩(末)。

功效主治

胸脅不利,腹中脹,氣急妨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細。

注意事項

忌羊肉、餳、生蔥、油膩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8升,煮取2升4合,絞去滓,分溫5服,服別相去如人行6-7裡,進1服。快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七引《廣濟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三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去滑,炒)1兩半,陳橘皮(湯浸去白,炒)1兩,白朮1兩半,人參半兩,羚羊角(鎊)半兩,吳茱萸(湯浸3度,焙乾,炒)2兩半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,因熱頻服冷藥傷胃,胃中痰冷,嘔逆不下食,心下堅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1棗大(拍碎),同煎至6分,去滓,空心、食前溫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三。

《外臺》卷八引《必效方》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生薑4兩,半夏1升(洗),石膏4兩(碎),小麥1升(完用),吳茱萸1升,赤小豆20顆,大棗21個,人參2兩,甘草(炙)2兩,桔梗2兩,桂心2兩。

功效主治

噎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羊肉、海藻、菘菜、餳、生蔥等。

使用方法

以酒2升,水8升,煮取3升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八引《必效方》。

《千金》卷十八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3兩,吳茱萸3兩,生薑6兩,附子1枚。

功效主治

痰飲,闢氣,吞酸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5升,煮取2升半,分3服。老少各半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二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去滑,焙)3兩,生地黃5兩,遠志(去心)2兩,赤茯苓(去黑皮)2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酸棗仁(生用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膽熱,精神不守,昏困多睡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黑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先以長流水3盞,加秫米半合,煎去1盞半,去米,揚之1000遍,入藥5錢匕,煎取8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四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,切,焙)3兩,枳實(去瓤,麩炒)3兩,梔子(去皮)3兩,赤茯苓(去黑皮)3兩,芒消3兩,細辛(去苗葉)5兩,白朮4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4兩,淡竹葉(切)2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實熱,面黃目赤,季脅痛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地黃、生薑各半分(切),同煎至1盞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白礬水煮,焙)1兩,白扁豆1兩,人參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虛冷,飲食不化,嘔逆多痰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個(擘破)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。

《外臺》卷七引《小品方》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1升(洗),生薑1斤,桂心6兩,吳茱萸30顆。

功效主治

胸膈不利,腹中脹,氣急妨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細。

注意事項

忌羊肉、餳、生蔥、油膩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8升,煮取2升4合,絞去滓,分溫5服。服別相去如人行6-7裡,進1服,快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七引《小品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七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次,切,焙)2兩半,栝樓實1枚。

功效主治

胸痺,心下堅痞,急痛徹背,短氣煩悶,自汗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水2盞,加生薑1分(拍碎)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去滑,切,焙)3兩,人參3兩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,心下痞逆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加生薑3片,白蜜半匙,水1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七引《嬰孺方》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4分,黃芩2分,甘草2分,乾薑3分,橘皮3分,當歸3分,人參3分。

功效主治

心結堅實,飲不下,嘔逆欲死,並霍亂後吐下不止,短氣煩滿,小兒大吐下。

使用方法

水4升,煮取1升半,200日兒服3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七引《嬰孺方》。

《外臺》卷十二引《延年秘錄》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3兩(洗),生薑4兩,桔梗2兩,吳茱萸2兩,前胡3兩,鱉甲3兩(炙),枳實2兩(炙),人參1兩,檳榔子14枚。

功效主治

腹內左肋痃癖硬急氣滿,不能食,胸背痛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羊肉、餳、莧菜等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9升,煮取2升7合,去滓,分溫3服,如人行8-9裡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二引《延年秘錄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六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,焙)5兩,前胡(去蘆頭)4兩,枳實(炒)2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烏梅7枚。

功效主治

目暴腫癢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5錢匕,水2盞,加生薑5片,煎取1盞,去滓,食後溫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六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,曬乾)3分,乾薑(炮)3分,檳榔(半生半炮,銼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旋覆花(微炒)半兩,高良薑半兩,丁香1分,木香1分。

功效主治

痰飲在心,久不散,痛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1分(拍碎),同煎至8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六。

《千金》卷十五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8兩,宿姜8兩,杏仁5兩,細辛4兩,橘皮4兩,麻黃1兩,石膏7兩,射干2兩。

功效主治

肉實,坐安席不能動作,喘氣。主脾病,熱氣所加關格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9升,煮取3升,分3服。須利,下芒消3兩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四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去滑7遍,焙)2兩半,乾薑(炮)2兩,麻黃(去根節,煮去沫,焙)1兩半,枳實(去瓤,麩炒)1兩半,前胡(去蘆頭)1兩半,澤瀉(銼)1兩半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1兩半,細辛(去苗葉)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三焦咳,腹滿不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入竹葉少許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日3次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七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去滑,焙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人參1兩,白朮1兩,大腹皮並子2枚(微煨)。

功效主治

心腹卒脹痛,吐痰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煎至7分,去滓,空心溫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一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,切,焙)2兩半,栝樓實1枚,薤白(切)2合。

功效主治

胸痺,心下堅痞,急痛徹背,短氣煩悶,自汗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2盞,加生薑1分(切碎)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一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,焙)半兩,赤茯苓(去黑皮)3兩,人參3兩,前胡(去苗)3兩,甘草(炙,銼)1分,桂(去粗皮)3分,柴胡(去苗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胸痺短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2盞,加生薑5片,大棗3個(擘破),用煎至1盞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一。

《千金》卷二: 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5兩,麥門冬5兩,吳茱萸3兩,當歸3兩,阿膠3兩,乾薑1兩,大棗12個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9月,卒得下痢,腹滿懸急,胎上衝心,腰背痛不可轉側,短氣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,以水9升,煮取3升,去滓,加白蜜8合,微火上溫,分4服,痢即止。一方用烏雌雞1只,煮汁以煎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二。

推薦方劑